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對近年來嚴峻復雜的宏觀經濟形勢, 合肥、南京、杭州三個發展中的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副中心城市, 深入貫徹實施五大發展理念, 經濟社會發展質量持續提升。本文在簡要評價合寧杭2016年經濟社會總體情況的基礎上, 通過與南京、杭州比較, 對當前合肥經濟發展面臨的機遇、亮點和差距進行分析。分析表明, 合肥努力以發展理念轉變引領發展方式轉變, 產業、資源和基礎配套進一步夯實, 增長活力與競爭力增強, 省內首位度提高, 正在不斷集聚趕超后勁、探索進一步提高核心競爭力的途徑。
關鍵詞:寧杭;經濟;增長;比較;
2014年頒布的《國務院關于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首次提出長三角將成長為以上海為中心, 南京、杭州、合肥為副中心的世界級城市群。作為建設中的副中心城市, 合寧杭三地既有共性也各有所長, 合肥是連接中東部的重要樞紐, 沿海的腹地, 內陸的前沿, 南京、杭州是東部的中心、寧杭經濟帶節點;合肥和南京是國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綜合交通樞紐和現代制造業基地, 杭州是全國重要的電子商務中心;合肥歷史沿革悠久, 南京、杭州更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本文在簡要評價合寧杭2016年經濟社會總體情況的基礎上, 分析合肥經濟發展面臨的機遇和與南京、杭州之間的差距, 探索加快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 進一步提高核心競爭力的途徑。
合肥, 位于安徽省中部, 江淮之間, 是全國唯一獨立懷擁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的省會城市, 東連滁州、馬鞍山, 南接蕪湖、安慶, 西依六安, 北靠淮南, 下轄瑤海、廬陽、蜀山、包河四個區, 巢湖一個縣級市, 長豐、肥東、肥西、廬江四個縣。全市總面積11445.1平方公里, 2016年末常住人口786.9萬人, 全市生產總值6274.3億元, 居長三角26個市 (下同) 第8位。
南京, 位于江蘇省西南部、跨長江而居, 北連江淮平原, 與滁州相望, 東接長三角, 連揚州、鎮江、常州, 西南鄰馬鞍山, 轄玄武、秦淮、建鄴、鼓樓、雨花臺、棲霞、江寧、浦口、六合、溧水、高淳十一個區。全市總面積6587.02平方公里, 2016年末常住人口827萬人, 全市生產總值10503.02億元, 居長三角城市第4位。
杭州, 位于浙江省北部, 杭州灣西端, 北靠湖州, 東鄰嘉興、上海, 西接黃山, 南連紹興、金華和寧波。下轄上城、下城、江干、拱墅、西湖、濱江、蕭山、余杭、富陽九個區, 建德、臨安兩個縣級市和桐廬、淳安兩個縣。全市總面積16596平方公里, 2016年末常住人口918.8萬人, 全市生產總值11050.49億元, 居長三角城市第3位。
一、合寧杭在長三角的經濟地位舉足輕重
(一) 經濟份額大。
合寧杭是當前除上海外, 長三角經濟的中流砥柱, 也是發展最活躍的區域, 投資、消費等主要經濟指標在長三角城市所占比重超過兩成。2016年, 實現GDP2.78萬億, 占長三角26個城市的比重為18.9%;地方財政收入0.32萬億, 占長三角城市17%;規上工業增加值0.83萬億, 占15.3%;固定資產投資1.79萬億, 占20.8%;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27萬億, 占21.9%;本外幣貸款余額6.05萬億元, 占25.7%。
(二) 增長速度快。
放眼全國和長三角, 合寧杭競進態勢明顯。2016年, 合寧杭GDP平均增長9.1%, 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6.7%) 2.4個百分點、高于長三角城市平均水平 (8.4%) 0.7個百分點, 其中合肥增長9.8%, 在長三角僅次于舟山 (11.3%) ;杭州增長9.5%, 位居長三角第4。合寧杭本外幣貸款余額平均增長15.4%, 分別高出全國 (12.8%) 、長三角 (11.2%) 平均增速2.6個、4.2個百分點;地方財政收入平均增長11.8%, 高出全國 (4.2%) 、長三角 (8.1%) 7.6個、3.7個百分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長8.5%, 高出全國 (7.8%) 、長三角 (8.2%) 0.7個、0.3個百分點。
(三) 人均水平高。
人均GDP與經濟總量同步擴張。2016年, 合寧杭人均GDP (按常住人口計算) 平均10.96萬元, 相當于長三角城市平均水平的1.26倍, 較上年 (10.12萬元) 增加8430元。合寧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上年的42136元增加到45678元, 高于長三角城市平均水平4235元, 占人均GDP比重為41.7%, 同比提高0.1個百分點;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312元增加到22041元, 高于平均水平1200元, 占人均GDP的比重為20.1%, 與上年持平。
(四) 產業升級快。
服務業比重明顯提高, 呈現出經濟增長由工業和服務業共同驅動的積極信號。2016年, 合寧杭實現服務業增加值15716.37億元, 平均增長11.6%, 快于第二產業增速5.3個百分點;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56.5%, 為歷史最高, 比2015年的54%提高2.5個百分點。與此同時, 新興產業、新興業態繼續壯大, 新興產品、新興模式不斷涌現, “互聯網+”向縱深推進, 網上零售連續數年成倍增長, 2016年, 合肥、南京、杭州限額以上單位網上商品零售額增速分別達40.9%、109.7%和28.6%。
(五) 創新能力強。
創新成果不斷涌現, 合肥、南京、杭州年度發明專利申請量分別增長57.6%、13.41%、40.4%;南京、合肥各有35項、8項科技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年末合肥登記備案的眾創空間47家 (其中國家級11家) 、南京納入備案的眾創空間累計達169家、杭州納入國家科技孵化器體系的眾創空間為35家。世界500強企業和項目紛紛落戶, 利用外資節節攀高, 合寧杭新增外商投資項目1068家, 增長2.1%;外商直接投資134.96億美元, 增長4.2%;境外世界500強企業在合肥同比新增3家, 南京全年引進世界500強和中國500強企業研發機構11家, 杭州全年共引進世界500強投資項目10個。
(六) 發展質量升。
合寧杭財政稅收增長較快, 2016年, 實現地方稅收收入2747.76億元, 增長13.3%, 稅收收入占地方財政收入的比重由上年的85.8%提高到87%、占GDP比重由9.5%提高到9.9%。勞動生產率提升, 合寧杭按平均人口計算的全社會勞動生產率由上年的10.2萬元/人提高到11.05萬元/人, 增長8.3%。節能降耗成效明顯, 高耗能行業比重持續下降, 合肥、杭州單位GDP能耗下降分別超過6.62%、超過6%, 南京下降3.9%左右。生態環境良好, 合肥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二級 (優良) 標準天數為253天, 達標率為69.1%;南京為242天, 達標率66.1%;杭州為260天, 達標率71.0%。
(七) 民生共享優。
2016年合寧杭民生支出增長較快, 合肥財政支出中用于社會保障和就業、公共安全方面支出分別增長22%和11.4%, 南京教育、住房保障支出分別增長14.7%、42.2%, 杭州民生類支出共增長17.4%, 增幅均高于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平均水平。三市參加城鎮職工社會保險五大險種累計參保人數達4959.3萬人次。年末合肥、南京、杭州城鎮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分別為72.05%、82%、76.2%, 比上年提高1.65個、0.6個、0.9個百分點。合肥、杭州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均為35.8平方米, 南京超過36平方米。
二、合肥實現新跨越的機遇和亮點分析
經過幾年來的不斷積累, 合肥充分利用比較優勢, 新常態下堅持把中央要求與實際相結合, 搶抓有利條件, 在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上, 提出了堅持創新發展, 培育打造經濟增長新引擎, 加快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之都的總要求。這些發展理念既符合科學發展的要求, 又立足實際, 突出特色, 成為逆勢而進的重要保證, 經濟增長的優勢和發展的機遇在逐步顯現。
(一) 量的比較:主要指標總量差距縮小, 工業經濟、人力資源和交通樞紐優勢顯現
經濟總量差距明顯縮小。2016年, 合肥固定資產投資穩居合寧杭首位, 工業投資超過南京、位次領先, GDP、地方財政收入、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進出口總額、本外幣貸款余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在南京、杭州之后。從占比來看, 近兩年來主要指標總量與兩市的差距明顯縮小, 與2015年相比, 2016年GDP與南京、杭州市的差距縮小1.5和0.5個百分點;服務業增加值、零售額、貸款余額和城鎮居民收入等差距均有縮小 (見表1) 。
工業發展具備良好韌性。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內在結構抗壓。新常態后各地經濟增長有所回落, 其中工業經濟回落較甚、比重降低, 2016年, 合寧杭工業增加值平均增長6.6%, 同比回落1.6個百分點, 增加值占GDP比重為34.9%, 回落2個百分點。合肥全部工業增長9.8%, 占比依然較高, 達40.8%, 比南京、杭州分別高出6.7個、8.4個百分點, 整個工業經濟的耐壓性更好。二是內生動力增強。企業盈利狀況有所改善, 比較優勢得以顯現, 合肥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全年實現利潤總額517.03億元, 增長8.6%, 比上年加快3.3個百分點, 高于杭州1.9個百分點。三是內在質量提升。六大主導產業支撐穩固, 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完成產值1058.02億元, 成為繼家電、裝備制造、平板顯示及電子信息產業之后第四個年產值破千億的主導產業;戰略新興產業支撐不斷增強, 實現增加值690.37億元, 增長14%, 快于杭州2.4個百分點, 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30.4%, 同比提高1.2個百分點, 比杭州高3.2個百分點, 新興產業成為拉動工業發展的有力引擎。
勞動力紅利穩固升級。一是人口增加顯著。人口的增減決定勞動力的最終供給和用工成本等問題, 合肥人口基數雖然低于南京、杭州, 但近年來增量與杭州接近, 多于南京, 發展的“人口紅利”可持續性、穩定性相對較強。2016年末全市常住人口達786.9萬人, 占全省的比重為12.7%, 比上年末增加7.9萬人, 比2010年 (按區劃調整后同口徑) 增加約41萬人, 增長5.5%;杭州年末常住人口918.8萬人, 占浙江省的16.4%, 比上年末增加17萬人, 比2010年增加48.76萬人, 增長5.6%;南京年末常住人口827萬人, 占江蘇省的10.3%, 比上年末增加3.41萬人, 五年共增加27萬人, 增長3.4%。二是新增就業人數較多。2016年, 合肥新增城鎮實名制就業23.20萬人, 比南京多0.78萬人, 比杭州少3.93萬人, 占全市城鎮人口的4.1%, 高于南京、杭州0.8和0.2個百分點。三是高素質人才有來源。隨著經濟轉型升級, 產業對高素質勞動力的需求必將增多。至2016年底, 合肥有60所高等院校、62.86萬在校學生, 各類高等教育畢業生總人數高達19.18萬人, 數量大于杭州, 約占南京的2/3, 為“人口紅利”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向“人才紅利”的知識密集型產業提供了保障。
交通樞紐地位顯現。近年來, 隨著合肥躋身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副中心和長江經濟帶、“一帶一路”戰略雙節點城市, 水陸空三大交通線路都做了全面建設規劃, 基礎設施網絡日趨完備。國省干線和高速路網越織越密, 逐漸形成“四縱八橫”的高速公路網絡主骨架, 與長三角主要城市的高速路網建設也將全面提速;成為全國高鐵樞紐中心, 米字高鐵網逐漸成型, 高鐵列車可直達全國二十二個省會城市及四個直轄市, 已依托高鐵形成一小時到南京, 兩小時到無錫、杭州, 三小時到上海、濟南, 四小時到北京、福州, 五小時以上到廈門、威海等地的旅游經濟交通圈, 隨著國家“十三五”交通規劃的出爐, 更多的“高鐵觸角”還將伸向更多城市;在長江黃金水運帶上, 將擁有自己的“江淮航運中心”, 區位優勢更加立體。對外交通暢達, 市內交通隨架建設也由平面跨入了立體時代, 地鐵時代已經到來。
(二) 速的比較:主要指標增速領先, 大投入和服務業發展夯實了后勁
主要指標增速領先。2016年, 合肥GDP增長9.8%, 增速分別比南京、杭州高出1.8個百分點、0.3個百分點。多項指標快于寧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9%, 高于南京、杭州5.1個、4.3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1.1%, 高于南京、杭州9.1個、6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 高于南京、杭州1.1個、1.5個百分點;外商直接投資增長12%, 高于南京、杭州市7.7個、10.6個百分點;本外幣貸款余額增長18.6%, 高于南京、杭州1.1個、6.4個百分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 高于南京、杭州0.6個、1個百分點。
投資對經濟增長貢獻較為突出。立足于“打基礎、管長遠”, 合肥下大力氣推進了一大批重大項目建設, 固定資產投資近年一直保持了相對較快的增長速度, “十二五”期間年均增長18.5%, 比南京、杭州分別快5.4和2.5個百分點, 2016年這一勢頭得到延續, 增幅明顯高于南京、杭州。全年共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501.17億元, 是南京的1.17倍、杭州的1.11倍;完成工業投資2195.01億元, 是南京、杭州的1.25倍和2.48倍, 工業投資增長13.7%, 南京、杭州為同比下降14.4%和下降5%?;A設施完成投資1124.76億元, 是南京的1.18倍、杭州的69%, 增長21.1%;其中在地鐵、鐵路帶動下交通運輸業投資236.21億元, 增長57.2%。
服務業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在產業轉型升級步伐不斷加快的進程中, 三次產業結構將逐步由“一二三”向“二三一”轉變, 最終實現“三二一”, 南京自2007年、杭州自2009年開始第三產業比重已處于領先地位, 三產占比均超過48%, 2016年分別達58.4%、61.2%, 合肥目前三次產業結構為4.3:50.8:44.9, 二產占比還高于三產。
但是看趨勢, 第三產業正在提速, 比重會不斷提高。2015年, 合肥第三產業增速 (11.2%) 落后于南京0.1個、杭州3.4個百分點, 到2016年, 第三產業增速 (11.6%) 同比提高0.4個百分點, 分別快于一、二產9.4個、2.7個百分點, 反超南京1.4個百分點, 低于杭州1.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同比提高2.2個百分點, 與南京的比重差距縮小1.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50.9%, 比2015年提高5.2個百分點, 與工業一道成為支撐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
(三) 度的比較:經濟首位度領先, 集聚輻射作用較強
經濟首位度是省會或省內第一大城市經濟指標占全省的比重, 首位度越高, 說明該城市在全省的經濟實力、地位越高, 對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具有至關重要作用。2016年, 南京、杭州GDP分別占江蘇、浙江省的13.8%、23.8%, 合肥占安徽省的比重達26%, 比南京、杭州分別高出12.2個、2.2個百分點, 在省內的中心城市地位更加突出, 輻射和支撐作用有一定比較優勢。從主要經濟指標看, 合肥進出口總額在省內占比42.1%, 具有決定性作用, 其它主要指標在全省所占比重大致在22%-25%之間, 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占比22.5%, 地方財政收入占比23%, 固定資產投資占比24.3%,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占比24.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和進出口總額在省內的比重, 均高于杭州、南京。
三、合肥面臨的短板和差異分析
按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副中心定位, 合肥與南京、杭州當前發展水平仍存在著不小的差異, 面臨的困難也不少, 跨越式發展任重道遠?!笆濉睍r期是實現趕超崛起的黃金發展期, 也將是各種挑戰層出不窮的矛盾凸現期, 迎難而上、攻堅克難, 必須找出差距所在并不斷在差距中挖掘潛力, 努力把握機遇, 全力面對挑戰。
(一) 總體實力差距明顯。
近兩年來, 合肥與南京、杭州的經濟總量差距有所縮小, 但是差距仍然存在。2016年, 合肥GDP占合寧杭三市的份額為22.5%, 相當于南京的59.7%、杭州的56.8%, 略高于南京、杭州2010年水平;人均差距相對較小, 按常住人口計算的人均GDP為80136元, 是南京 (127264元) 的63%、杭州 (121394元) 的66%。
(二) 消費市場亟待培育。
近幾年, 合肥消費市場擴張頗快, 但消費品零售額水平還明顯低于南京、杭州。2016年合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45.7億元, 不足寧、杭的五成, 相當于南京的48.1%, 杭州的47.2%;從比率看, 消費品零售總額占GDP的比重為39%, 低于南京 (48.4%) 9.4個、杭州 (46.8%) 7.8個百分點;從服務商品看, 眾多服務業領域市場化程度還不夠高, 服務品質和服務技術相比寧杭不占優勢, 市場潛力還需著力培育。
(三) 經濟外向度需擴大。
合寧杭三市中, 杭州外向型經濟特征明顯, 2016年其進出口總額為679.92億美元, 遠高于合肥進出口水平 (186.87億美元) , 是合肥的3.6倍。合肥的經濟外向度 (進出口總額占GDP比重) 為19.7%, 大大低于南京 (31.6%) 、杭州 (40.6%) , 外商直接投資28.08億美元, 比南京少6.71億美元, 比杭州少44億美元。
(四) 資本要素仍是短板。
2016年, 合肥金融機構本外幣存貸比為89.5%, 高于南京 (78.5%) 11個百分點、杭州 (78.4%) 11.1個百分點, 但從絕對量來看, 規模是合寧杭三市中最小的, 本外幣存貸款余額 (12064.18億元) 少于南京 (22268.94億元) 、杭州 (26169億元) , 只有南京、杭州的54.2%和46.1%。從社會融資看, 2016年末, 合肥共有境內外上市公司39家, 其中新增上市公司3家、實現融資62.54億元, 新增上市企業和募資較南京少了4家與45.26億元, 上市公司總數少46家, 三市中杭州上市公司最多, 年末達135家, 全年新增17家, 募集資金297.41億元。
(五) 創新投入產出不足。
2016年, 從全年發明專利申請量看, 南京、合肥、杭州依次為31556件、25895件、24951件, 合肥少于南京、多于杭州, 但從發明專利授權量看, 合肥共授權4799件, 占申請量的18.5%, 南京授權8697件, 占申請量的27.6%, 杭州授權8647件, 占申請量的34.7%, 合肥發明專利的授權量和授權率均最低。規上工業科學研究與實驗發展 (R&D) 經費上的投入也是最少的, 2015年, 合肥規模以上工業R&D經費支出111.86億元, 比南京 (148.1億元) 少36.24億元, 比杭州 (198.06億元) 少86.2億元。此外, 高校高科技成果轉化率和產業化率、知識產權市場轉化率有限, 對推動產業升級、加快經濟轉型提質、構筑經濟新增長動力支撐不足。
四、提高合肥核心競爭力的建議
總體看, 拉動合肥經濟社會發展的三駕馬車和產業, 優勢與劣勢都很明顯, 未來需要持續做大經濟總量, 擴大優勢, 發揮潛力, 保持工業和投資穩定增長, 不斷提升投資效率, 加快補齊發展短板, 培育消費熱點, 擴大對外開放, 加大創新成果轉化, 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一) 消費提升的空間可能較大。
一是人口因素。合肥的人口基數與寧、杭相差不大, 近年來增長較快, 所以消費存在較大提升潛力, 同時, 全市還有近30%的常住人口生活在農村, 而農村消費僅占全部消費的3.4%左右, 蘊藏巨大潛力。二是經濟因素。全市經濟保持穩定較快的發展態勢, 人民生活水平將有較大幅度的提升, 居民消費結構升級步伐逐步加快, 近年來一系列惠農扶農政策以及農業基礎設施投資等力度加大, 農民的預期收入也將會有較大增長, 有望促進農民的消費需求較快增長。三是空間因素。按常住人口計算, 2016年, 合肥、南京、杭州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與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分別為0.9∶1 (31237∶34852) 、1.23∶1 (61653∶49997) 和1.09∶1 (56863∶52185) , 合肥消費占收入比重相對最低, 說明收入轉化為消費空間更大。
建議:繼續培育消費, 壯大三產, 加快全面小康建設。不斷改善消費環境、培育消費新興熱點;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 想盡辦法增加城鄉居民收入, 提高消費者信心, 使人民想消費、能消費、敢消費;搶抓長三角戰略機遇, 積極向周邊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學習, 大力發展服務業, 加快產業結構調整, 以結構優化擴大有效需求。合肥的服務業發展雖然較快, 但產業內部競爭力提升空間還很大, 必須加強大數據開發與應用, 不斷發掘培育壯大新業態, 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 從而釋放消費潛力, 擴大消費需求。
(二) 外貿發展潛力有望增強。
合肥擁有安徽省首個、長三角副中心城市第二個綜合保稅區, 隨著交通區位條件的大幅改善、招商引資力度的不斷加大和對外開放水平的不斷提高, 加上骨干企業產品競爭力和農業現代化水平的躍進, 在不斷加碼的穩外貿政策下, 外貿形勢有望逐漸趨穩回升。
建議:進一步擴大開放, 加大投入。面對國際國內經濟的新形勢, 實現趕超崛起, 必須把自身優勢和外部力量整合起來, 加快形成外向型經濟發展的新格局。始終堅持對外開放與對內開放并舉, 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擴大開放, 積極主動地接受國際、國內沿海及發達地區的經濟輻射和資本轉移, 積極吸引更多的境外資金、技術、人才參與建設;努力擴大商品和服務的對外貿易, 在繼續鞏固已有優勢出口產品的同時, 大力開發高附加值的新產品, 以增強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加大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力度, 積極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 加快創新融資方式, 提升助力發展的資本厚度, 以新興產業項目培育新動能, 以技術改造項目促轉型升級, 把開放型經濟做大做強。
(三) 創新水平層次和深度將提升。
近年來, 合肥的創新能力綜合評價水平已排在全國前列, 自主創新主要指標全部進入全國省會城市“十強”?!笆濉焙戏蕦ξ磥砦迥甑膭撔掳l展提出了目標, 要求堅持創新驅動戰略, 構建集聚中科系、高校系、院所系、企業系等創新資源的政策支持體系, 到2020年, 基本建成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全國性產業創新中心, 推動城市綜合實力、競爭力和輻射帶動力進一步提升, 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之都”。
建議:重點理順以市場為載體的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交易路徑, 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首先是工業創新成果轉化, 依托產業基礎和龍頭企業, 傳統產業整合升級, 整合各類開發區、產業園區, 引導生產要素向更具競爭力的地區集聚, 加強重大關鍵技術攻關、重大技術產業化和應用示范, 依托骨干企業推進建設智能裝備與產品示范基地, 打造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其次是人才和環境創新成果轉化, 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 擁有支持經濟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將人才技術更好地轉換為生產力, 一靠培養, 二靠吸引, 努力做到不拘一格使用人才, 創造優良的用人環境, 打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環境, 吸引學有專長的企業家、管理人才、研發人員和技術工人。
作者:谷瑾瓊, 合肥市統計局綜合處副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