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農大的研二學生成了SCI一區的審稿人?。?!
最近朋友圈里的這條新聞讓不少童鞋大為震驚。
“我的第一篇SCI / SSCI 還遙遙無期,
搞科研發Paper 竟卷到如此地步了嗎?!”
其實,成為學術期刊的審稿人并沒有高不可攀的門檻,但連摘要都沒憋出來的萌新們真的需要注意了:搞定你的第一篇SCI / SSCI,刻不容緩!
1、本科生發SCI,考研、直博、留學上岸名校成功率倍增,份量遠超CV上花里胡哨的其它信息。
2、研究生發SCI,是拿獎學金、申博、進大牛組的敲門金磚,一篇沒有的話,之后的路實在難走。
3、博士生發SCI,不發SCI那還是博士嗎,不管高校還是工業界都會把SCI看得比畢業論文重要N倍,沒有這東西,OVER。
4、文科生不是只能發SSCI,很多SCI期刊一樣收錄文科的Paper,難度比SSCI還稍有不如。
5、SCI發表宜早不宜遲,別想著第一篇就搞出驚世大作,有一才有二,有二必有三。
6、別舍不得精力財力,發Paper嘛,科研,不寒磣。往這方面投入那收益比基金炒股UpUp。
即刻掃碼咨詢SCI/SSCI發表
回復【學術511】
添加小助手
??????
抓起新方法研究老問題。這其實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思路,對于已經有解決方案的老問題,如果能改進方法或者換一種思路,那么做出一篇新文章并不在話下。
譬如“人工智能輔助藥物研發”、“基于物理神經網絡的流體力學求解”這樣的研究題目都帶有上述思路的影子。
那些長盛不衰的研究主題 往往都是各專業領域內較為重要或困難的。雖然已經有大量的學者深入探討過,但只需在現有的基礎上對方法做出一點點的微調,都能被視作重要的創新點。
利用老方法研究新問題。這里所說的新問題,并非什么領域內的突破性構想或大問題,相反它只需要是某個大問題下看起來不那么重要的“細枝末節”。
譬如“SLC22A12基因變異對高尿酸血癥和痛風影響”這樣的題目,無論是SLC22A12基因還是高尿酸血癥都是很常見的研究對象,但這里的新問題則是基因變異的情況下。
這種思路的難點在于。
作為初學者,大部分童鞋其實很難意識到“哪個問題是新問題”。如果沒有經驗豐富的指導教授或大量的文獻閱讀,短期內并不容易實現。
用解決甲問題的方法,去解決乙問題。這種思路既可以說是提出了新方法,也可以說是發現了新問題。但實際上,你既不需要創新方法,也不需要提出新問題。
譬如有一篇已經發表的研究前南各加盟共和國分離主義傾向的論文,那么完全可以嘗試用同樣的研究方法探討馬來、印尼等東南亞國家的鏡像問題。
即便是其他專業的童鞋也能發現,這兩個問題的本質非常相似,只不過研究的國家和民族不同。換言之,你無非是需要在另一個問題上,把上一篇論文的工作復現一遍。
究其根本,任何一種學習最初都起源于模仿。
對于從未系統性學習過英文學術寫作的童鞋來說,老老實實的做出一篇高質量的英文學術論文并不容易。
在和自己的第一篇SCI、SSCI做斗爭的過程中,最穩妥的方法仍然是——模仿。
扎實的Literature Review必不可少。在此前提下,模仿教授學者們的行文結構和表達。
一些固定的格式廣受模仿的原因,并非大家盲目推崇大牛們的工作。更多的在于,它們的語言表達、文章結構能最清晰、有效的描述清楚每一篇文章的思路和關鍵。
某種程度上,在被廣泛認可的范式下完成自己的論文,也是“討好”審稿編輯的法竅門之一。
當然,對于所有萌新來說,從模仿真正向原創跨越都非常困難。更多的時候,你信心滿滿的套用了大佬的方法,最后做出來的東西卻驢唇不對馬嘴。
想要避免這種被審稿編輯無情打回的命運,緊靠自己盲人摸象當然不行。經驗豐富的大佬手把手指導才是“保熟”的取勝之道。
還在為自己的第一篇SCI撓禿頭發的童鞋,你們有福了~
長周期、系統化、一對一指導的
“高水平學術論文項目”
?。?!
正式上線
滑 動 查 看 更 多 專 業 課 題
了解更多關于SCI / SSCI項目
趕快 掃碼添加小助手
回復【學術511】
一起解鎖科研大法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