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作為一部著名的古代經典,在我們的今天幾乎沒有人不認為其是一部描述山水地理的經典,人們不僅在其中找到了許多的神話傳說,人們還根據其中的描述發現了許多能夠與之對應的地理環境,甚至能夠與今天美洲大陸的部分地理環境發生對應關系。
然而在人們發現這些地理對應關系的同時,早已將人類文明發展的基本事實甩到了太平洋之中。沒有人去想古人有沒有這樣的能力?也沒有人去想美洲的地理環境是如何描述出來的?更沒有人去想到美洲之后如何才能回來的問題!
幾千年前的人類對于沒有見過的事物是描述不出來的,其能描述的一定是親眼見過的事物,或是有資料可尋的事物,如果說山海經中的內容真的是山水地理的內容,那么我們中國人早在幾千年前就一定能夠暢通無阻的往來于世界各地,不但能去,還要能回,去了回不來怎么能夠創作《山海經》這樣的經典呢?
五千多年前的中國人橫渡太平洋到達了今天的美洲,還穿過了印度洋進入阿拉伯海并登陸西亞各地,但所有奔赴海外的中國人都是一去不復返,再也沒有回來,哪怕是他們的后代也沒有回來。那么,描述世界地理的《山海經》是如何撰寫而成的呢?我們今天將《山海經》的內容與山水地理相聯系是否正確呢?
目前,有很多人在宣揚昆侖山是我們中華文明形成的起源地,認為最早的中華文明是從昆侖山開始的,并為此說法提供了各種各樣的證據,但所有的這些證據都是今天的人們對于古代歷史的理解,都是建立在現代漢字基礎上的認識,都是以史冊中的某些說法來作為依據的,甚至于有些依據都是沒有被認定的神話傳說。
山川河流的名稱不是有了人類就有了山名、河名,而是有了文明才有了山川河流之名。據查昆侖山之名是漢朝的漢武帝根據張騫出使西域的見聞而命名的,由此說明昆侖山的得名是很晚的,是漢朝時期才有的山名。這個山名出現的歷史時期與我們中國的歷史發展過程基本上是相符的,因為早在秦朝時期的中國版圖并沒有包括新疆等地。
昆侖山在神話傳說中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而西王母的神話傳說風行于西漢時期,與漢武帝命名昆侖山基本處于同一歷史時期,由此說明昆侖山與西王母的結合是在漢代才形成的,形成的依據是前期文明遺留下來的《山海經》等古代經典中的記錄。
對于中國古代經典的看法本人已經在很多文章中談論過多次,西漢之前的古代經典是不能用今天的漢字理念來閱讀的,因為這些古代經典都是對古漢字原著的翻譯結果,這個翻譯結果只記錄了古漢字的字形,而沒有表達古漢字的意思,因為漢代時期的人們已經不認識古漢字了,所以也不可能翻譯出古漢字原著的真實意思。
《山海經》中關于昆侖山的記載:
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侖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處之。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有人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此山萬物盡有。(大荒西經)
海內昆侖之虛,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侖之虛,方八百里,高萬仞。上有木禾,長五尋,大五圍。而有九井,以玉為檻。面有九門,門有開明獸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巖,赤水之際,非仁羿莫能上岡之巖。(海內西經)
由以上兩段《山海經》中的記載來看,無論是昆侖之丘、昆侖之虛還是西王母,都是現代漢字對古代經典的閱讀結果,根本沒有反映古代經典的真實含義,因為西漢之前的古代經典是沒有詞匯的,只有單字意思的表達,昆有昆的意思,侖有侖的意思,西還有西的意思,唯獨沒有昆侖、西王母等名詞詞匯的表達方式。昆侖之丘是四個單字意思的組合,西王母是三個單字意思的組合,所以要想知道他們真實的意思,就必須按照每個字對應的古漢字進行逆推解讀才能知道。
昆侖之丘:與真理不同,必亡。
昆侖之虛:與標準不同,必輸。
西王母:永遠沒有希望的。
為什么昆侖之丘、昆侖之虛、西王母三個名詞只出現在《山海經》中的“海內西經和大荒西經”中,而沒有出現在《山海經》的其他章節中呢?因為“海內西經和大荒西經”是專門論述失敗原因的章節,所以這三個表達失敗的名詞出現在這兩個章節之中是很自然的事情。
劉邦稱帝建立漢朝,如果劉邦認識古漢字,我想其一定不會以“漢”作為漢朝的朝代名,更不會以皇帝自封。如果漢武帝認識古漢字,如果漢朝的任何人認識古漢字,都不會出現昆侖山之名和西王母的神話傳說,因為神話傳說從來都是對美好的頌揚,而不會對失敗或不成功的內容予以流傳。漢武帝命名昆侖山,西王母風行西漢,與漢朝時期人們不認識古漢字的結論完全一致,正是因為不認識所以才導致了錯誤的命名和神話傳說的產生。
昆侖山、西王母全部來源于漢代對古代經典的誤解誤讀,全部來自于對古漢字不認識的結果,所以將昆侖山說成是中華文明起源地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是違背我們中華文明發展的實際狀況的,是缺乏理據和依據支持的,也是不符合我們古老中華山川河流命名原則的。
山海經,不是山水地理的經典
而是思想與文明的經典!
山水相依、山海作伴在我們地球的大自然中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如果根據《山海經》中的描述去對應或尋找與其相似的地理環境,我相信每一段描述都能得到幾十個或更多的答案,因為全世界的山水地理環境總是那樣的相似,總是能給你一個欣喜若狂的滿意答案。但如果人們能夠真實按照《山海經》中的每字每句去對應實際山水地理環境的每個細節的話,我相信全世界范圍內沒有一處山水地理環境能夠完全與之相符!因為人們在尋找對應的過程中,只看到了相似的地方,而有意識的忽略了不同之處,甚至于還添加了許多自己的認識和想象!
一部反映思想與文明發展的經典,無論你如何理解和看待,要想完全與山水地理環境的每個細節一一對應是絕對不可能的,之所以能夠對的上,是因為人們的思想認識在作怪,是因為先入為主的山水地理封閉了人們的思維空間,是因為人們在山水地理的面前早已忘記了我們人類文明發展的基本事實,是因為人們的好奇心和虛幻的想象戰勝科學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