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地統計局陸續公布了2018年數據,數據顯示多個城市的GDP總量躍升進入到了新的階段。北京GDP首次突破3萬億大關,重慶達到2萬億,鄭州、寧波也步入萬億梯隊。萬億GDP固然值得驕傲,但仍有隱患:大城市人口膨脹、交通擁擠、住房困難、環境惡化、資源緊張、物價過高等諸多問題不容忽視。
城市發展規模是城市經濟學的重要研究內容。目前學界對城市發展問題有諸多爭論,導致了在政策制定與實踐過程中的各種偏差或矛盾,如城市規模應用哪些指標衡量?城市發展是否存在一個最佳規模?如果存在,最佳規模又是多少?《蒙格斯報告之七:城市發展拐點研究》(以下簡稱“本報告”)嘗試利用計量手段解答這些問題,進而指導城市發展規劃,從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改善居民幸福感的角度而言來達到最優的福利水平,為后續政策制定和實踐提供科學指導。
報告主要內容
隨著人類經濟社會的發展,城市在整個經濟社會發展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城市不僅集聚了大量的人口,也集聚了大量的資源、資金、信息、技術等,不僅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積累沉淀的主要場所,也為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進一步創新創造提供了沃土,不僅為人類提供了高效便利的生活環境,也為人類提供了開展經濟、政治、社會活動的重要舞臺。本報告著重研究城市發展規模,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 構建了城市規模因子
本報告首先從投入、產出及綜合三個角度探討了城市規模的內涵,報告認為雖然用城市人口規模來度量城市規模是現有諸多研究的慣常做法,但全面性不夠,城市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或“系統”,單一指標的描述都不能全面描述城市的規模。本報告創造性地提出了城市規模因子概念,從人口、土地與資本三個方面重新定義了城市規模。
本報告利用2016年數據計算了該年二百余城市的城市規模因子得分,其中重慶得分8.678分排名第一,北京以5.585分位列第二,天津排名第三,得分5.425。從市轄區人口數量角度來看,重慶以2449萬人位列第一,北京1565萬排名第三,天津1044萬位列第四;從城市建成區面積來看,北京以1420平方公里排名第一,重慶、天津分列二和四位;從城市當年固投完成額來看,重慶、天津、北京占據前三名??梢钥闯觯鞘幸幠R蜃优c三個維度排名基本一致,但更為綜合、靈活性更高,故而具有更強的適用性。
根據得到的2001年-2016年的城市規模因子得分情況,可以看出近年來城市平均規模在不斷增長,城市平均規模因子得分從2001年的-0.30增加到2016年的0.40。
2. 城市最優規模是按城市規模因子6.65,按城市人口規模1200萬人左右
簡單地從描述性統計和相關性分析來看,城市規模與城市經濟效率之間并不存在明顯的相關關系;從多次篩選出的回歸模型來看,城市規模與城市經濟效率之間存在顯著的倒U型關系,即存在最優城市規模。
回歸結果顯示,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最優規模是:按照城市規模因子是6.65,按照城市人口規模是1201.10萬人。
需要說明的是,這里找到的城市最優規模是:(1)從經濟效率的角度來衡量,也就是說,當城市規模增加不能導致城市經濟效率繼續提升時,就是城市的最優規模;(2)從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整體平均水平來衡量,也就是說,這個最優規模并不是針對某個具體城市而言,而是針對一個城市組合的整體而言的。
此外,本報告研究表明,不同分組情況下城市指標存在較大差異。分區域來看,東中西部城市最優規模呈現出一種先下降后上升的態勢:東部城市的最優人口規模為526.17萬人,最優城市城市規模因子為5.2644;中部城市不存在最優人口規模,最優城市規模因子為1.5665;西部城市的最優人口規模為703萬人,最優城市規模因子為4.2049。西部地區拐點較高原因可能在于西部地區具有較大的資源要素稟賦,這導致西部區域城市具有較大的成長空間,更少體現出隨著城市規模擴張所導致的擁擠效應。
分行業來看,制造業城市最優規模小于服務業城市:制造業為主的城市最優人口規模為799.70萬,最優城市規模因子為3.3147;而服務業為主的城市最優人口數為1498.69萬人,最優城市規模因子為7.7616。可以看出,產業結構對城市最優規模的影響還是非常顯著的。
從是否臨近河流海洋角度來看,港口城市最優規模明顯大于內陸城市:港口城市的最優人口規模為1240.60萬人,最優城市規模因子為6.5522;內陸城市的最優人口規模為657.54萬人,最優城市規模因子為1.7501??梢钥龅乩砦恢铆h境對于城市的經濟增長至關重要。內陸地區交通不便,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城市增長,而港口城市卻往往得益于水陸運輸的低成本,得以快速發展。
此外,省會城市及副省級城市最優規模大于地級城市:省會及副省級市的最優人口數為601萬,最優城市規模因子是4.7502;其他城市不存在最優人口數,最佳城市規模因子為0.6002。
3. 北京、大連、上海、廈門、濟南、寧波已超拐點
考慮到每個城市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存在,也就是說,每個城市都有其不同的特點或資源稟賦,因此每個城市都具有不同的最優規模特征或表現。本報告選擇了35個重點城市,探討每個城市在最優發展規模的特征或表現。這里的35個重點城市主要是直轄市、省會城市及副省級城市,一般來說這些城市在我國具有更高的重要性、更高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因而也具有更大的研究意義。
本報告研究表明,從人口規模上來看,35個重點城市中已有5個超過人口規模拐點,其中北京超拐點321.97萬人、大連超拐點262.52萬人、上海超拐點29.45萬人、廈門超拐點231.03萬人、濟南超拐點246.73萬人;有1個城市超過城市規模因子拐點,該城市為寧波,超拐點57.31%??傮w來看,城市規模超過拐點的占比17%。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目前我國城市發展還存在較大空間,大多數城市目前規模偏小,超過80%的城市發展規模還處于正面刺激效應階段,還可以繼續擴大規模。
4. 京津冀虹吸效應明顯,長三角虹吸、溢出效應并存,粵港澳溢出效應明顯
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城市群是我國最重要的經濟中心,本報告選用人口變動趨勢、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單位人口在校大學生等9個指標分析了三大城市區的帶動效應,結果如下:
5. 政策建議
本報告研究成果對當前城市研究頗有政策借鑒意義,包括但不限于城市規劃、功能規劃指導、人口控制等。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城市發展不能盲目求大、盲目求快
(2)尋找最有發展規模要結合每個城市的自身特點
(3)城市發展應發揮溢出效應,減少虹吸效應
(4)要構建科學合理的最優規模判定指標體系
(5)對城市最優規模的研究要考慮時間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