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類案檢索機制的邏輯檢視與進路探析
無論是推崇成文法抑或遵循判例法,各國無一例外地將統一的法律適用作為司法制度成熟與否的重要標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業已宣告形成的現實背景下,法律適用的穩定性和可預期性有賴于不同層級、不同地域法院對“類案”裁判的尺度統一。然而,囿于立法的有限性或法官對法律條文的不同理解,實踐中“同案不同判”的現象在司法實踐中時有發生,破壞了普通大眾對法治統一最樸素的要求,極大灼傷了司法裁判的權威性。因此,探索構建類案檢索機制成為人民法院實現裁判尺度統一的新路徑。

  一、類案檢索機制的本體和近親

  (一)類案檢索機制釋義

  墨子有云,子未察吾言之類,未明其故者也。“察類明故”是認識事物的有效方法之一,縱觀中國法制史,我國唐朝時期即有“比附”制度完美承繼了這一哲學思想。本文所探討的類案檢索機制,在某種意義上與其有著相同之理。

  類案檢索,是指法官從特定的案件信息需求出發,采用一定的方法、技術手段,根據一定的線索與規則,從大量案件數據中找出一定時期內案件性質相同、情節相似的案件。在現有技術支持下,類案檢索方式除不斷精確的被動式的關鍵詞搜索模式外,還發展出更主動的智能類案推送等模式。類案檢索作為輔助法官辦案的手段,發揮著促成相同或相似案件得到相同或相似的裁判結果的作用。其機制在于案件承辦法官基于統一的法律適用前提,以自發的方式或根據審判流程規定的形式,從案例數據庫中匹配出出與待決案件相同或相似的案件,以幫助法官整理裁判思路、保證法律適用在空間上得以統一。理想狀態下,通過建立合理可行的類案檢索機制,借助人工智能等科學檢索技術,的確可以為法官審理疑難復雜案件提供新的解決通道,達到統一司法裁判尺度,避免司法裁判不公之目的。

  在制度規范層面,2017年8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責任制實施意見(試行)》(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已將類案檢索機制作為審判活動的內置環節,明確規定“承辦法官在審理案件時,應當依托辦案平臺、檔案系統、中國裁判文書網、法信、智審等,對最高人民法院已經審結或正在審理的類案與關聯案件進行全面檢索,制作檢索報告”。雖然具體實施細則有待進一步完善,但類案檢索機制的框架至此已經初步搭建,各地方法院在運用類案檢索機制方面的種種嘗試和探索已經有了制度支撐。

  (二)類案檢索機制的創設邏輯

  類案檢索機制是基于案情類似的案例資源所創設,不禁讓人將其與英美法系的“判例制度”有所聯想。厘清類案檢索之“案”與判例法系“判例制度”之“例”亦有助于理解類案檢索機制之本相。眾所周知,我國是成文法國家,判例在我國不屬于具有絕對效力的“正統”法源,沒有正式的法律地位,但有關判例制度的探討在學界從未間斷。有支持建立判例制度的學者激進地認為,類案檢索機制實際上是我國對“判例制度”的一次迂回式確認,是我國從成文法國家向判例法國家轉型的一次突破性嘗試,是判例法對成文法的勝利。因為類案檢索機制只有在邏輯上充分尊重“先例判決”,并通過建立類似案件中“先例判決”對待決案件的有效約束,才有生存的意義和發展的空間。對此,筆者并不完全贊同。首先,判例制度雖淵源于英美法系,但其并不專屬于英美法系。我國既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大陸法系國家,更不屬于英美法系,在不破壞我國日臻完善的基本法律制度的前提下,為統一司法裁判尺度而合理吸收并借鑒其他法系的優勢經驗并無不妥。況且,兩大法系相互借鑒融合是當代法學發展的趨勢,將一個法律制度的存廢上升到兩大法系優劣之爭的高度,純屬庸人自擾。其次,類案檢索機制的建立的確是類案“判例”的約束力的體現,但此判例非彼判例,約束力并不等同于法律效力。英美法系中“先例判決”屬于法官“造法”的范疇,遵循“先后決定效力高低”的邏輯;而我國類案檢索機制視野下的類案“判例”并不因“先例”而否定“后案”,所有的檢索活動仍屬基于“事實為依據、法律為準繩”語境下的法官“找法”的過程。再次,法律條文有其自限性,英美法系的判例也存在適用排除的可能。同樣,基于某一法律條文作出的判例也可能在其生效后的某個時段因為被合法改判、撤銷而被剝奪約束力。但前者屬于改變或新創設裁判規則,而后者顯然動靜小的多。總之,類案檢索機制與指導案例制度一樣,是人民法院追求司法裁判尺度統一的卓越努力,其創設邏輯不應被過度解讀。

  (三)類案檢索機制的“近親”

  從統一裁判尺度這一向度出發,在類案檢索機制創設之前,人民法院已有多種實現“類案同判”的通道,如司法解釋制度、指導案例制度、審級制度及再審制度、審判工作會議紀要及案件請示制度等。可以說,這些都是類案檢索機制的“近親”,共同促成法官達成法律適用的共識,維持審判活動不偏離合理裁判軌道,是討論類案檢索機制繞不開的話題。從制度特征上看,指導案例制度算是類案檢索機制眾“近親”中的“嫡親”,二者之間有著不可割裂的相同點甚至重合面。從范圍上看,類案檢索的結果在一些情境下包含指導性案例。

  指導案例制度系由2010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案例指導工作的規定》正式確立,迄至2018年6月底,已發布18批共96件指導性案例。然而,從2016年度《最高人民法院指導性案例司法應用報告》公布的數據來看,本著“少而精”理念的指導性案例之影響力顯然完全無法覆蓋全國海量案件裁判,對“同案不同判”現象的治理更是杯水車薪。據統計,截止2016年12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陸續發布的十五批共計77例指導性案例中,已被應用于司法實踐的指導性案例共有37例,尚未被應用于司法實踐的指導性案例共有40例。案例指導制度實施六年間,援引指導性案例的案例僅有549例,涉及案由僅幾十種,與我國目前已公布案例數相比可謂滄海一粟。因此,如何讓類案檢索機制和包括指導案例制度在內的現有的“類案類判”制度形成統一司法裁判尺度的合力變得尤為重要。

  二、類案檢索機制構建的動因回溯

  需要指出的是,構建類案檢索機制并非司法實務部門的一時興起,而是多方動因推介下的順水推舟,其創設既是形勢所需也屬改革必然。

  (一)人和:類案檢索機制緣起訴訟主體自發性運用

  第一,類案同判的是民眾對公正司法的正當呼喚,類案檢索機制是回應這一需求的有效途徑。隨著司法公開的不斷推進和民眾司法需求的穩步提升,同案同判已然成為民眾對司法活動公正性最基本的要求和最直觀的體驗。尤其在自媒體爆炸式發展的當今,案情相近而裁判結果大相徑庭的案件的確“吸睛”,極易引發輿情,對司法體系造成遠超一起不合格案件本身的破壞力。民眾對“類案類判”的需求,決定了法院有必要也有義務在法官案例資源管理上作新的嘗試和突圍,以回應民眾對“類案不同判”現象的質疑,這在很大程度上對法官啟用類案檢索機制激勵產生正向激勵作用。

  第二,類案檢索的應用在我國司法實踐中早有先例,各訴訟主體在審判活動中均由不同程度的自發性運用類案檢索的偏好。一方面,不少執業經驗豐富的律師認為,利用好類案檢索機制是律師實現彎道超車的絕佳機會,既可以掌握法院對于同類生效案件的裁判情況,據以制定辯護策略,又可以通過向法官提供利己的類案裁判樣本,進而獲得對己有利的判決。另一方面,基層法院人案矛盾突出,法官疲于應對繁重的辦案壓力,往往疏于鉆研浩瀚艱深的法律條文,加之基層法官審理案件范圍廣闊,不少年輕法官在面對層出不窮的新類型案件時,難免感到有心無力,不得不尋求“場外援助”。對許多法官而言,在自己較為陌生的領域,既往相似案例的裁判不啻是一種絕佳的知識援助途徑,很大程度上彌補了自身在法律精細領域的知識空缺。因此,法官從既往類似判例中借鑒裁判思路、拓寬裁判視野也就有了內生性的動力。

  第三,在司法責任制改革背景下,審判權力回歸至一線法官,規范審判權運行得到司法實務界的持續和廣泛關注,成為司法制度重構的關鍵環節。隨著司法責任制改革向縱深發展,法官對承辦案件質量把控的自律性有所加強,但仍需在制度層面加以鞏固。特別是在裁判文書簽發制度由“院庭長把關”向“合議庭自審自簽”轉變切換,基層法院審判委員會由重“個案研究”向重“經驗指導”轉型升級,專業法官會議對審委會討論案件前置甄篩的從無到有的現實變革下,法院院庭長對法官審判權及其審判質量的監督出現空檔,亟需相應的綜合配套制度跟進完善。在制度設計層面,類案檢索機制可作為法院審判質量監督的一環,通過嵌入式的審判流程管理,起到法院院庭長監督員額法官審判權運行的作用,這在很大程度上催生了類案檢索機制。

  (二)天時:類案檢索機制興于“大數據”技術革命

  很多人說,類案檢索機制是當前法律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在司法領域最為熱門的一項實踐嘗試,此言不虛。智慧法院建設的確為類案檢索機制的構建和發展提供了有益契機,而類案類判制度也讓人工智能、法律“大數據”、“互聯網+”、機器深度學習等技術成為有的之矢。自2016年1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首次提出建設立足于時代發展前沿的“智慧法院”以來,全國各地法院按照最高法院的統一部署,不斷加快以數據為中心的人民法院信息化3.0版建設。幾年來,審判信息資源以眾“大數據平臺”為載體不斷匯聚,逐漸形成了審判智識的富礦,從包括裁判文書公開平臺在內的司法公開四大平臺的完善推廣,到基層法院發揮基層首創精神進行的信息化建設“微創新”或“互聯網+”模式的深度應用,人民法院的信息化建設得到高速發展并取得長足進步。

  在全國上下如火如荼的“法律大數據”建設浪潮中,搭載類案檢索功能的各類軟硬件平臺得以催化成長并初見雛形。筆者從福建福州2018年首屆數字中國建設成果展覽會上了解到,在實際應用中,依托地方法院各自開發的類案類判系統的類案檢索機制在地方層面的運行不乏成功的實踐嘗試,類案檢索機制與法院信息化建設的深度融合展現出誘人的運用前景。例如,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基于分析挖掘、智能搜索、邏輯推理等認知處理手段,創新構建的知識服務型“睿法官”系統,實現從庭前到庭后的全流程審判智能化輔助,為該院法官在量刑分析、類案參考及裁判文書生成等環節提供精準服務。又如,重慶法院開發推廣“類型化案件智能審判平臺”,其搭載的裁判預警版塊會自動發送和同類案件一般審理結果的偏離度,實現“法律大數據”輔助法官科學合理裁判的目的。2018年1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正式上線運行的以類案的快速查詢和智能推送為主要功能的“類案智能推送系統”,同樣是信息化建設與司法制度改革深度融合的優秀產物,理論上解決了基層法院在信息化建設中普遍存在的經費短缺、數據匱乏和技術落后等問題,為探討統一裁判尺度愿景下的類案檢索機制提供了先決條件。

  (三)地利:類案檢索機制與指導案例制度優勢互補

  類案檢索制度與指導案例制度皆屬于我國成文法框架下對判例的靈活運用,二者從制度設計層面是天然的互補關系。對比二者異同,有利于進一步理解類案檢索的本質內涵。

  指導性案例制度從案例遴選到裁判要點指引都具有明顯的“層級”意味,其運行邏輯遵循由下級法院向上級法院報送及上級法院下下級法院指導,呈上下流動的“條”狀搭建;類案檢索機制相較而言更具“扁平化”特征,其運行邏輯系自家法院與別家法院之間的參考借鑒及自家法院內部審判庭與審判庭之間的統一協調,呈矩陣聯動的“塊”狀鋪設。類案檢索機制在案例遴選上具有的“覆蓋面廣、數量大、發布機構多”的特點恰好彌補了指導案例制度“覆蓋面有限”的缺點。若能促成類案檢索機制與包括指導性案例在內的“同案同判”既有制度的有機融合,實現兩種機制的優勢互補,將組合出一道“統一裁判尺度”的立體式制度保障。

  三、類案檢索機制的近憂與遠慮

  類案檢索機制肩負“統一裁判尺度”的使命,成為法律適用糾偏的重要舉措,法院系統對其類案類判的效用抱有強烈的需求與期待。然而,類案檢索的技術密集性、數據巨量性等特點既是優勢又是門檻,其對機制運行基礎條件的要求幾近苛刻,現有的技術條件未必能滿足這一機制的核心需求。另外,從長遠考慮,假若類案檢索機制的構建障礙得以消除,其應以何種方式進行推介才能符合頂層設計的預期,使其不至于成為一紙一廂情愿的具文,也值得探討。

  (一)近憂:如何從理論推向實踐?

  1.技術層面。毋庸置疑,類案檢索機制高度依賴人工智能。現階段的人工智能技術發展迅猛,但距離實現理想的類案檢索機制還有較大的距離。其一,類案檢索技術的核心之一在于檢索方式,因為檢索方式是“類案資源”與“用戶操作”的唯一連接點。現有的類案檢索平臺多為“標簽化”的搜索方式,即選定代表案件關鍵信息的標簽,通過標簽的取舍來逐步限定和縮小搜索范圍,從而接近檢索目的樣本,最高人民法院推出的“類案智能推送系統”亦屬此類。然而,此種搜索方式在實踐中對用戶的搜索技能有較大的要求,且未必能實現精確定位,讓所有法官搜索到預期的結果。其二,各地法院在智慧法院建設中呈現百花齊放的局面,許多信息化技術公司在與法院的合作中實現技術的突破升級,業界有許多先進信息檢索理念,如基于詞向量模型的語言處理、基于語義Web的信息交換媒介等,都促進著類案檢索技術向前推進。但,不同公司設計的類案檢索平臺存在設計理念不同、核心算法不同、語言模型邏輯不同、搜索或推送方式不同的問題,不利于全國范圍內類案檢索技術標準的統一。如何打破不同公司間的信息壁壘,實現全國范圍的優勢技術整合是類案檢索機制在技術層面上不得不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2.數據維度。類案檢索機制無論以何種條件啟動,其檢索流程大體上遵循以下方式:案件數據庫→檢索(人工檢索或智能推送)→結果應用。

  因此,宏大而權威的案件數據庫是類案檢索的現實基礎,沒有的數據支撐的類案檢索機制無異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當前,我國案例數據的供給渠道主要依托中國裁判文書公開網及部分商業化運作的法律信息數據庫,要達到檢索要求還需解決兩個問題,一是數據質量問題。現有數據庫中的案例質量良莠不齊,有的地方數據庫的案例甚至沒有標注正式來源,給類案檢索機制的有效運行造成一定障礙;二是數據數量問題。我國訴訟檔案電子化或裁判文書公開工作起步較晚,現有電子數據多為近幾年所新增,案例類別有限,尚無法實現全案由覆蓋。

  3.經濟因素。如前文所述,類案檢索的便捷性和精確性絕大程度上取決于從案件數據庫中提取關聯數據的算法和數據庫語言學模型構建的先進性,即類案檢索機制對平臺智慧化程度的依賴屬于必然。常言道,“有多少人工,就有多少智能”,人工智能的人力、財力、物力資源投入所需巨大,沒有強力的經濟支撐必將難以為繼。然而,各地法院所處轄區的經濟水平不均衡,智能化建設有先后快慢,縱使類案檢索機制運用平臺由全國統建,經濟落后的省份相較于經濟發達的省份在信息化建設的基礎設施投入、平臺運維保障、信息化建設經驗、基礎數據發布等方面仍有明顯劣勢,這將導致類案檢索機制在各地的推廣遭遇高低不等的門檻。

  4.法官意愿。人工智能縱然能夠掀起司法領域的巨大變革,但終究無法取代法官在審判活動中的求證和演繹,類案檢索最終必須借助法官的行為來實現,因而法官的主觀意愿或相應審判流程制度設計的硬性要求亦是該機制落地生效的前置條件。當前,許多法官特別是年齡較大的法官習慣于以傳統的方式進行審判活動,對信息化技術的深度應用尚不能做到得心應手,對這類法官而言,人工智能非但不是辦案助力,反而是一種華而不實的負擔。即使是年輕法官對類案檢索機制也有隱憂,若對所有案件不分簡易疑難地一味采取類案檢索,也會徒增承辦法官不小的工作量。

  5.制度方向。最高法院出臺的實施意見僅對檢索報告形成后判決下判前這一時間段內,類案檢索報告與擬判決意見的異同分情形作出規定:對于擬判決意見與經類案檢索后發現的本院同類既有案件裁判尺度不一致的,通過院庭長、專業法官會議乃至審委會進行監督和處理。而對類案檢索機制的具體運作語焉不詳,缺乏可操作性和實踐指導性。類案檢索機制作為一種新的司法技術嵌入到審判管理流程當中,必須要有精細的操作規程,不僅要對“何謂類案”的問題進行權威界定,還應從“如何啟動檢索”、“哪些類別案件需要檢索”、“檢索結果如何利用”、“未檢索應當承擔責任”等方面進行細化,方能讓類案檢索機制從理論走向實踐。

  (二)遠慮:如何讓理想照進現實?

  1.手表定律——混亂的陷阱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手表定律,即同時戴兩塊以上手表的人無法準確地判斷時間,因為過多的準則會讓看表的人失去對時間的精確判斷。

  按照傳統模式,法官審理案件是在事實與規范之間穿梭往返,在證據與訴辯意見之間尋求內心確信。隨著類案檢索機制的廣泛應用和案例資源的逐漸豐富,法官可以通過類案檢索機制加強自己的內心確信。然而,在類案類判的終極理想在全國范圍內真正實現之前,類案檢索若不能產出指向性相對明確而統一的檢索結果,勢必讓法官陷入手表定律的怪圈。試想,法官在審理案件時檢索出的類似判例通常不會只有一個裁判結論,甚至會出現多種裁判觀點。這些審理觀點不一、裁判尺度不同、效力高低不等的案例,對法官而言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對樣態各異的判例結果進行甄別。若沒有一套合理的規程旁加指引,將無端增加法官不必要的辦案時間成本,甚至干擾法官的裁判思路,最終導致類案檢索機制應用效果與設計初衷的南轅北轍,在追求同一裁判效果的反方向上呈現出“類案干擾”后的審判效率退化狀態。

  2.羊群效應——盲從的歧途

  從類案檢索機制下產出的類似判例,對法官而言都是一種需要回應和解釋的樣本,這種回應壓力可能來自于類案檢索機制的強制性規定,也可能來自于當事人對類案不同判的結果質疑,甚至也有可能來自于法官對承辦案件質量的自我追求。從整體上看,法官對類案結果的回應義務正是類案檢索機制對法官裁決的約束力來源之一,有助于督促法官通過對類似案例的類比推理和參考借鑒實現裁判尺度的“糾偏”,推動司法裁判尺度的統一。但是從個案來講,若出現待決案件與同類案件存在裁判結果上的尺度不一或重大差異(假設待決案件擬判意見合法且合理),法官不僅需要通過啟動專業法官會議乃至審判委員會等一系列程序方可能作出改變原有類案裁判尺度的決定,還要直面并回應、解釋當事人對裁決結果的質疑,這就增加了法官審理案件的成本及并動搖法官堅持內心確信的決心。而類案檢索出的其他判例,并不一定就是真理,也不一定是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會效果最大化的判決結果。如果法官在類案檢索之前已經有了待決案件的最優裁決方案,但通過檢索發現自己的方案與檢索結果中的現有裁決結果存在較大差異,是否會因顧慮到推翻類案裁判結果所要面臨的程序復雜性和職業風險性而放棄審判的創造性和自主性?進一步來說,既然類案檢索機制下已經對類似案情有了較為統一的認識和判斷,不排除部分法官在放棄自主性后進而產生對類案檢索機制的依賴性,習慣于照搬照抄既有案例的裁決結果,最終導致“同案絕對同判”,使審判活動進入盲從的歧途。果真如此,司法裁判領域將形成“羊群效應”,法律重構公民道德觀念的功能、參與社會治理的功能皆無從實現,司法淪為一枚橡皮圖章。這值得我們深思和警惕。

  四、統一裁判尺度應當分步緩行

  類案檢索機制的完整建立,需要多方合力下的步步為營、分步緩進,不可能一蹴而就。本文嘗試從以下四個方面對構建統一裁判尺度視野下的類案檢索機制給出粗淺建議。

  (一)從個案糾偏到凝聚共識

  在統一裁判尺度的視角下,類案檢索機制的構建進路不應只局限于狹隘的個案到個案的裁判尺度統一,而應著眼于整個法律體系的淵源與發展,從法律規則層面維護司法在一定的時間里和絕對的法域里的統一,通過有效機制彌補司法審判中規范資源的缺失,從而實現類案檢索機制從“輔助個案裁判”到“凝聚類案共識”的躍升。從某種意義上,依托類案檢索平臺創設的類案檢索機制若應用得當,其“糾偏”作用將突破原本的“統一裁判尺度”的預期效應,從“為統一尺度而參照”升級為“因最優尺度而統一”。

  (二)從單一案由到全面推廣

  類案檢索機制要構建的是一個涵蓋司法實踐中全類案由的龐大體系,從現實角度上看,的確無法做到數據庫全庫升級。實際推廣中,筆者認為在數據庫層面,應“先謀一域,再謀全局”。可嘗試在婚姻家庭糾紛、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糾紛等民事案件熱點領域先做突破,結合要素式審判方式,將部分案由的數據庫做精做細,實現檢索案件權威性的準確分級和推送案例相似度的精確匹配;也可嘗試在刑事審判領域,對屬于高發(數據樣本數量充足)且犯罪構成要件及其違法阻卻性事由學術爭議較少的罪名優先進行梳理運算,并結合量刑規范化調研成果,將單一案由做深做實,提高法官對類案數據庫的信任度。

  (三)從單兵突進到條塊結合

  類案檢索機制的構建應避免單兵突進,只有與現有的“類案類判”制度特別是日趨成熟的指導案例制度相融合才能激發其最大的生命力。既要發揮最高人民法院統一裁判的“掌舵”作用,保證自上而下的“鏈條”式指導通道暢通,也要重視地方法院對解決“同案不同判”問題的“劃槳”職能,確保地方法院法院在類案檢索機制下的判決尺度統一。在司法實踐中,絕大多數上訴審由中級法院完成,因此要更加關注中級法院在“四級兩審”制度中承上啟下的作用,加強二審裁判的說服力,通過類案檢索機制及其相關制度避免中級法院各庭室間裁判意見的不統一造成基層法院司法的無所適從。

  (四)從強制運用到自發檢索

  類案檢索機制應作為改進法官審判的管理性機制,不應“一刀切”地作為各級法院審理案件的規定流程加以強制,而應結合審級制度視野下各級法院的職能定位對該機制的適用范圍和力度加以區分。特別是在基層法院,其司法職能更多定位于“定紛止爭”和“案結事了人和”,許多案由簡單的案件或者當事人明顯無上訴意愿的案件確無必要逐一進行類案檢索,過多地認為設置審判管理流程環節也是一種對司法資源的浪費。在司法改革背景下,取消類案檢索機制強制性運用的規定,鼓勵法官自發性運用類案檢索機制,加強裁判論理的統一性,其實大有文章可做。具體建議如下:1.結合法官、法官助理的崗位分工,進一步明確司法輔助人員在類案檢索機制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應承擔的職責,鼓勵法官助理在必要時主動啟動類案檢索機制,切實減輕法官的工作負擔。同時,法官助理對類案檢索機制的應用可作為衡量法官助理協助法官辦案能力的一項重要指標。2.充分發揮專業法官會議的職能,加強專業法官會議對中級、基層法院案件裁判尺度統一的梳理和指導,對擬提交專業法官會議討論的案件,鼓勵將類似案件的檢索結果作為合議庭裁判說理的合法性和正當性佐證。3.建立區域范圍內類案檢索機制反饋機制,上級法院經類案檢索機制變更裁判尺度的,可通過定期整理印發類案檢索要情的方式向下級法院通報,幫助下級法院及時掌握相關動向,降低案件發回重審、改判率,促進區域內法院裁判尺度的統一。4.完善司法容錯機制,賦予案檢索機制監督“司法程序正當性”的功能。可將法官是否啟用類案檢索機制作為法官有無盡到勤勉注意義務的判斷標準之一,在法律適用統一的語境下,鼓勵法官創造性司法,保證法官的自由裁量權,突破為“統一裁判尺度”而自我設限的藩籬。

  五、結語

  類案檢索機制在統一裁判尺度上有著廣闊的運用前景,必將給審判事業帶來又一輪深刻變革,但其構建尚有諸多細節需要論證,需要在實踐中勇于試錯,不斷完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陸迪春|反思與構建:類案檢索機制的中國式困境
朱蘭春、黃文旭、李志剛:案例檢索中的法律思維——法官思維與律師思維系列對談之九
法官:我為什么不愿意公開裁判文書?
北京市三中院課題組:類案檢索報告制作和運用機制研究
孫光寧|類案檢索的運行方式及其完善——以《關于統一法律適用加強類案檢索的指導意見(試行)》為分析對象...
吳元中:類案檢索與類案同判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原市| 沙雅县| 蓬溪县| 鄄城县| 平和县| 滕州市| 东台市| 四子王旗| 惠州市| 沁源县| 万荣县| 鸡泽县| 隆安县| 广宗县| 繁昌县| 石屏县| 萍乡市| 阳原县| 永登县| 孙吴县| 岐山县| 诸城市| 开鲁县| 昌平区| 孙吴县| 伊春市| 嵊泗县| 长沙县| 海门市| 南部县| 兴山县| 宁明县| 沾益县| 宜兰市| 焉耆| 榆树市| 泰兴市| 普兰县| 武山县| 保康县| 湖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