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典籍《神農本草經》將365種中藥材分為上品、中品、下品。上品無毒可食用,比如紅棗、人參、薏仁等,可以久服;中品有小毒,經炮制可食用,比如何首烏、麻黃、芍藥;下品有毒,非治病不用,比如附子、烏頭、半夏。
很多情況下家庭煲湯對于藥材的種類、用量等的把控全靠煲湯人的經驗。如果不掌握這些中藥的特點,盲目食用用藥煲湯,有可能適得其反。一般情況下,家庭煲湯要避開這些大坑。
例如,經濟條件允許的家庭喜歡用人參來補氣健體,特別是在身體虛虧的情況下。但是中醫認為,陰虛體質的人群如果盲目用人參進補反而會消耗陰津,使癥狀加重。
部分人只是依靠中藥材的功效做簡單的搭配,卻沒有深刻理解“藥食同源”背后藥物配伍的道理。中藥有“性味”之分,藥食同源的藥物都有“寒熱溫涼”四種特性,是對立的。如果不懂得藥物的配伍,“寒溫”亂用,不僅不會見效,極有可能適得其反。
正規的藥材都需要經過特殊的炮制方法炮制,不僅可以把毒副作用去掉而且可以充分發揮這一味藥材的藥性。不懂得這些炮制方法或者對藥材的作用沒有準確的認識,有可能危害身體健康。
老祖宗一早就交代了:是藥三分毒。事物都具有兩面性,中藥也并非完全無“毒副作用”。臨床上,曾經出現過一些缺乏專業指導而長期把中藥材當食材吃而導致器官衰竭的病人。所以藥材煲湯要謹慎,一月一倆次即可,切不可天天喝。
注:圖文來源于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系小編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