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星標高中語文資料整理與收集,轉發文章,點亮在看
36.或
【推導提示】或有兩個基本義:有人,有的人;或許,也許。由“有的人”引申出表只有一部分的“有的”意義 。
【例句詳解】
(1)代詞,有的(有的人,有的事物)
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六國論》)
——有人說:“六國交互滅亡,都是由于賄賂秦國嗎?”
(2)副詞
①也許,或許
越人語天姥,云霞明滅或可睹。(《夢游天姥吟留別》)
——吳越一帶的人說起的天姥山,云霞忽明忽暗,或許能夠看見。
②有時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送東陽馬生序》)
——有時遇到他發怒斥責,我的神色更加恭敬,禮節更加周到,不敢說一句話來回復他。
(3)連詞,如果,假如
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水經注·三峽》)
——如果遇到皇帝有緊急命令宣召,有時早上從白帝城出發,晚上就到了江陵。
【助記小故事】
李蟠求學于韓愈,始或(迷惑) 于嬉,嗜玩,或(有時)逃。愈懲其曰:“ 為學,貴在恒也。為學或(倘若)匪恒,則或(有的)師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李蟠聞后,方心定,乃有所成。眾人以為愈之功。后或(有人)責愈,以為童為學,當順自然,后功或(或者)未易量。
37.疾
【造字本義】腋下中箭之形, 為“中箭受傷”之本意
【推導提示】“疾”甲骨文字形,象一個人腋下中箭之形,故本義為“中箭受傷”(此義消失)。后引申為一般的疾病。疾病自然會使人“痛苦”,因而令人“痛恨、厭惡”。由于弓箭速度很快,故“疾”又引申出“快速、急速”之義。
【詞語例舉】
大聲疾呼:疾,急、快。急切地大聲呼喊。指呼吁別人幫助或喚起人們的注意和警覺。
疾首蹙額:疾首,頭痛;蹙額,皺眉。形容厭惡痛恨的樣子。
諱疾忌醫:諱:避忌;忌:怕,畏懼。隱瞞疾病,不愿醫治。比喻害怕揭露出缺點,不愿別人幫助改正。
銜枚疾走:枚,像筷子的東西,兩頭有帶,可系于頸上;疾走,快走。形容夜晚秘密急行軍。
【例句詳解】
(1)名詞
①病,指常病,輕病
寡人無疾。(《扁鵲見蔡桓公》)
——我沒有病。
②痛苦,疾苦
凡牧民者,必知其疾。(《管子》)
——凡是管理百姓的人,一定要知道他們的疾苦。
③毛病,缺點
必為有竊疾矣。(《公輸》)
—— 一定是有偷竊的毛病了。
(2)動詞
①患疾
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沒不足道者,亦已眾矣。(《五人墓碑記》)
——他們之中患病而死,死去默默無聞,不值一提的人也太多了。
②厭惡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季氏將伐顓臾》)
——君子厭惡那些不說自己想要得到卻要為自己找借口的人。
③痛心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屈原列傳》)
——屈原痛心懷王視聽不明。
④痛恨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齊桓晉文之事》)
——天下那些痛恨自己國君的人,都想跑到您這里來申訴。
⑤妒忌,通“嫉”
臏至,龐涓恐其賢于己,疾之。(《孫臏》)
——孫臏到了(魏國),龐涓怕他比自己有才能,妒忌他。
(3)形容詞
①急速,快捷
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三峽》)
——即使乘著快馬加者風也不如他快。
②強,猛烈
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勸學》)
——順風呼喊,聲音沒有加大,別人卻能聽得更清楚。
【助記小故事】
蔡人有足疾(疾病),不能疾(快)走。家人尋醫。鎮上有醫,術高,常解民之疾(痛苦)苦。后蔡人愈,家人謝醫曰:“鄉間有庸醫,嘗疾(嫉妒)爾術,所幸未聽之也。”醫曰:“吾疾(痛恨)天下如此者也。”
38. 及
【造字本義】抓住前面人的手,意為“趕上”
【推導提示】“及”的本義是“趕上”。由此引申出“比得上”“達到”等義。由“達到”引申出“趁著(那個時候)”“涉及”等義,再虛化為連詞“與”。
【詞語例舉】
望塵莫及 觸手可及 鞭長莫及
及時行樂 愛屋及烏 迫不及待 言不及義 過猶不及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噬臍何及:噬臍:用嘴咬肚臍。象咬自己肚臍似的,夠不著。比喻后悔也來不及。
駟不及舌:駟:古時由四匹馬拉的車;舌:指說的話。一句話說出口,四匹馬拉的車也追不回。比喻一句話說出來,再也無法收回 。
【例句詳解】
(1)動詞
①追趕上
懷王悔,追張儀,不及。(《屈原列傳》)
——懷王后悔了,(派人)追趕張儀,沒有追上。
②到,到達
及滑,鄭商人弦高將市于周,遇之。(《殽之戰》)
——到來滑國,鄭國的商人弦高將要到周去做買賣,遇到了他們。
③涉及
此其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觸龍說趙太后》)
——這些人當中離得近的禍及自身,隔得遠的禍害就會落到他的子孫身上。
④比得上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您漂亮極了,徐公哪里趕得上您呢?
⑤接近
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幾矣。(《〈指南錄〉后序》)
——我接近死亡的情況不知道有多少次了。
(2)連詞,表并列,和,與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荊軻刺秦王》)
——太子和知道這件事的賓客們,都穿著白色的衣服,戴著白色的帽子來送他。
(3)介詞
①和,同,跟
宋公及楚人戰于泓。(《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宋公和楚國人在泓地作戰。
②趁著……之時
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國。(《觸龍說趙太后》)
——卻不趁著現在讓他為國立功。
【助記小故事】
陳留為人善,才能非及(比得上)友人。一日,與友山中狩獵,見一兔,猛追之。殆及(趕上)之,忽見一蛇,兔脫,而為蛇所傷而不知所措,及(等到)友至,而毒已入心矣。陳留將死之時,曰:“此事及(牽連到)友,及(到)家不宜揚。愿及(趁)吾未去之時托孩于爾。清明及(與)中元,于吾墓焚紙而已。”言畢遂死。
39. 即
【造字本義】靠近(食物) ,與“既”相反。
【推導提示】即的本義是“走近、靠近”,(甲骨文字形是“俯身就食”之形),故引申為“立即、馬上、就”等義。“走近”高處就是“登上”之義了。
【詞語例舉】
即吉:謂居喪期滿。古代除去喪服后才能參與吉禮,故稱。晉 傅咸 《理李含表》:“ 世祖 之崩,曾不數旬,釋然即吉。”(世祖駕崩,(因為很多事要處理)皇帝一月后就除孝服。)
即禽:打獵。
即戎:用兵。
即阼:即位,登基。《史記·孝文本紀》:“辛亥,皇帝即阼,謁 高廟 。”
即溫聽厲:稱面受尊者的教誨。《論語·子張》:“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君子的容貌,從外表看起來好象有三種變化,起初遠遠望見他,覺得很莊重,接近之后又覺得很溫和,等到聽他說話之后,又覺得他義正辭嚴,一絲茍且也沒有。)
召之即來,揮之即去:招,招手。揮:擺手。手一招就來,手一擺就去。形容非常聽從指揮。
俯拾即是: 俯,低頭,彎腰;即,就。只要低下頭來撿取,到處都是。形容多而易得。形容地上的某一類東西、要找的某一類例證、文章中的錯別字等很多。
【例句詳解】
(1)動詞
①靠近
匪來貿絲,來即我謀。(《詩經·氓》)
——(其實)不是來換絲,而是到我這里來商量(婚事)。
②登上(帝位)
昭帝即位,數年,匈奴與漢和親。(《漢書·蘇武傳》)
——昭帝登上帝位數年之后,匈奴同漢朝和親。
(2)副詞
①表時間的相連,相當于“立即”“就”“就要”
項伯即入見沛公。(《鴻門宴》)
——項伯立刻進去會見沛公。
②加強肯定作用,相當于“就是”
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史記·項羽本紀》)
——我的父親就是你的父親,如果一定要烹你的父親,那么,希望能分給我一碗肉羹。
(3)連詞
①表假設。相當于“如果”“假設”。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國胡以相恤?(《論積貯疏》)
——如果不幸遇到方圓二三千里的旱災,國家用什么來救急?
②表讓步,相當于“即使”“縱使”“就算是”
即捕得三兩頭,又劣弱不中于款。(《促織》)
——就算是捉到了兩三只(蟋蟀),又都很差很弱,不合規格。
(4)介詞,表時間、地點,相當于“當”“就在”
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鴻門宴》)
——項王當天就留下沛公和他一起喝酒。
【助記小故事】
莊公初即(登上)位,即(就)令人擊鄰國,眾人以為不妥。公曰:“不然,即(就)患鄰之兵至。” 固出兵。兵既出,莊公悔,使人阻。大敗,卒三萬葬于南山。國人指其址,曰:“此即(就是)萬人墓也。
40、既
【造字本義】吃飽離席,與“即”相反 。
【推導提示】“既”的本義是“盡、完”(甲骨文字形是“吃完側身”之形)。由此引申出“已經、既然”“全”等義。
【詞語例舉】
既而:副詞,一會兒。指上件事情發生后不久。例句:既而兒醒。《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
一反既往:已經與以前完全不一樣了!
既往不咎:原指已經做完或做過的事,就不必再責怪了。現指對以往的過錯不再責備。
羽翼既成:小鳥的羽毛已經長成了。比喻勢力已經強大起來。《史記·留侯世家》:“我欲易之,彼四人輔之。羽翼已成,難動矣。”
既來之,則安之:原意是已經把他們招撫來,就要把他們安頓下來。后指既然來了,就要在這里安下心來。
【例句詳解】
(1)動詞,完了,盡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韓愈《進學解》)
——話沒有說完,在學生中就有人笑著說:“先生欺騙我啊!”
(2)副詞
①表時間的過去或動作的完成。已經,……以后。
始皇既沒,余威震于殊俗。(《過秦論》)
——始皇死去之后,他的余威還震懾著遠方異地。
②表時間或行為承接,“不久”“一會兒”“后來”,有時“既而”連用
既又與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嘗一日相離也。(《祭十二郎文》)
——不久又和你到江南謀生,孤苦伶仃,我倆沒有一天分開過。
③表范圍。“全”“都”
肴核既盡,杯盤狼藉。(蘇軾《赤壁賦》)
——菜肴全都吃光了,杯子盤子亂七八糟的放著。
(3)連詞
①既然,已經
既來之,則安之。(《季氏將伐顓臾》)
——既然讓他們來了,就要讓他們安心。
②既……且……,既……又……,表兩種情況同時存在
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謀攻》)
——三軍既迷惑又懷疑,那么諸侯進攻的災難就到了。
【助記小故事】
蘇軾于七月既望,與友乘舟游赤壁。既(不久)而,浪生船搖,友欲歸之,軾曰:“既(既然)來之,則安之。”待波既(已經)平,友方安。
41、假
【造字本義】“叚”是“假”的本字,本義為借
【推導提示】“假”的本義是“借”.“借”不是要“給”嗎?故有“給予”之義。借來東西(比如錢)當然就有了“憑借”.借來東西不是真的屬于自己的,故又可引申出“不是真的”,不是真的,進一步引申出“非正式的”和“如果”等義。
【詞語例舉】
假(jiǎ )道伐虢(guó):假道,是借路的意思。伐,是攻占的意思。虢,是春秋時的一個小國。用于軍事上,其意在于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滅乙,達到目的后,回過頭來連甲一起消滅,或者借口向對方借道為名,行消滅對方之實。
假公濟私:假,借;濟,補益,助。假借公家的名義來謀取私人的利益。
不假思索:假,借助、假借 。不用思考就作出反應。形容做事、說話敏捷、迅速、熟練.
天假其年:假:給。原意是天意讓他生存下來。后多指天意使其延年益壽。
【例句詳解】
讀音一:jiǎ
(1)動詞
①借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送東陽馬生序》)
——因此人們多把書借給我。
②憑借,借助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勸學》)
——君子本性并不是和別人有什么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罷了。
③寬容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畢使于前。(《荊軻刺秦王》)
——希望您稍微寬容他一點,讓他在您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
④給予
漢人未可假大兵權。(《譚嗣同》)
——對漢族人不能交給太大的兵權。
(2)形容詞
①虛假的,不是真的(假裝)
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狼》)
——才明白前面的狼假裝打瞌睡,原來是為了誘敵。
②非正式的,代理的,臨時的
乃相與共立羽為假上將軍。(《項羽本紀》)
——就和一起共同推舉項羽做代理上將軍。
(3)連詞,相當于“如果”“假如”,多“假使”“假令”連用
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以異。(《報任安書》)
——假使我犯法被殺,如同九牛少了一毛,和螻蟻死去有什么兩樣?
讀音二:jià
名詞,假期
府吏聞此變,因求假暫歸。(《孔雀東南飛》)
——府吏聽說了這個變化,就請假暫時回家。
【助記小故事】
蘇武送匈奴使留漢者歸國,與副將張勝及假(臨時充任)吏惠等募士百余人俱行,途遇險灘,假(借助)舟渡,至匈奴,方知匈奴使假(假的)也。州官聞知,急令屬下捕之,屬下求假(假期),州官不許,乃往。
42、間
【造字本義】本義是“門縫”
【推導提示】間的本義是“門縫”。由此引申出“夾縫、空隙”之義;小路不是很像夾縫嗎?時間的“空隙”,
即“空閑”。“夾縫”是在兩個事物之中的,故有“置身其中”的意義,由此可引申出許多意義:“間隔、參與、中間、離間”等。“離間”再引申出“間諜”之義,間諜當然是“秘密”的
【詞語例舉】
挑撥離間: 挑撥,引起,挑動、搬弄。間 ,隔閡。離間,分開、分離。比喻從中搬弄是非,破壞人與人之間的情誼,甚至引起爭端之意,使別人之間產生隔閡、不團結。
間不容發:間:空間。發:頭發。距離極近,中間不能放進一根頭發。也比喻形勢危急到了極點。也比喻文字精煉、嚴謹。
疏不間親 :間:參與。關系疏遠者不參與關系親近者的事。
伯仲之間:伯仲,兄弟排行的次第,,伯是老大,仲是老二;間:中間。比喻差不多,難分優劣。
【例句詳解】
讀音一:jiān
(1)名詞
①中間
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赤壁之戰》)
——驅使中原的士兵遠途跋涉,來到這江湖沼澤之間。
②期間
奉命于危難之間。(《出師表》)
——在危難期間接受了任命。
(2)量詞,房屋的最小單位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怎樣才能得到千萬間寬大的房子,把天下的貧寒之士都遮蔽起來,讓他們都露出笑顏?
讀音二:jiàn
(1)名詞
①門縫,夾縫
其御之妻從門間而窺其夫。(《史記·管晏列傳》)
——他車夫的妻子從門縫偷偷的看她丈夫。
②空隙
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庖丁解牛》)
——那關節有空隙,而刀刃卻沒有厚度。
③機會
至京口,得間奔真州。(《〈指南錄〉后序》)
——到了京口,找到機會逃奔真州。
④(不多)時間
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見蔡桓公》)
——扁鵲見到蔡桓公,站立了一會兒時間。
(2)動詞
①離間
讒人間之,可謂窮矣。(《屈原列傳》)
——讒佞小人離間他們,可以說是處境十分困難了。
②參與
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曹劌論戰》)
——有那些當官的謀劃這件事,你又何必參與其中呢?
③間隔,隔斷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桃花源記》)
——領著妻子兒女和同鄉們來到了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和外面的人斷絕了聯系。
④夾雜
中間力拉崩倒之聲。(《口技》)
——中間夾雜著噼里啪啦,房屋倒塌的聲音。
(3)副詞
①表時間,有時,偶然
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鄒忌諷齊王納諫》)
——幾個月之后,時不時有人偶爾提意見。
②表狀態,從小路
從驪山下,道芷陽間行。(《鴻門宴》)
——從驪山下來,取道芷陽抄小路行走。
③表情態,秘密地,悄悄地
侯生乃屏人間語曰。(《信陵君竊符救趙》)
——侯生就屏退眾人,悄悄地對信陵君說。
【助記小故事】
周瑜欲出行,令出行間(處于一定的空間或時間里)魯肅代職。途中見草屋八九間(量詞),令卒查之。少間(一會兒),屋內擲一紙出,令其道后山間(從小路)行。小人間(間或)進言,欲令周瑜、魯肅不和,魯肅知小人間(挑撥)之,曰:“吾二人之事,汝何間(參與)焉?瑜聞之,于行間(間隙)致書一封于肅,令其與外人間(隔離)隔。肅曰:“君子納言須察其真。人進言理當如此,勿罰。”小人聞言甚愧,終不再言。
43. 見
【造字本義】睜大眼睛向前看
【推導提示】“見”的本義就是“看見”.看見的東西多了,就會有“見識、見解”;至于“召見、謁見”等都與“看見”有關。被看見即“出現”在別人眼睛里,(后作“現”),由此被動意義虛化出介詞“被”。(見棄于人)
【詞語例舉】
真知灼見 見風使舵 見縫插針 司空見慣 見仁見智 見微知著 見賢思齊 見義勇為 見異思遷 遠見卓識 相形見絀 捉襟見肘 圖窮匕見 瑕瑜互見
芻蕘之見[chú ráo zhī jiàn]:芻蕘:割草打柴的人。認為自己意見很淺陋的謙虛說法。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蔽:遮。一片樹葉擋住了眼睛,連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見。比喻被局部現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體。也比喻目光短淺。
【例句詳解】
讀音一:jiàn
(1)動詞
①看見,看到
我見相如,必辱之。(《廉頗藺相如列傳》)
——我見到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
②會見
項伯即入見沛公。(《鴻門宴》)
——項伯立刻進去會見沛公。
③謁見,拜見
曹劌請見。(《曹劌論戰》)
——曹劌請求謁見(莊公)。
④召見,接見
秦王坐章臺見相如。(《廉頗藺相如列傳》)
——秦王坐在章臺宮召見藺相如。
(2)名詞
①見識,見解
汝真女子之見。(《失街亭》)
——你真是女人的見識。
②看見的東西
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游褒禪山記》)
——進入的越深,前進就越困難,見到的景色也就越奇特。
(3)代詞,放在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有所動作
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孔雀東南飛》)
——你既然這樣惦記著我,就希望你不久前來(接我)。
(4)介詞,表被動,相當于“被”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廉頗藺相如列傳》)
——想(把寶玉)給秦國,恐怕得不到秦國補償的城池,白白地被欺騙。
讀音二:xiàn
動詞
①引見,使……見
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荷蓧丈人》)
——殺雞做飯給他吃,并讓自己的兩個兒子來見他。
②表現、出現、顯露
風吹草低見牛羊。(《敕勒歌》)
——微風吹過,牧草低下身子,顯露出草地上的牛羊。
【助記小故事】
王昭君天生麗質.入宮后籍籍無名。后匈奴朝見(拜見)漢元帝,求和親。元帝見(召見)昭君,方知其絕色,有悔,乃悟見(表被動)欺,而事成定局,遂放行。昭君行胡地,風吹草低見(通 “現”)牛羊,憶與父母無見(見面)之日,悲從中來,不由嘆道:“昔日入宮時,父母見(放在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么樣,相當于“我”)叮嚀,囑我早還家。今日一去,永生不得見父母矣!”淚落,大雁見之,亦為之落,以此見(知道)其美貌也。
44. 解
【造字本義】本義是“分解動物”
【推導提示】“解釋、解說”道理時需要條分縷析;解說之后就會讓人“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加以思考,就會形成自己的“見解”。“分解動物”義后又引申為“解開”一切糾結之物,故有“解放、解脫”的意義,解開糾結之物后,糾結之物就會“松弛”下來,進一步引申為“懈怠”(心理上的松弛,后寫作“懈”)。解開心中的結,就是“和解”。
【詞語例舉】
解民倒懸:比喻把受苦難的人民解救出來。
馬不解鞍:比喻一刻也不停留,毫不間歇 。
妙語解頤:頤,面頰。解頤:開顏而笑。有趣的話引人發笑。
解驂推食[jiě cān tuī shí]:驂:古代駕在車前兩側的馬。解下駕在車前兩側的馬匹,換取食物送給急需的人。指以自己的財物解救他人之急。
【例句詳解】
讀音一:jiě
動詞
①剖開,特指解剖動物的肢體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
——庖丁替文惠君解剖牛。
②解開,脫去
毀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縛。(《病梅館記》)
——毀掉那些盆子,(把梅)全都埋到地里,解掉那些綁縛的棕繩。
③分開
少年大駭,急解令休止。(《促織》)
——那小伙子非常驚駭,急忙把它們分開,使它們停了下來。
④解釋,解答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老師,是用來傳播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的。
⑤理解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師說》)
——有了疑難問題不向老師請教,那些疑難問題最終也不能理解。
⑥解救,消除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仇者,何如?(《荊軻刺秦王》)
——如果有這樣一句話,既可以解除燕國的災禍,又可以報您的仇,(您將)怎么樣?
讀音二:xiè
動詞,緩和,消減
太后之色少解。(《觸龍說趙太后》)
——太后(憤怒的)神色稍微緩和了一些。
【助記小故事】
庖丁為文惠君解(解剖)牛。牛怒且吼,王懼,庖丁以刀刺之,牛斃。王見其技甚高,疑之,庖丁解(解釋)其惑也。文惠君方解(理解)其理,色少解(緩解)。文惠君后以之治國,終解(免除)內憂外患。
45、就
【造字本義】本義是“走近、靠近、走上、趨向”
【推導提示】 “就”的本義是“走近、靠近、走上、趨向”。引申為達到目標的含義“成就、成功、完成”。走上領導崗位,就是“擔任、赴任”。
【詞語例舉】
刪繁就簡:刪除繁雜部分,使其趨于簡明。(刪:除去。就:趨向。)
一蹴而就:蹴:踏;就:成功。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輕而易舉,一下子就成功。多指貶義
一揮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動筆就寫成。就:成。
【例句詳解】
動詞
①靠近,接近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
——所以木料用墨線量過就能使它更直,金屬的刀劍放到磨石上去磨就會鋒利。
②趨,赴
臣之欺大王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鑊。(《廉頗藺相如列傳》)
——我知道欺騙大王的罪過應判處死刑,請讓我走到湯鍋里去。(意即“請讓我受湯鑊之刑”)
③登上(車、路)
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荊軻刺秦王》)
——荊軻于是上車離去,始終沒有回頭。
④赴任
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張衡傳》)
——被推舉為孝廉沒有去,連續被官府征召也沒有到任。
⑤擔任
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季氏將伐顓臾》)
——能施展才能就擔任職務,不能施展才能就退下來。
⑥成就
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車騎市中。(《信陵君竊符救趙》)
——可是我想要成就您禮賢下士的名聲,所以讓您的車馬長久的停留在市井中。
⑦完成,成功
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活板》)
——交替著使用它,很快就可以完成。
【助記小故事】
晉武帝征李密為太子洗馬,李密以贍養祖母具表不就(就職)職。州官令人持刀就(靠近)之,迫曰:“不者,請就(受,接受)湯鑊。”李密不為所動。遂不就(登)車。
、
46.舉
【造字本義】雙手托物
【推導提示】“舉”的本義是“舉起、抬起”。這是一個“舉動”,活用為動詞即“舉行、發動”。“舉”有由低到高的含義,所以有引申出“提拔、舉薦”之義; 由此又引申出一般意義的“應舉”。舉起東西應該是有所用,故又引申出“拿、用”,進一步引申為“占領”之義。后又虛化為范圍副詞“全”。
【詞語例舉】
兔起鳧舉:鳧:野鴨。象兔奔跑,象野鴨急飛。比喻行動迅速。
舉案齊眉:案:古時有腳的托盤。送飯時把托盤舉得跟眉毛一樣高。后形容夫妻互相尊敬。
舉重若輕:舉起沉重的東西像是在擺弄輕的東西。比喻能力強,能夠輕松地勝任繁重的工作或處理困難的問題。
以言舉人:根據言論來舉薦人才 。
【例句詳解】
(1)動詞
①舉起,抬起
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齊桓晉文之事》)
——我的力量足以舉起三千斤重的東西,卻舉不起一根羽毛。
②拿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赤壁之戰》)
——我不能拿著全吳的土地,十萬軍隊,去被別人控制。
③舉出,提出
聊舉數人以訓汝。(《訓儉示康》)
——姑且列舉幾人來教訓你。
④舉行,施行
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陳涉世家》)
——現在逃跑是死罪,舉行起義也是死罪。
⑤攻克,占領
戍卒叫,函谷舉。(《阿房宮賦》)
——陳勝吳廣的一聲喊叫,函谷關就被攻下來了。
⑥推薦,選拔
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張衡傳》)
——被推舉為孝廉沒有去,連續被官府征召也沒有到任。
⑦升起
中江舉帆,余船以次俱進。(《赤壁之戰》)
——在江中升起船帆,其余的船按照次序一同前進。
(2)形容詞
①全,合
大喜,籠歸,舉家慶賀。(《促織》)
——非常高興,用籠子裝回來,全家慶賀。
②盡
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鴻門宴》)
——殺人惟恐不能殺盡,對人用刑惟恐不能用盡酷刑。
(3)名詞,舉動
榮祿密謀,全在天津閱兵之舉。(《譚嗣同》)
——榮祿的密謀,全在于天津閱兵的舉動。
【助記小故事】
陳涉亡,眾豪杰舉(推舉)項羽為帥。約定先入咸陽者為王。不意劉邦先舉(攻取)咸陽,項羽設宴于鴻門,欲殺劉邦,然意不決,范增舉(舉起)玉玦促之。樊噲闖入,聲討秦王殺人如不能舉(盡,全都),且舉(舉出)沛公待項王之事,告項王莫令事不舉(像樣子)。
47. 絕
【造字本義】將絲線切斷
【推導提示】“絕”的本義是“繩索斷”。由此引申出一般意義上的“斷”.比喻引申出“橫渡”的意義。由“斷”義可引申出許多意義:與人斷絕關系叫“絕交”;氣斷自然就是“死,絕命。”;路斷了當然就是“到了盡頭,極點”。由“到了極點”引申出程度副詞“極”和動詞“超越”(到了極點就是超越一切)之義。
【詞語例舉】
冠纓索絕:帽帶子斷了。纓,帶子。索絕,都斷了。
韋編三絕:韋編: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聯起來;三:概數,表示多次;絕:斷。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比喻讀書勤奮。
絡繹不絕 :形容車船人馬等前后相接,往來不斷,水泄不通 。絕:斷
絕裾(jū)而去 :絕裾:扯斷衣襟。形容離去的態度十分堅決。
慘絕人寰 :世界上再沒有比這更慘痛的事。形容慘痛到了極點,世上少有。
冠絕一時:冠絕:遙遙領先,位居第一。形容在某一時期內超出同輩,首屈一指。
【例句詳解】
(1)動詞
①斷絕
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廉頗藺相如列傳》)
——就請允許我立太子為王,來斷絕秦國要挾趙國的野心。
②絕交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赤壁之戰》)
——如果能夠憑借江東的軍隊同中原的曹操相對抗,不如及早和他絕交。
③橫渡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勸學》)
——借助舟船的,不是善于游泳,卻能橫渡江河。
④停,止
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口技》)
——忽然聽見醒木一拍,各種聲音全都停止了。
(2)形容詞
①達到極點
以為妙絕。(《口技》)
——認為(這段口技)妙到了極點。
②陡峭的
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石鐘山記》)
——獨自和兒子蘇邁坐著小船來到這陡峭的巖壁之下。
③隔絕的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桃花源記》)
——率領著妻子兒女和同鄉來到這與世隔絕的地方。
(3)副詞
①很,非常
佛印絕類彌勒。(《核舟記》)
——佛印很像彌勒佛。
②全然
而心目耳力俱窮,絕無蹤響。(《促織》)
——心力、眼力、耳力都用盡了,蟋蟀的蹤跡和聲音全都沒有。
【助記小故事】
晉人有美玉,鄰人凱覦,屢盜而不得,為絕(斷絕)鄰人之念,晉人遂率妻子至桃源絕(與世隔絕)境,途遇江河,假舟揖而絕(橫渡),后至無人處,而聞妙聲,目力所絕(盡),亦無所見,其子仰望,見一大鵬,絕(直上穿過)云氣,圖南飛。妻子皆以為妙,遂居于此。
48. 堪
【造字本義】地面突起的地方
【推導提示】“堪”的本義是“經得起,受得住”,引申出“勝任”之義;虛化成助動詞“可,能夠”。
【詞語例舉】
堪托死生:堪:能夠,可以。能夠將生死大事相托付。比喻完全可以依賴和依靠。
目不忍見,耳不堪聞: 堪:可。不忍心看,不忍心聽。形容情景十分凄慘。
樹猶如此,人何以堪: 堪:勝任。樹木尚且凋落,人怎能不衰老。北周·庾信《枯樹賦》:“昔年移柳,依依江南,今看搖落,凄愴江潭,樹猶如此,人何以堪。”
【例句詳解】
動詞
①經得起,受得住
而境界危惡,層見錯出,非人世所堪。(《〈指南錄〉后序》)
——可是處境是那樣危急險惡,一個接一個出現,就不是在人世間所能忍受的了。
②勝任
不堪吏人婦,豈合令郎君。(《孔雀東南飛》)
——連作一個小官吏的妻子都不能勝任,怎能跟縣令的公子相配。
③能夠,可以
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不能回想,在敵人的祠堂前面,祭祀的香火旺盛,非常熱鬧。
【助記小故事】
劉蘭芝晝夜勤作息,阿姥仍不滿,曰:“不堪(勝任)吾兒婦。”令其子休之。其子與蘭芝情真,以為堪(能夠)與賢人比,而畏其母,亦無術,遣之。每至節氣,心痛難堪(忍受)。
49.克
【造字本義】石斧砸向猛獸
【推導提示】克的本義是“戰勝、攻克”。攻克堡壘,意味著殺敵致勝,故又引申出“殺”的意義。進一步引申出“去除,削減”等義。后又虛化為助動詞“能夠”。
【詞語例舉】
克敵制勝:征服敵人,取得勝利。
克己奉公:約束自己的私欲,以公事為重。比喻一個人對己要求嚴格,一心為公。
克勤克儉:克,能夠。既能勤勞,又能節儉。《尚書·大禹漠》:“克勤于邦,克儉于家。”
氣克斗牛:斗:北斗星。牛:牽牛星。斗牛泛指星空。形容氣魄很大。同“氣吞牛斗”。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靡,無;初,開始;鮮,少;克,能。事情都有個開頭,但很少能到終了。多用以告誡人們為人做事要善始善終。
【例句詳解】
動詞
①能夠
如其克諧,天下可定也。(《赤壁之戰》)
——如果這件事能夠圓滿成功,那么天下的格局就可以定下來了。②戰勝,攻下
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殽之戰》)
——攻打它又攻不下來,包圍它又沒有后續部隊,我們還是回去吧。
③成功,完成
前虞跋胡,后恐疐尾,三納之而未克。(《中山狼傳》)
——前邊怕踩到狼下巴上的垂肉,后面又怕壓到狼的尾巴,裝了幾次都沒有成功。
④克制,約束
克已復禮。(《論語》)
——克制自己,恢復周禮。
⑤通“刻”,刀刻,雕刻
更克畫,平斗斛度量文章。(《史記·李斯列傳》)
——更改器物上的雕刻,統一度量衡和書奏文牘的格式。
【助記小故事】
齊將率眾與魏戰于桂陵,既克(戰勝),威震天下。齊兵戰后日益驕縱,未能克(約束)己,以致民怨四起,皆以為身處富強之國而不克(能夠)蒙其澤。
50.類
【造字本義】種類相似,惟犬最甚”,犬類最形似,所以從犬
【推導提示】“類”的本義是“種類”,同一“種類”就是“同類”,同類的事物當然就會有“類似,像”的地方。
【詞語例舉】
物以類聚:同類的東西聚在一起。指壞人彼此臭味相投,勾結在一起。
連類比物:連綴相類的事物,進行對比。
畫虎類犬:比喻模仿的效果不好,弄得不倫不類。
刻鶻(gǔ)類鶩:鶻,天鵝;鶩,鴨。刻畫天鵝不像,但還像個鴨子。意義是仿效得固然不太逼真,但還類似。
不倫不類:不倫:不同類。既非這一類,又非那一類,形容不成樣子或沒有道理。
【例句詳解】
(1)名詞
①種類
世間溝壑中水鑿之處,皆有植土龕巖,亦此類耳。(《雁蕩山》)
——世上的溝壑等水流沖刷的地方,都有直立土層或上部凹陷的巖石,也是這一類情況罷了。
②事例
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屈原列傳》)
——它寫的事情雖然細小,但主旨卻十分重大,所舉事例雖說淺近,表現的意義卻十分深遠。
(2)動詞
①類似,相似
中繪殿閣,類蘭若。(《促織》)
——中間畫的宮殿樓閣一類的東西,很像是寺廟。
②類推
義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知類。(《墨子·公輸》)
——你堅持道義,不肯殺少數人,卻要去殺許多人,不能算是懂得類推事理。
(3)副詞。大都、大多
近歲風俗尤多侈靡,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訓儉示康》)
——近年來風氣尤其奢侈浪費,當差的人多穿上了士人的衣服,農夫穿上了絲織品做的鞋子。
【助記小故事】
宋人劉某,形類(類似)橐[tuó]駝者,樹之茶類(種類),其法異。眾人怪之,問其以。劉舉類(事物)講解之,眾皆以為其義之深。
51. 憐
【造字本義】憐,哀也。從心。粦聲。《說文》:矜憐撫掩之也。
【推導提示】“憐”的本義是“憐憫”,憐憫就是有愛心,故引申出“愛憐”之義。
【詞語例舉】
顧影自憐:顧:看;憐:憐惜。回頭看看自己的影子,憐惜起自己來。形容孤獨失意的樣子,也指自我欣賞。
搖尾乞憐 :乞:乞求。憐:憐憫,愛憐。像狗那樣搖著尾巴乞求主人愛憐。指卑躬屈膝地獻媚、討好,以求得到一點好處。
【例句詳解】
(1)動詞
①哀憐,同情
公子縱輕勝,棄之降秦,獨不憐公子姊耶?(《信陵君竊符救趙》)
——您縱然輕視我趙勝,拋棄我,使我投降秦國,難道你就不憐惜你的姐姐嗎?
②疼愛,愛惜
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觸龍說趙太后》)
——男人也疼愛他的小兒子嗎?
③愛戴
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陳涉世家》)
——項燕做為楚國的將軍,多次立功,愛護士兵,楚國人愛戴他。
【助記小故事】
陌上有麗人,可憐(可愛)體無比,而家無親人憐(愛惜)之。逢戰火,隨眾流浪,一路艱辛,眾皆憐(憐憫)之。禍后歸家,可憐(可惜)焦土一片。
52. 彌
【造字本義】弓張滿
【推導提示】“彌”的本義是“彌補”。“彌”原作“彌”,表示弓上加柲 ,增加弓的彈射力,這不正是“彌補”其本身的不足嗎?彌補了不足之后,弓可以“長久”使用,故有“長久”之義。后又虛化為表程度的副詞“更加”。
【詞語例舉】
曠日彌久:曠:耽擱荒廢。指時間拖得很久。
彌留之際:彌留:本指久病不愈,后多指病重將死;際:時候。病危將死的時候。
欲蓋彌彰:蓋:遮掩;彌:更加;彰:明顯。想掩蓋壞事的真相,結果反而更明顯暴露出來。
歷久彌堅:歷久彌堅釋義:彌:越,更加。經歷時間越長久,越顯得堅定不移。
【例句詳解】
(1)形容詞,滿,遍
馬畜彌山(《蘇武傳》)
――馬和其他牲畜滿山。
(2)副詞,更加,越發
奉之彌繁,侵之愈急。(《六國論》)
——奉送的越多,侵犯得就越厲害。
【助記小故事】
古時有一人,治學曠日彌(長久)久,煩之。一日外出,遇雨,久不止,仰彌(滿,遍)天之云,心之彌(更加)煩,歸家,方心安。
53. 莫
【造字本義】太陽下山,“暮”的本字
【推導提示】“莫”,即現在的“暮”字,其字形是太陽西沉在荒野草叢中。所以本義是指“日落時分”即“傍晚、黃昏”。由“日落”,太陽不見之義,引申出“沒有、無”的意義,也正因為這樣,莫被借為否定性的代詞“沒有誰,沒有什么事物”。產生這一意義后,為了與“莫”區別,另造了“暮”字。
【詞語例舉】
莫逆之交:莫逆:沒有抵觸,感情融洽;交:交往,友誼。指非常要好的朋友。
莫須有:也許有;恐怕有。宋朝秦檜誣害抗金將領岳飛要謀反,有人問他有什么證據,他說:“莫須有。” 意思是“也許有”。后用以指憑空捏造(罪名)。
莫此為甚:沒有什么能超過這個的了。多指不良傾向或形勢嚴重。宋洪邁《容齋三筆·樞密稱呼》:“名不雅古,莫此為甚。” 甚:超過,勝過。
【例句詳解】
(1)副詞
①表否定,不
成倉猝莫知所救,頓足失色。(《促織》)
——成名在倉促之間不知用什么辦法來解救,跺著腳,急得變了臉色。
②表禁止,不要
愿早定大計,莫用眾人之議也。(《赤壁之戰》)
——希望及早確定對策,不要采納那些人的意見。
③表測度,或許
其事體莫須有。(《宋史·岳飛傳》)
——那些事情或許有吧?
(2)代詞
①沒有(誰)
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赤壁之戰》)
——除了劉備沒有誰能夠抵擋曹操的。
②沒有(什么)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者,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魚我所欲也》)
——假如人想要得到的沒有什么比生存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使人生存下去的方法有什么不能使用的呢?
(3)名詞,通“暮”,晚上(“暮”的本字)
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石鐘山記》)
——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獨自和兒子蘇邁坐著小船來到這陡峭的巖壁之下。
【助記小故事】
日莫(同“暮”,晚)時分,有好友二人離于滄州,二人皆語友人曰莫(不要)相忘,其一人曰:“人當重義,不義之財莫(不)取。如此,莫(沒有誰)能加害于爾也。”
54. 乃
【造字本義】說文,乃本作。集韻作,蓋沿篆文而譌
【推導提示】“乃”主要有兩個意義:一是代詞“你”;一是連詞“于是,就”。
【詞語例舉】
乃文乃武:本用以贊譽天子之德,指其文經天地,武定禍亂。后多指人既有武功又有文德。
乃我困汝:是我使你受害。
乃玉乃金:形容文辭優美。
乃祖乃父:指祖父和父親。
【例句詳解】
(1)代詞,你(們),你(們)的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
——你一定不要忘記你父親的意愿。
(2)動詞,表判斷,相當于“是”
無傷也,是乃仁術也。(《齊桓晉文之事》)
——沒關系,這是仁政之道啊。
(3)副詞
①表承接,就、便、即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道時令,到春天就會來臨。
②表時間間隔之長,才,再
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
——估計我到了軍營之中,你再進去(見項王)。
③表范圍,只,僅僅
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史記·項羽本紀》)
——到了東城,(項羽身邊)僅剩了二十八名騎兵。
④表意外,竟然,卻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求之,自以為得其實。(《石鐘山記》)
——可是那些見識淺薄的人竟然用斧頭敲擊(的方法)來尋找(石鐘山得名之由),自以為找到了它的真實原因。
(4)連詞,表承接,于是,就
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曹劌論戰》)
——曹劌說:“那些做官的人見識短淺,不能深謀遠慮。”就進入宮廷去見莊公。
55. 內
【造字本義】上為房屋之形,下為人,會人進入房內之意
【推導提示】本義是“自外入內”。由此引申出兩個基本的意義:一是“內部、內室”;一是“使進入,接納,”這一意義后寫作“納”。妻妾一般在內室操持家務,很少出門,故古人由把妻妾稱為“內”。后妻子的親屬也用“內”稱呼,如“內侄、內弟”等。
【詞語例舉】
色厲內荏:色:神色,樣子;厲:兇猛;荏:軟弱。外表強硬,內心虛弱。
外愚內智:外形笨拙憨厚,內心機智聰明。
內省不疚:指自我反省,內心并不感到慚愧不安,即沒有做有愧于心的事。
暴內陵外:暴:殘害;陵:同“凌”,侵犯,凌侮。對內殘害百姓,對外欺壓弱小。
返觀內照:原為佛教語。指用佛性對照檢查。后亦指自我反省。
【例句詳解】
讀音一:nèi
(1)名詞
①里面
少時,簾內擲一紙出。(《促織》)
——不多會兒,簾子里面扔出一張紙。
②皇宮,宮內
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內法,……不敢會友。(《訓儉示康》)
——近來士大夫家庭,就如果不是按照宮內方法制造出來的,……不敢約會親友。
③內部,常指國內、朝廷內
內立法度,務耕織。(《過秦論》)
——內部訂立法令制度,致力于農業生產。
④內心
今將軍外托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赤壁之戰》)
——現在您表面上假托服從的名義,內心卻懷著猶豫不決的打算。
讀音二:nà,通“納”
動詞
①讓進
距關,毋內諸侯。(《鴻門宴》)
——把守住函谷關,不要讓諸侯進來。
③放進
內狼于囊。(《中山狼傳》)
——把狼放進口袋里。
③接納,收容
亡走趙,趙不內。(《屈原列傳》)
——(懷王)逃到了趙國,趙國不肯收容他。
④交納
百姓內粟千石,拜爵一級。(《史記》)
——老百姓繳納一千石糧食,就授官一級。
【助記小故事】
李密自小家窮,家無應門之僮,內(內心)懷憂國之計,而朋友親之。李密常內(通“納”,接納)朋友于家,晤言一室之內(里面),抒滿腔豪情,歌窈窕之章。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