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是,這百分之一的靈感遠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重要。
——托馬斯·愛迪生
近日,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著名華裔教授付向東實名舉報中科院上海神經所80后學術新星楊輝教授學術抄襲、造假,在國內學術界引起了軒然大波。
一位是功成名就的美國大學著名教授,一位是冉冉升起學術新星,這兩個人的身份,再加上實名舉報學術抄襲和造假,這些元素放到一起自然引起了許多人的關注,并且這次抄襲并不是國內常見的那種逐字逐句的低級抄襲,而是學術思想的抄襲。
付向東指出:他在一個學術報告中介紹了他們歷時9年完成的一個未發表的工作,楊輝在詳細了解其思想和技術之后,換了一個方法,用了6個月就完成了不一樣但是思想類似的工作。這就涉及到學術圈里一個大家都非常注意但是又經常遇到的難題:怎么在與人交流的時候保護自己的原創想法?
有人或許會說,既然害怕別人剽竊自己的思想,那不跟人交流不就行了?答案是不行的。學術交流是科學進步最重要的方式,比如波爾和愛因斯坦關于量子力學的爭論,極大地促進了量子力學的發展,并且科學通常都是在爭論中前進的,所以要想在科學上有所成就,就不能閉門造車,與不同的人交流就非常有必要。
目前楊輝教授對付向東教授的舉報也進行了回復,尤其是針對付向東教授說的論文造假進行了重點的反駁,倒是對于更為嚴重的指責——剽竊學術思想——并沒有給出有說服力的證據,期待最終的調查結果早日出爐,還原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不冤枉一個好人,也不要放過一個壞人。
雖然付向東-楊輝事件并沒有最終結論,但是剽竊學術思想在學術界并不罕見,由于其隱蔽性和難以鑒別,一些剽竊學術思想的人在學術界的地位甚至會超過提出該思想的人。
在這里我舉一個已經過去了幾十年的真實的剽竊學術思想的例子。
上世紀80年代,量子力學迎來了第二次大發展,在美國留學的中國博士生A在其導師的指導下,完成了量子力學某領域一個奠基性的實驗,并且在一次國際會議上報道了他們的初步實驗結果。
就是在這次會議上,同樣也是兩位在美國留學中國博士生B和C,聽了A的報告后,詳細詢問了實驗中的注意事項,回到美國后,立即就完成了不同但是非常類似的實驗,比A提前一年在期刊上發表了他們的成果,并且在他們的論文中完全沒有提及A的會議報告和貢獻。
三十多年過去了,A,B和C都已經成為了該領域的著名教授,但是該領域除了少數幾個人知道該奠基性實驗最早是由A完成的外,絕大部分人都只知道B和C完成了該奠基性實驗,并且他們的名字和這個奠基性實驗一起,寫進了各種教科書。
前面舉的例子,如付向東和楊輝,以及后面的中國在美留學博士生A,B和C都是中國人,有的人可能就會得到剽竊學術思想只有中國人、外國人不會干這種事的結論。但實際上外國人同樣存在剽竊學術思想的行為。
在這里我還是舉一個在量子力學領域的例子,美國人剽竊美國人想法,只不過這次剽竊并沒有成功,最后被人發現的例子。
兩位美國人E和F當時在量子力學領域都有了一定的名氣。E提出了一個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現象,并且寫了一篇文章投到了物理類的頂級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上,結果這篇文章的幾個審稿人中有一個F覺得這個想法很好,于是他就一面拖著不給審稿意見,一面讓自己的學生抓緊時間完成類似的工作,寫文章投稿。
這件這么隱蔽的事情為什么會被發現呢?也是由于一個巧合,如果沒有這個巧合,那么F的剽竊就成功了。F和他的學生完成了這篇文章之后,當然也把文章投到了物理類的頂級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上,巧合就在于F這篇文章的審稿人之一就是E。
E在看到這篇跟自己的工作幾乎一模一樣的論文之后,立馬聯系期刊編輯,編輯調出審稿記錄一看,F在審的E的論文還沒有審完,對比兩篇論文結果之后,做出了拒絕F的論文、接受E的論文的決定,所以我們現在在教科書上看到的是以E的名字命名的現象。
如果沒有上面的巧合,那么我們在教科書上看到的將是以F的名字命名的現象,沒有人知道E與這個現象有什么聯系。
既然剽竊學術思想的行為一直存在,那么我們在與人進行學術交流的過程中,如何有效保護自己的學術思想?
學術都以發表為王,誰先發表,誰就是首創,所以保護自己學術思想最好的方式就是公開發表它。學術界有一句諺語叫著“Publish or Perish”,翻譯成中文就是“要么發表,要么消失”,也就是說你的學術思想無論多么偉大,如果不發表,那么唯一的結果就是消失。
如何應付在審稿過程中被審稿人剽竊的風險呢?學術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也提出了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這也是在互聯網的幫助下才有可能實現的,即建立一個預印本網站。個人的論文不需要經過審稿就可以放到這個公開的網站上,從而在必要的時候可以通過這個網站上的信息來宣稱自己的首創性。
目前最為出名,也最為科學界人士所接受的預印本網站叫著arXiv,網站地址如下:
https://arxiv.org/
這是美國康奈爾大學建立的一個網站,目前該網站上已經有了1,727,484篇文章,包含了物理、數學、計算機等多個領域,在這個網站上發表的論文與在期刊上發表的論文的差別就是沒有審稿人進行審稿,但是在這個網站上發表的論文也會得到學術界的承認。比如俄羅斯數學家佩雷爾曼獲得菲爾茲獎的論文就是放到這個arXiv網站上,并沒有在期刊正式發表。
在生物領域,專門建立了一個跟arXiv類似的網站,叫做bioRxiv,功能也是類似的。
https://www.biorxiv.org/
我國同樣也建立了一個預印本網站,叫著中國科技論文在線,功能完全一樣。
http://www.paper.edu.cn/
所以,下次在與人交流或者論文投稿之前,先把自己的文章放到這些預印本網站中的一個上去,那么,你就再也不用擔心你的原創思想被剽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