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娥 | 抗日烈士 英名永存——回憶我的外公田守基
我的外公是一位堅貞不屈的抗日烈士。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的時候,我又不由得想起了他。從我記事時起,外公家院子的大門上就掛著一塊“革命烈士”的牌匾。我就常常聽母親和外婆講外公的革命史。我的外公田守基,是振興街道鹽鍋頭村人。外婆是大孝堡鄉大堡村人,外公十五歲和外婆結婚。兩家門當戶對,家境都好,都是三進四合院,有土地,有場房、磨房,還有車馬,都是衣食無憂的小康人家。外公外婆育有三個女兒,日子過得幸福安逸。外公生于1909年農歷四月初五,身材魁偉,長相英俊,在孝義上過學,在太原讀過書,會寫文章,還寫得一手好字,是有文化、有理想的熱血青年。抗日戰爭爆發后,外公為抗日救國、保衛家園,舍棄了溫馨的小家庭生活,毅然參加了革命,于1937年入伍,系孝義一區游擊隊戰士、平介一區助理員,并配有一支六輪手槍。在從事抗日救亡的革命活動中,他販水果、壓掛面,為革命籌措經費,經常帶游擊隊和八路軍戰士到家里住宿、吃飯,八路軍的女戰士還教我母親姐妹三人唱抗戰歌曲。他騎著一輛自行車,護送過境人員,傳遞有關信息,他執行上級指示,秘密處決漢奸,他和戰友們一起,多次參加消滅敵人的行動。外公的革命活動引起了日本鬼子的仇視,必欲除之而后快,曾多次搜捕捉拿。有一次,鬼子到家里搜捕,因事先得到消息,全家人都躲到莊稼地里,家里只有外公的母親一人與鬼子周旋。鬼子將煤油澆到老外婆頭上,揚言“如不交出人,就要點火燒家”,但老外婆始終沒有透露任何消息。無奈,鬼子氣急敗壞而走。形勢日益惡劣,孝義東部地區一片白色恐怖。上級決定,游擊隊大部分暫時撤離到西部山區。外公說自己人地兩熟,主動要求留下,堅持對敵斗爭。1940年的一天,外公去岳母家找妻弟商議對敵斗爭的有關事宜,不料被叛徒家屬告密,日本鬼子包圍了院子。岳母家的人催促他趕快從后窗逃走,但他不愿意連累岳母家的人,沒有逃走,被日本鬼子抓走,關在孝義舊城中陽樓東面道南的一間小牢房中,在此關了一百多天。期間,鬼子嚴刑拷打,外公堅貞不屈,鬼子看他有文化,字寫得好,威逼利誘他放棄抗日,與鬼子合作,為鬼子服務,但外公立場堅定,始終不為所動。外公視死如歸,軟硬不吃,惹怒了日本鬼子,1940年農歷十月初一在孝義舊城南山門外被槍殺。和外公一起就義的還有幾個人,都是血肉模糊,面目全非,難以辨認。外婆和外公的哥哥通過外公因長期壓掛面而變形的手指找到了尸首,外公犧牲時,年僅三十一歲。在外公坐牢的一百多天里,外婆天天去給送飯,外公還讓外婆給連同和他關在一處的一個十五歲的小獄友一起送飯。外公被槍殺后,外婆和三個年幼的女兒悲痛欲絕。外婆的弟弟趙文貞,1912年生,也是一位有文化、有理想的熱血青年。在外公的影響下,于1938年入伍,后任平介一區區長,中共黨員,1942年在平遙城被日本鬼子殺害,還在城門梟首示眾。外公和外婆家都是抗日之家、革命之家,當時,外公還準備讓三個女兒也參加八路軍。外婆趙文林,生于1908年農歷二月初九。外公犧牲后,外婆年輕守寡,生活艱辛,變賣家產,受盡人間苦難,將三個女兒撫養成人。外婆于1997年農歷六月初八去世,享年八十九歲。外婆去世前,在我家生活了五年多。去世后,由我主辦,將外公、外婆合葬、立碑,每年清明掃墓祭祀。外公犧牲已經75年了,我沒有見過外公,但是,外公的高貴人品和博大精神給予我極其深刻的影響,感化我“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實實干事”,做一個堅守信仰、勇于擔當的人,做一個有益于祖國、有益于人民的人。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之際,回憶我外公為抗日救亡而英勇犧牲的歷史,作為抗日烈士的后代,別有一番情感在心頭:我恨,恨日本軍國主義,恨給中國人民帶來災難的一切侵略者,恨得咬牙切齒;我愛,愛祖國,愛社會主義,愛共產黨,愛毛主席,愛得刻骨銘心。我要把這愛恨情仇轉化為行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以此告慰先烈,告慰我的外公!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