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中國最早的留學生出現在什么時候嗎?
如今,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中國青少年前往世界各地求學,最熱門的國家便是英國和美國。但其實最早的中國留學生始于十九世紀中期,第一個“海歸”是容閎。
1828年,容閎生于廣東省南屏村,距澳門只有4英里。他的父親容丙炎是個地道的農民,在容閡7歲時, 其父通過熟人將他送到澳門的洋學堂 ——馬禮遜紀念學校(Morrison School)。
▲ 馬禮遜紀念學校
在馬禮遜,他遇到了畢業于耶魯大學的神學博士布朗老師。在布朗先生的資助和教授下 , 容閡進步很快, 學習成績名列榜首。
1847年初布朗因健康原因要返回美國,離開時帶了容閎等3個中國學生同去,進入馬薩諸塞州的孟松學校(Monson Academy)就讀。
三年后,容閎在慈善組織的資助下考進了耶魯大學。大學4年,容閎以優異的成績畢業,獲得文學士學位。
就這樣,容閎在1854年成為耶魯大學歷史上的第一個中國畢業生。
1
歸國投身教育
留美期間,容閎見證了美國的繁榮,他和同學談論起將來自己回國后的鴻圖大業,希望能有更多的中國孩子像他一樣出國留學。
▲ 容閎和他的耶魯同學
“予之一生既受此文明之教育,則當使后予之人,亦享此同等之利益。以西方之學術灌輸于中國,使中國日趨于文明富強之境。The rising generation of China should enjoy the same educational advantage that Ihad enjoyed; that through western education China may be regenerated.”
——Yung Wing(容閎)
歸國后,他便熱衷于教育事業。1867年,容閎提出派遣幼童留美的設想,并得到了曾國藩和李鴻章的支持。
有人說,如果沒有容閎,雖說中國遲早也會派遣學生出洋,但既不可能這樣早,更不可想象會有幼童出洋這樣的奇想。
▲ 第一批留美幼童
公元1872年到1875年間,中國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每年30名)學生赴美國留學。
為了能選拔出優秀的幼童,政府還開出了優厚的留學條件:對選拔上的幼童在出國前就賦予秀才的身份,海外學習時間為十五年,所有留學費用全由政府出資,完成學業回國不僅包分配,還賜予不低于五品的、相當于現在司局級領導的地位。
他們出洋時的平均年齡只有十二歲,因此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留美幼童。
2
留美幼童代表
留美幼童的挑選條件極為苛刻,政府還在上海專門成立了幼童出洋的辦事機構,出臺了幼童的挑選章程:
留學幼童的年齡須為16歲以下:
不僅要身家清白,思想敏捷,還要品貌端正,以免出國影響國家形象;名字不好的,還要責令家長更改等等。
所以,瀏覽“留美幼童”的名單,仿佛人人出自詩書之家,個個溫文爾雅。
這120名留美幼童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公派留學生,他們被送到了太平洋彼岸,開始了他們計劃長達15年的留學生活。
▌“中國鐵路之父” 詹天佑
因為聰穎過人,年僅11歲的詹天佑就被選為第一批留美幼童,跟著容閎學習英語,并于1878年考入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主修鐵路工程。
在他的帶領下,中國自主設計并建造了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
他創設的“豎井開鑿法”和“人”字形線路,震驚了中外;
▲ 京張鐵路人字形
除此之外,他還帶領修建了滬嘉、洛潼、津蘆、錦州、萍醴、新易、潮汕、粵漢等鐵路,可以說,中國的鐵路工程,是詹天佑一手建立起來的。
若非留洋多年,學習了美國先進的鐵路知識,詹天佑也許也能取得同樣的成就,但一定會遲上許多年。
▌清華大學首任校長 唐國安
唐國安生于1858年,14歲時被選上第二批幼童赴美留學,考入耶魯大學法律系。
回國后他為上海《南方報》開辟了英文版,被人譽為“用英文自辦日報的先驅,保障國權的楷模”。
▲ 唐國安(左八)和首批庚款留美學生
他力推“中西學問,均屬精通,堪以派充該處會辦”,培養了梅貽琦、蔣夢麟、胡適、竺可楨、鄒秉文等人才,為發展我國高等教育事業,推動留學教育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
▌駐美公使、“清華之父” 梁誠
生于1864年,未滿12歲的梁誠在家庭的資助下考上了第四批留美幼童,進入美國頂尖的高中安多佛菲利普斯學院就讀,他還是所有留美學童中最著名的棒球手。
在美求學期間,梁誠曾多次代表學校參加棒球比賽,如1881年間,曾參與對埃塞克特(EXETER)爭奪錦標一級,他憑其個人技術優勢,得獲大捷。
▲ 梁誠和他的棒球隊友
從安多佛畢業之后,他便被召回國了。
他曾任中國駐美國、德國等國公使,爭得美國退還庚子賠款的溢款約1000多萬美元,該款項的一部分后被用作建立清華大學和派遣留美學生。
他還作為清末外交官,在美國斗智斗勇據理力爭贖回了粵漢鐵路權益。
3
后來的留學生
除了第一批留洋幼童,后來的留學生也同樣是人才濟濟,為祖國的發展作出了極大的貢獻。
▌“兩彈一星”、“中國航天之父” 錢學森
1935年,錢學森本科畢業后考取了清華大學的留美名額,去到了美國東海岸的麻省理工學院,就讀航空系。
僅用一年時間取得碩士學位后,錢學森又去了加州理工學院繼續攻讀航空數學博士學位。
▲ 右四為錢學森(加州理工學院“火箭俱樂部”)
后來,頂著巨大的壓力他又回到了中國,為國效力,將中國導彈、原子彈的發射至少向前推進了20年。
▌建筑大師 貝聿銘
前不久去世的著名建筑師貝聿銘,18歲遠赴美國留學,先后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學習建筑。
他的作品遍布全球,很多都成為地標性建筑,美國國家藝術館東館、法國盧浮宮的玻璃金字塔、日本萬國博覽會中華民國館、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1983年,他被加冕建筑界的最高獎項——普利茲克獎。
▲ 蘇州博物館新館
但他卻始終說:“我是蘇州人”,并在晚年完成了蘇州博物館新館的設計。
時至今日,我國的出國留學總人數已超60萬,并且每年還在持續增長。留學生群體越來越壯大,完成學業后回國發展的人數也越來越多。
而這也正是容閎所希望看到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