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點解讀
詩歌鑒賞是高考語文中的一個必考題型,但是很多學生卻面臨著不會讀、讀不懂的困境。方法掌握了,但是卻不會做題。所以掌握讀懂詩歌的方法才是我們的當務之急。詩歌的含義有淺層和深層之分,那么我們在閱讀的時候所用到的方法自然也是不同的。
技巧點撥
如何明白淺層意思?
填充內容——詩中省略的主語、賓語、狀語、過渡語等
調整語序——主謂倒裝、狀語后置、賓語前置等
整合句意——前后連綴,大體翻譯為意思相對完整的句子。
如何領會深層意思?
1、聯系信息,揣摩語言
信息:題目、注釋、詩人生平、典故;意象語言、情感語言、首尾句
2、再現情境,設身體驗
通過聯想和想象,再現詩歌情境,設身進入這一情境中去體驗、感受其情感和意境。
3、篩選詞語,確定內容
聯系意境、情感、思想態度等相關主題詞,確認詩歌的深層意思。
經典例題
一、【2019年高考新課標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4~15題。
題許道寧畫[注] 陳與義
滿眼長江水,蒼然何郡山?
向來萬里意,今在一窗間。
眾木俱含晚,孤云遂不還。
此中有佳句,吟斷不相關。
[注]許道寧:北宋畫家。
14.下面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這首題畫詩寫景兼抒情,并未刻意進行雕琢,卻能夠于簡淡中見新奇。
B.山水是這幅畫的主要元素,特別是江水,占據了畫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詩人透過一扇小窗遠距離欣賞這幅畫作,領略其表現的遼闊萬里之勢。
D.頸聯具體寫到蒼茫暮色中的樹木與浮云,也蘊含了欣賞者的主觀感受。
15.詩的尾聯有什么含意?從中可以看出詩人對這幅畫有什么樣的評價?(6分)
【答案】14.C
15.“此中有佳句,吟斷不相關”意思是畫作里蘊含著美好的詩句,但是怎么吟誦也難以與畫意相合,也吟不盡畫作包含的豐富意蘊。從中可以看到詩人對這幅畫高度贊美,稱贊畫之精妙。
【解析】14.此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理解鑒賞能力。這是一道綜合考核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題目,每個選項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歌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主要的錯誤是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意,答題時注意仔細辨析。“詩人透過一扇小窗遠距離欣賞這幅畫作”錯誤,作者表達的是萬里江山濃縮在尺牘之間的畫作里。故C錯誤。
15.此題考查把握詩歌句子含意、作者觀點態度的能力。結合詩歌題目、作者、注釋、詩句,整體理解詩歌內容,重點分析指定句子,組織答案。詩歌翻譯:畫作望去,滿眼都是長江水,山體蒼翠。萬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牘之間。白云飄蕩在傍晚的樹木上空。畫作里蘊含著美好的詩句,但是怎么吟誦也難以與畫意相合,也吟不盡畫作包含的豐富意蘊。結合蘇軾說過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即這幅畫包含著豐富的詩意,只是言有盡而意無窮,從而表達對畫家畫的高度贊美之情。許道寧,北宋畫家。生卒年不詳,活躍于北宋中期(約公元970年-1052年)。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多寫林木、野水、秋江、雪景、寒林、漁浦等,并點綴行旅、野渡、捕魚等人物,行筆簡快,峰巒峭拔,林木勁硬。有《秋江漁艇圖》、《關山密雪圖》、《秋山蕭寺圖》傳世。
二、【2019年高考新課標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4~15題。
投長沙裴侍郎 杜荀鶴
此身雖賤道長存,非謁朱門謁孔門。
只望至公將卷讀[注],不求朝士致書論。
垂綸雨結漁鄉思,吹木風傳雁夜瑰。
男子受恩須有地,平生不受等閑思。
[注]至公:科舉時代對主考官的敬稱。
14.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詩人表示,雖然自己的社會地位低下,但對儒家思想的信奉堅定不移。
B.“朱門”“孔門”分別代指世俗的權勢與精神的歸依,形成鮮明的對比。
C.詩人希望自己能憑借真才實學通過正常渠道進身,而不愿去尋找捷徑。
D.詩人表達了自己對待恩惠的態度,不隨便接受別人的恩惠,受恩必報。
15.詩歌的頸聯描寫了兩個具體場景,與其他各聯直抒胸臆的寫法不同,這樣寫在情感表達和結構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14.D
15.情感表達:頸聯所寫場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懷的形象化表達,可使讀者更加直觀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結構安排:舒緩詩歌全篇的節奏,使整首詩歌有委婉從容之致。
【解析】14.此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理解鑒賞能力。這是一道綜合考核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題目,每個選項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歌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主要的錯誤是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意,答題時注意仔細辨析。D項“不隨便接受別人的恩惠,受恩必報”分析不正確。尾聯“男子受恩須有地,平生不受等閑恩。”表明了自己一般不接受平常的恩惠,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原則立場,即符合“道義”。故選D。
15.本題考查學生把握詩歌表達技巧及其作用的能力。鑒賞詩歌表達技巧題的答題步驟:準確地指出用了何種手法;結合詩句,闡述為什么用這種手法;闡述此手法有效傳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本題頸聯“垂綸雨結漁鄉思,吹木風傳雁夜魂。”用典故“垂釣”來表達自己熱愛田園生活的情趣,用大雁夜半乘風來歸,表達渴望能收到好消息,即對取得功名的渴望。這兩句從情感表達角度來看,寫出了作者雖有求仕之心,但高潔耿介情懷沒有改變,使讀者更加直觀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從結構安排來看,首聯、頷聯,表達了求仕的心。尾聯表達接收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原則。頸聯起到過渡的作用,舒緩全篇的節奏,使整首詩歌有委婉從容之致。
三、【2019年高考新課標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4~15題。
插田歌(節選) 劉禹錫
岡頭花草齊,燕子東西飛。
田塍望如線,白水光參差。
農婦白纻裙,農父綠蓑衣。
齊唱郢中歌,嚶嚀如《竹枝》。
14.下列對本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詩歌以花鳥發端,通過簡練的筆觸,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麗畫面。
B.詩人舉目眺望,能看到遠處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時隱時現。
C.詩中寫到了農父農婦的衣著,白裙綠衣映照綠苗白水,色調分外和諧。
D.詩的七、八兩句通過聽覺描寫,表現農民們的勞動場面以及愉悅心情。
15.與《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相比,這幾句詩的語言風格有什么不同?(6分)
【答案】14.B
15.《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對仗工整,用典精當,語言雅麗平整,這幾句特別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現手法,描寫田野風光和勞動場景,語言通俗淺顯清新流暢。《插田歌》這幾句詩則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現手法,描寫田野風光和勞動場景,語言通俗淺顯,清新流暢。
【解析】14.此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理解鑒賞能力。這是一道綜合考核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題目,每個選項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歌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主要的錯誤是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意,答題時注意仔細辨析。B“能看到遠處田塍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時隱時現”,“田塍望如線,白水光參差”意思是遠望田塍像條線,一片白水波光參差。故選B。
15.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語言風格的能力。古代詩歌語言的風格特色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樸。有的詩絢麗多彩,有的詩卻質樸無華。有的詩語言明朗,有的卻含蓄,言此意彼。有的詩平易近人,有的卻險怪奇特。體會其風格特色,就是要體會語言的美,體會其內蘊。《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是一首七律。此詩首先緊承白居易詩末聯“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對自己被貶謫、遭棄置的境遇,表達了無限辛酸和憤懣不平。然后寫自己歸來的感觸:老友已逝,只有無盡的懷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無限悲痛悵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詩人于是推開一步,沉舟側畔,千帆競發;病樹前頭,萬木爭春。一洗傷感低沉情調,盡顯慷慨激昂氣概。末聯點明酬贈題意,既是對友人關懷的感謝,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現了詩人堅定的意志和樂觀的精神。全詩感情真摯,沉郁中見豪放,不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插田歌》以俚歌的形式記敘了農民插秧的場面以及農夫與計吏的一場對話。首六句以清淡的色彩和簡潔的線條勾勒出插秧時節連州郊外的大好風光以及農婦農夫的衣著,色彩協調,具有濃郁的南方水鄉氣息。接著六句以自己的聽覺寫出農民勞動的情緒。全詩用白描手法,語言通俗,對話全用口語,樸素無華,生動有趣,傳神地表現出不同身份的人物不同的心理狀態和性格特征,深得漢樂府民歌的真髓。
四、【2019年高考江蘇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9~10題。
學諸進士作精衛銜石填海
韓 愈
鳥有償冤者,終年抱寸誠。
口銜山石細,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難見,區區命已輕。
人皆譏造次,我獨賞專精。
豈計休無日,惟應盡此生。
何慚刺客傳,不著報讎名。
9.本詩前六句是怎樣運用對比手法勾勒精衛形象的?請簡要分析。(6分)
10.詩歌后六句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人生態度?(5分)
【答案】9.“終年”與“寸誠”對比,表現了決心之堅;細石與大海對比,表現了抱負之大;任務重與性命輕對比,表現了命運之悲。
10.獨抒己見,不隨大流;但求盡力,不計結果;貴在實干,無意顯名。
【解析】9.本題考査考生對詩歌表達技巧的把握能力。這類題目,考查學生對詩句的理解能力,同時也考查對詩句內容、技巧以的把握能力,內容涉及對詩歌的表達技技巧的鑒賞。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審題,即明確題目的具體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詩歌的創作背景,并逐句翻譯詩句,把握詩歌的意象,分析詩歌營造的意境,思考詩歌中運用的表現手法,最后有條理的按照題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本題要求簡要分析詩歌前六句怎樣運用對比手法勾勒精衛形象。已經明確了手法是對比手法,只需要找出對比手法,并且分析對比手法怎樣勾勒精衛形象即可。詩歌中“山石細”和“海波平”兩詞形成對比,嘴里銜著山上的細石,決心把滔滔的海浪填平,從中表現“精衛”的雄心壯志和堅強的意志;“抱寸誠”的決心“銜細石”的舉動與“海波平”的宏圖大愿形成巨大反差,在對比中充分表現精衛的心誠志堅。
10.本題考査學生對詩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這類題目,考查學生對詩句的理解能力,同時也考查對詩句內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涉及對詩歌思想感情的鑒賞。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審題,即明確題目的具體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詩歌的創作背景,并逐句翻譯詩句,把握詩歌的意象,分析詩歌營造的意境,領悟作者表達的思想情感,最后有條理的按照題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題目要求結合詩歌后六句分析詩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態度。詩中“人皆”與“我獨”形成對比,表現了作者傲然不屈于俗見的鮮明態度;“豈計”“惟應”體現出作者對精衛堅持不懈的奮斗精神的肯定,側面表現了作者孜孜以求毫不妥協的人生追求;尾聯作者以“精衛”與刺客相類比,再次表達了對積極進取、鍥而不舍的精神品質的褒揚與欣賞。
五、【2019年高考天津卷】閱讀下面這首詩,按要求作答。(9分)
通泉驛南去通泉縣十五里山水作 [唐]杜甫
溪行衣自濕,亭午氣始散。冬溫蚊蚋在,人遠鳧鴨亂。
登頓生曾陰,欹傾出高岸。驛樓衰柳側,縣郭輕煙畔。
一川何綺麗,盡目窮壯觀。山色遠寂寞,江光夕滋漫。
傷時愧孔父,去國同王粲。我生苦飄零,所歷有嗟嘆。
[注]此詩作于公元762年。通泉縣在今四川境內。孔父即孔子。王粲,東漢末年詩人,曾為躲避戰亂離開長安,往荊州依附劉表。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3分)( )
A.“溪行衣自濕”一句側面描寫路上霧氣之濃重,“亭午氣始散”表明霧氣持續時間很長,直到正午才散。
B.詩人冬季出行,蚊蚋仍在飛舞,岸邊的野鴨被詩人的到來驚擾,亂入河中。一路行來,層云密布,山路崎嶇。
C.在觀覽通泉山水的途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空間的轉換,詩人所見景色呈現不同面貌,情感也產生了變化。
D.詩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運用“登頓”“綺麗”等詞使詩歌音韻鏗鏘,全詩體現了“沉郁頓挫”的風格。
(2)“山色遠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2分)
(3)請指出全詩表達了詩人哪些情感。(4分)
【答案】(1)BC
(2)描繪了一幅山色蒼茫,空曠遠寂,夕照增輝,江水滿溢的寥席壯美的畫面。
(3)觀覽通泉山水的愉悅,生不逢時的苦悶,飄零他鄉的哀痛,對國家命運的憂慮。
【解析】(1)本題屬于綜合考查題,考查學生對詩句的理解能力,同時考查對詩句內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觀選擇題的形式。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審題,即明確題干的要求,如本題的題干要求選出“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詩歌的創作背景,參看注釋,逐句翻譯詩句,接著把握詩歌的意象,分析詩歌營造了什么樣的意境,領悟作者表達了怎么樣的思想情感,思考詩歌中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再對照選項一一確認,得出答案。本題B項,“岸邊的野鴨被詩人的到來攪擾,亂入河中”錯,據詩句“人遠鳧鴨亂”,可知是人已經走遠,野鴨才亂入河中,寫出環境的幽僻。故選B。
(2)本題考查對詩歌形象的鑒賞能力。解答此類題目,要看是鑒賞景象、物象還是人物形象。本題是鑒賞景物,要找出用到來的意象,想象整個畫面,概括出意境特點。本題問“山色遠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山色遠寂寞”描繪夕陽照射之下,遠遠望去,群山蒼茫,籠罩著夕陽的余暉,給人寂寞空曠之感;“江光夕滋漫”寫滿溢的江水在夕陽余暉中閃耀著特有的光澤;整個畫面境界闊大壯美,而又給人寂寥孤獨之感。
(3)本題考查對詩歌情感主旨的鑒賞能力。解答此類題目,要聯系題目、注釋、背景等全面解讀,要仔細尋找能表露作者情感的詞語,或者分析詩歌中的形象等,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由“一川何綺麗,盡目窮壯觀”,描寫通泉山水的壯麗美好,表達了詩人觀覽通泉山水的愉悅;“傷時愧孔父”詩人借孔子嘆鳳、泣麟的典故,表達自己“傷時”之痛,即生不逢時的苦悶;“我生苦飄零”則表達了飄零他鄉的哀痛;“所歷有嗟嘆”直抒身世之慨,“去國同王粲”是借王粲在國家動亂之時無奈依附劉表的典故,表達對國家命運的憂慮。
實戰演練
一、【福建省三明市2019屆高三高考模擬測試語文試題】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石鼻城
蘇 軾
平時戰國今無在,陌上征夫自不閑。
北客初來試新險,蜀人從此送殘山。
獨穿暗月朦朧里,愁渡奔河蒼茫間。
漸入西南風景變,道邊修竹水潺潺。
注:石鼻城,三國時期蜀魏古戰場所在地。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詩開篇點題,既感慨歷史的變遷,又寫出路上出征的士兵來往頻繁。
B.領聯緊承首聯展開,寫蜀地山勢險峻的意圖與李白《蜀道難》不相同。
C.詩人入蜀的旅途是艱辛的:有暗夜穿行的孤獨,也有大河難渡的擔憂。
D.本詩寫詩人游歷石鼻城的所見所感,前三聯在意境上明顯區別于尾聯。
2.請結合全詩,賞析“道邊修竹水潺潺”之句。
【答案】1.A
2.(1)以景作結、寓情于景。詩人以詩竹曳曳、流水潺潺結束全詩,含蓄表露經過艱辛的跋涉后超然物外的人生態度;(2)與前面形成對比,拓展意境。詩人從歷經高山激流之愁,到終見清幽明麗之喜,給全詩增添了明麗閑適的意境。
【解析】1.本題主要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與評價作者的觀點態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類試題解答時,首先要認真研讀詩歌內容,然后仔細辨識選項中是否有對詩歌的解讀的錯誤。詩歌鑒賞的選擇題對整個詩歌的綜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詩句的含義、詩句的手法還考核詩歌的情感,注意結合詩歌的內容進行分析。A項,“路上出征的士兵”錯誤。首聯中的“征夫”不是出征的士兵,而是遠行之人,由頷聯“北客”“蜀人”可知“征夫”只是一般的出行之人,與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有“問征夫以前路”中的“征夫”同義。故選A。
點睛:詩歌鑒賞的選擇題綜合考核詩歌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內容。每個選項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歌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注意的錯誤是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意或只答表層含義,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顯的錯誤。
2.本題主要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類試題,賞析詩句的妙處,通常由三部分組成,詩句的內容,使用的手法,表達的效果及作用。答題模式基本是,該聯(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結合具體詩句內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體表現,再次寫使用該手法所傳達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達的情感。“道邊修竹水潺潺”,在月色朦朧中渡過奔騰的渭河,漸向西南,風景漸變,修竹蕭蕭,流水潺潺。以景作結、寓情于景。詩人以景結束全詩,含蓄表露經過艱辛的跋涉后超然物外的人生態度。結合“蜀人從此送殘山”“愁渡奔河蒼茫間”等分析,最后一句與前面形成對比,詩人從歷經高山激流之愁,到終見清幽明麗之喜,拓寬詩的意境。
二、【浙江省舟山市舟山中學2019屆高三下學期高考最后仿真卷語文試題】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各題。
漁家傲
謝 逸
秋水無痕清見底,蓼花汀上西風起。一葉小舟煙霧里,蘭棹艤,柳條帶雨穿雙鯉。
自嘆直鉤無處使,笛聲吹徹云山翠。膾落霜刀紅縷細,新酒美,醉來獨枕莎衣睡。
3.“笛聲吹徹云山翠”的運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__的表達技巧。
4.圍繞“漁事”,詞人的情感是如何變化的?請簡要分析。
【答案】3.夸張 視聽結合/以聲襯靜
4.(1)垂釣時,秋日小河的景色描繪得如畫般迷人,充滿了詩情畫意。對秋日美景的欣賞、贊美之情。(2)后寫漁翁垂釣的成果的展示,寫垂釣的欣喜之情。(3)由于漁翁不趨時尚,樸直渾厚,仍舊用“直鉤”釣魚,所以感到所獲不豐。后二句筆鋒一轉,從笛聲的悠揚和魚肉的精細中頓現出漁翁豁達的心境,何必為此等小事耿耿于懷,自尋煩惱呢?(4)末二句寫漁翁暢飲美酒,枕莎而眠,自得其樂,突出了他豪邁豁達的胸襟,同時也表現了隱逸生活的閑適與安逸。
【解析】3.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本題是借助填空題的方式來考查技巧,如題干問的是“笛聲吹徹云山翠”運用哪兩種表達技巧,然后回顧常考的技巧有哪些,再理解詩句的啥意思,看該句寫了哪些內容,是如何來寫的。“笛聲吹徹云山翠”,這句是說漁翁吹起了笛子,笛聲悠揚,響徹空山,聲遏行云;從修辭角度來看,“徹”意思是“透”,這是使用夸張的修辭,體現笛聲的穿透力;從描寫的角度來看,“笛聲”是耳中所聞,“云山翠”是眼中所見,這是使用視聽結合的手法,“笛聲”是聲,是動,而“云山”是靜,這是以聲襯靜,既寫出笛聲的優美,又寫出山谷的幽靜。
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內容,把握詩人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明確題干的要求,如本題問的是“圍繞‘漁事’,詞人的情感是如何變化的?請簡要分析”,然后梳理詩歌內容,尤其要圈出直接流露情感的詞語,也可以根據詩歌中的景、事來分析情感。從此詞中來看,詞中塑造了一位自由自在的漁翁形象,詞人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這一形象之上。如一開始“秋水無痕清見底,蓼花汀上西風起一葉小舟煙霧里”,這三句是寫景,抓住“秋水”“蓼花汀”“西風”“小舟”“煙霧”等意象把秋日的小河景色描繪得如畫般迷人,充滿詩情畫意,這是給后文漁翁垂釣設置場景,字里行間充滿贊美欣賞之情;接著詞人以“蘭棹艤,柳條帶雨穿雙鯉”來展示漁翁的成果,船上掛著一枝柳條兒,串著兩尾金色的鯉魚,這是展示垂釣的欣喜;“自嘆直鉤無處使,笛聲吹徹云山翠。膾落霜刀紅縷細”,漁翁面對并不豐盛的成果,自嘆使用直鉤釣魚已經不行了,他吹起笛子,笛聲悠揚,響徹空山,然后將鯉魚烹煮,笛聲的悠揚和魚肉的精細中表現出漁翁豁達的心境;最后說“新酒美,醉來獨枕莎衣睡”,漁翁就著魚肉,開懷暢飲,直喝得酩酊大醉,然后沉沉睡去,表現出隱逸生活的悠閑自得,也流露出詞人的向往之情。
點睛:詩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現手法、抒情手法、描寫手法以及修辭手法。描寫手法包括:(1)襯托,分正襯和反襯。反襯又有動靜襯、聲寂襯、樂景襯哀情、哀景襯樂情;(2)聯想和想像(又叫虛實結合);(3)對比;(4)白描。修辭手法包括:比喻、擬人、夸張、雙關、用典,此外還有設問、反問、借代、對偶等。表現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題步驟: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結合詩句闡釋為什么是用了這種手法,此手法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三、【四川省廣安、眉山六市2019屆高三第二次診斷性考試語文試題】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各題。
定風波
蘇軾
元豐六年七月六日,王文甫家飲釀白酒,大醉,集古句作墨竹詞。
雨洗娟娟嫩葉光,風吹細細綠筠香。秀色亂侵書帙晚,簾卷,清陰微過酒尊涼。
人畫竹身肥擁腫,何用?先生落筆勝蕭郎。記得小軒岑寂夜,廊下,月和疏影上東窗。
注:當時蘇軾謫居黃州。本詞截取杜甫《嚴鄭公宅同詠竹》、白居易《畫竹歌并引》、曹希蘊《墨竹》中的部分詩句拼集而成。蕭郎,指唐代畫家蕭悅,善畫竹。
5.下面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集用他人詩句作詞,寫自己眼中之竹,自然貼切,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B.上闋中“秀”字照應“雨洗”,暗寫雨后竹子的光澤,“亂”字則照應“風”。·
C.下闋中“先生”指王文甫,他畫的竹子很形象,比蕭悅筆下“肥”竹更勝一籌。
D.蘇軾借筆下的“墨竹”,暗表自己雖處于人生低谷,但依然保持著高潔的情懷。
6.作者采用集句詩的方式,將竹子描寫得形神畢肖。這些詩句是怎樣描寫竹子的?請結合上闋相關詩句簡要分析。
【答案】5.C
6.綜合運用多種感官描寫,雨后竹葉潤澤,風吹竹葉清香,視覺嗅覺相結合,竹陰使杯里的酒帶上涼意,這是觸覺,多種感官結合,使竹子的形象更加飽滿生動;巧妙運用動詞或化靜為動,巧妙運用“洗”“吹”“侵”“過”等動詞,細膩傳神地刻畫竹子的形神,寫出了竹的動態美,使畫面生動可感;正側結合,既有對竹子形色香味的正面描寫,也借“書秩晚”“酒樽涼”從側面烘托竹色的青蔥、竹蔭的涼爽。
【解析】5.本題考查對詩歌內容的理解能力和詩歌手法的鑒賞能力。解答本題時考生應反復閱讀全詩,(包含注釋),理解詩意,然后逐項分析。本題C項“比蕭悅筆下‘肥’竹更勝一籌”不合文意,原文“人畫竹身肥擁腫”中“人”指的是一般人、別人,而非“蕭悅”。故選C。
6.本題考查詩歌藝術手法的鑒賞能力。解答時應按照“手法+詩句分析+效果”的模式作答,題目“這些詩句是怎樣描寫竹子的?”,本題考查景物描寫,考生應注意景物描寫的角度有正側面、虛實、動靜、遠近、視聽等,有修辭手法的需一并說明。本詩中描寫竹子的詩句是“雨洗娟娟嫩葉光,風吹細細綠筠香。秀色亂侵書帙晚,簾卷,清陰微過酒尊涼”,其中“雨洗娟娟嫩葉光,風吹細細綠筠香”為正面描寫,從視覺和嗅覺兩個角度寫出了“雨后竹葉潤澤,風吹竹葉清香”的情景;“秀色亂侵書帙晚,簾卷,清陰微過酒尊涼”為側面描寫,從側面烘托竹色的青蔥、竹蔭的涼爽。“侵”“過”兩個動詞,運用擬人的修辭,細膩傳神地刻畫竹子的形神,寫出了竹的動態美。
四、【湖南省長沙市雅禮中學2019屆高三下學期二模語文試題】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各題。
勞 歌
張 耒
暑天三月元無雨,云頭不合惟飛土。
深堂無人午睡余,欲動兒先汗如雨。
忽憐長街負重民,筋骸長彀十石弩。
半衲遮背是生涯,以力受金飽兒女。
人家牛馬系高木,惟恐牛軀犯炎酷。
天工作民良久艱,誰知不如牛馬福。
注:彀(gòu):張滿弓弩。十石(dàn):極言費力之大。石,古代重量單位,一百二十斤為一石。衲:縫補,此指補過的破衣服。
7.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起首說“云頭不合”“惟飛土”,強調天氣炎熱干燥,塵土飛揚,為后面寫“負重民”勞動的艱辛作鋪墊。
B.三、四句寫詩人盛夏烈日之時,深堂高臥,無人打擾,隨意身,突出詩人清閑自在、不懼酷熱的心態。
C.接下來四句,筆鋒一轉,向更深的意境開掘;結尾尤以人與牛馬作對比,突出人不如牛馬的殘酷現實。
D.全詩取材貼近現實,情感體驗真切,用語平易曉暢,字里行間充溢著對下層勞工深切的同情和憐惜。
8.這首詩通過典型細節深情刻畫了“負重民”的鮮明形象。請結合詩中第五至八句四句詩具體賞析。
【答案】7.B
8.詩人刻畫了一個艱辛勞作、生活悲慘的“負重民”的形象,表達了詩人對底層勞工的深切憐憫和同情。這一形象是通過典型細節刻畫的。如“筋骸長教十石弩”,寫勞工青筋暴出,骨瘦如柴,身負重物,移步艱難,突出勞作的艱苦不易。再如“半神遮背是生涯”,寫勞工衣著破舊,頂著烈日,出賣苦力,突出生存艱難,生活悲慘。
【解析】7.本題屬于綜合考查題,考查學生對詩句的理解能力,同時考查對詩句內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觀選擇題的形式,各選項內容涉及了對詩歌的手法、形象、主題的鑒賞。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審題,即明確題干的要求,如本題的題干要求選出“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然后要注意了解詩歌的創作背景,逐句翻譯詩句,接著把握詩歌的意象,分析詩歌營造了什么樣的意境,領悟作者表達了怎么樣的思想情感,思考詩歌中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再對照選項一一確認,得出答案。本題中,B項,“三、四句……深堂高臥,無人打擾,隨意身,突出詩人清困自在、不懼酷熱的心態”錯誤,從詩中來看,詩的開頭四句刻意渲染暑天之熱,為后面寫“負重民”勞動的艱辛,作了有力的鋪墊。一、二兩句寫天氣:說“云頭不合”,則可見烈日當空;說“惟飛土”,既呼應了上句“三月元無雨”,又強調了天氣炎熱干燥,塵土飛揚。三、四兩句寫詩人自己:盛夏赫赫,驕陽似火,深堂高臥,想動身而未動身,就汗如雨下,這表明炎熱已到了難以忍受的程度。故選B。
8.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明確題干的要求,如本題要求“結合詩中第五至八句四句詩”賞析“負重民”這一形象,然后先理解“負重民”的意思,再結合第五至八句這幾句詩來分析人物的特點以及刻畫人物形象的手法。詩歌第五句說“忽憐長街負重民”,引出“負重民”這一形象,下面四句就進入對“負重民”的正面描寫:“筋骸長彀十石弩”,意思是“骨瘦如柴,背上壓著一百多斤”,一個青筋暴出,骨瘦如柴,身負重物,移步艱難的苦力形象躍然紙上,這一細膩描繪,不僅具有強烈的真實感,而且逼真地點明物體之重已遠超過人所能承受的限度;“以力受金飽兒女”意思是“一輩子就靠半件坎肩遮陽擋雨,為了養兒活女不管火熱水深”,苦力的區區報酬得來十分不易,其中滲透著很多血和汗;“半衲遮背是生涯”,這是說“負重民”在烈日曝曬下,盡管衣不蔽體,卻全然不顧,因為他們已被剝削得一無所有,除出賣苦力外別無“飽兒女”之法。“負重民”是家中直接掙錢者,從事的又是如此費力的勞動,尚且是“半衲遮背”,那么完全可以推斷,所謂“飽兒女”,充其量也只不過勉強活命而已。詩歌中“筋骸長彀十石弩”“半衲遮背是生涯”這兩個典型細節的刻畫,突出了負重民的艱辛,流露出詩人對他們的同情和憐憫。
點睛:解答詩歌中人物形象的題目,首先要明確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如直接對人物的言行舉止進行細節描寫,可以借助環境和他人進行側面襯托。然后要把握答題的模式:概括形象的總體特點,用兩個四字詞語或四個兩字詞語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結合詩句分析其特征,有手法要點出手法,詩歌中哪些具體詞句,具體表現了人物的哪些特征。指出形象的意義,作者的感情、理想、追求等,表達了詩人的情感。本題從題干的提問來看,應是借景物來襯托人物的形象,故考生要考慮景物的特點及其象征意義。
五、【黑龍江省綏化市第二中學2019屆高三第三次模擬語文試題】閱讀下面這兩首詩,完成下面小題
除 夜
[唐]來鵠
事關休戚已成空,萬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曉雞聲絕后,又將憔悴見春風。
元 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注]來鵠:唐朝詩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相傳來鵠家宅在南昌東胡徐孺子亭邊。家貧,工詩,曾自稱“鄉校小臣”,隱居山澤。師韓柳為文,舉進士,屢試落第。王安石: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學家,作此詩時身為宰相,正在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屠蘇:藥酒名。
9.下列對兩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來詩首句“事關休戚已成空”既交代了后面“愁”的所有原因,也奠定全詩愁苦的情感基調。
B.王詩首句“爆竹聲中一歲除”,既緊扣了詩的標題“元日”,又渲染了春節熱鬧歡樂的氣氛。
C.王詩用白描手法,極力渲染喜氣洋洋的節日氣氛,同時又通過元日的習俗來寄托自己的思想。
D.同為辭舊迎新兩首詩表現出的思想情感卻不同。來詩愁苦,王詩喜悅,這與他們境遇有關。
10.來詩的結句與王詩的承句都寫到了“春風”,兩句詩在處理景與情的關系時有何異同?請作簡要分析。
【答案】9.A
10.相同點,這兩句都運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不同點:“又將憔悴見春風”是借樂景抒哀情,借新春之景——“春風”來抒發對家鄉、對親人的思念之情。“春風送暖入屠蘇”則是以樂景寫樂情,通過寫新年的第一天,春風把暖氣吹進了屠蘇酒,全家老小喝了屠蘇酒,暖洋洋地感覺到春天已經來了的熱鬧場景,抒發了作者的自信和愉快之情。
【解析】9.本題屬于綜合考查題,考查學生對詩句內容、技巧及情感主旨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審題,即明確題干要求,然后通讀全詩,了解詩歌的創作背景,結合題目和注釋逐句翻譯詩句,把握詩歌的意象,領悟作者表達了怎么樣的思想情感,思考詩歌中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再對照選項逐一確認正誤,最終得出答案。要選“下列對兩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項,分析有誤。聯系全詩看,來詩首句“事關休戚已成空”,指不管歡樂和憂愁、幸福與禍患都是空的,明確寫出了事已成空的愁苦之情。“萬里相思一夜中”,是遠離故土的思念之情。“愁到曉雞聲絕后,又將憔悴見春風”是從晚上愁到天亮,憔悴的人看到春風更添思念,是寫愁的深重。“事關休戚已成空”并未交代出后面“愁”的所有原因。選項認為,“交代了后面‘愁’的所有原因”是曲解文意。故選A。
10.本題考查的是鑒賞文學作品的藝術技巧及比較鑒賞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應當注意審題,題干中已經明確指出“在處理景與情的關系”方面分析,則就應當從情景的角度來考慮。分析景和情的關系,來詩結句“又將憔悴見春風”中“春風”是新春之景;“憔悴”,聯系上文看,是因于“萬里相思一夜中”,“又將憔悴見春風”是借樂景抒哀情,借新春之景抒發對家鄉對親人的思念;王詩的承句“春風送暖入屠蘇”,“屠蘇”,聯系注釋看,是藥酒名。該句意思是“在送暖的春風中,闔家歡飲屠蘇美酒”,從景和情關系上看,是以樂景寫樂情,通過新年熱鬧的場景抒發了作者愉快的心情。通過以上可知,二詩都是借景抒情,不同的是,第一首詩是樂景寫哀情,第二首詩是樂景寫樂情。結合表現的詩人的情感,分點作答,意思對即可。
六、【2019屆河南高三高考適應性測試】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各題。
餞臨海太守劉孝儀、蜀郡太守劉孝勝
蕭綱
碣石臨東海,峨嵋距西候。
兩杜昔夾河,二龍今出守。
方無夜犬驚,向息神牛斗。
涼風繞輕幕,麥雨交新溜。
念此一銜觴,懷離在惟舊。
注:兩杜:西漢杜延壽、杜延考兩兄弟,仕途順利,分別出任河南、河內太守。
14.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碣石臨東海”與曹操《觀滄海》中的“碣石”均為實指,是詩人到達并賦詩之地。
B.“兩杜”運用典故,“二龍”運用比喻,言簡意豐,表達了對二劉的贊美、期許之情。
C.“夜犬”不驚,“神牛”息斗,一切喧囂嘈雜都已消失,表現出餞別之夜的平和靜謐。
D.本詩記事,寫景,抒懷,層層推進,脈絡清晰,表達了詩人對兩位友人的惜別之情。
15.本詩“涼風繞輕幕,麥雨交新溜”兩句為后世稱道,請賞析其精妙之處。
【答案】14.A 15.用白描手法寫景。麥子將熟之季,夜晚涼風習習,拂動簾幕,雨水交匯成道道細流,文字樸素簡練,畫面清新明凈。精于煉字。“繞”字賦涼風以情態,寫出風的輕柔以及帶給人的舒爽之感。
【解析】14該題是對詩歌的綜合考查,涉及煉詞煉句,內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斷等多個層面。解答該種題型時,首先通讀全詩,整體理解把握詩中寫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發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結合選項涉及的具體詩句逐一進行分析判斷。A項,“均為實指”賞析有誤。曹操《觀滄海》中的“碣石”是實指,本詩中的“碣石臨東海”并不是實指,是用它來指孝儀的管轄地,因為瀕臨東海的碣石在臨海境內,詩中借轄地名來點題。故選A項。
15該題考查學生考查賞析詩句的能力。賞析詩句可以從手法、內容、表達效果及情感等角度進行。答題前先通讀全詩,整體理解把握詩歌的內容。分析時要結合具體詩句來分析。本題要求賞析“涼風繞輕幕,麥雨交新溜”這兩句。“涼風繞輕幕,賚雨交新溜”,運用白描手法,寥廖幾筆,便勾畫出一幅清新明凈的圖畫。涼風習習,拂動了室內簾幕;颯颯細雨,交匯成道道細流。幕布而冠以“輕”字,輕柔之狀可見,意在襯出風之輕微。不說風動簾幕,卻著一“繞”字,足見煉字之妙,生動的傳達出微風拂煦的狀貌。“麥雨”暗點節令,是麥子將熟時節。“溜”,水流也。寫雨,偏不從正面入手,卻從細流下筆,可見構思之巧。此二句純用白描,設色淡雅,無一奇字,卻極精確、傳神。且兩句偶對,自然工整,卻不失生動流利,成為本篇鎔情鑄景的精美清新之佳句。
點睛:賞析詩句的妙處,通常由三部分組成,詩句的內容,使用的手法,表達的效果及作用。答題模式基本是,該聯(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結合具體詩句內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體表現,再次寫使用該手法所傳達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達的情感。
七、【2019屆安徽合肥高三第一次質檢】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列小題。
和仲蒙《夜坐》
文同
宿鳥驚飛斷雁號,獨憑幽幾靜塵勞。
風鳴北戶霜威重,云壓南山雪意高。
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須遣酒爭豪。
硯冰已合燈花老,猶對群書擁敝袍。
14.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人在大寒之夜和友人仲蒙正夜坐暢談,聽到窗外傳來棲鳥驚飛、孤雁哀號的聲音。
B.窗外,北風呼嘯,霜氣肅殺,大雪將至;屋內,詩人此時憑幾而坐,一洗素日塵勞。
C.夜深之時,詩人因難眠而體會到茶的功效;大寒之夜,詩人想飲酒驅散濃重的寒意。
D.本詩前兩聯側重描寫環境,后兩聯側重抒發感受,前后內容緊密關聯,脈絡清晰。
15.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詩人的形象特點。
【答案】14.A 15.倦于塵勞,而能淡泊超然。詩人勞于俗務,覺得身心疲憊;冬夜閑居,感到悠然自得。性格豪邁,而能安貧樂道。詩人飲茶失眠,遺酒爭豪,灑脫不羈;坐擁敝袍,不廢詩書,情趣高雅。樂于獨處,而能珍視友情。詩人獨自夜讀,享受寧靜之樂;酬和友人,寄托思念之情。
【解析】14本題考查的是賞析詩歌的手法及對文本內容的理解的綜合能力。題干要求選出“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這屬于綜合考查題,考查學生對詩句內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考生要認真研讀詩歌的內容,然后根據自己的理解認真甄別選項的內容。選項A.詩人在大寒之夜和友人仲蒙正夜坐暢談,理解有誤。通過詩句:獨憑幽幾靜塵勞,詩人是獨自憑幾,所以說其與友人暢談理解有誤。故答案選A。
15本題考查的是獎賞詩歌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詩歌的形象特征注意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首先明確形象的屬性,是“閨中女子”還是“戍邊戰士”是“落魄書生”還是“漂泊江湖的游子”等,然后分析人物的情緒是“壯志難酬”還是“寂寞無聊”等,還要分析人物的具體的行動、生活的環境等,一般為“在什么環境下的,做什么事情的內心充滿什么情緒的什么形象。如此題是身處獨處的自得其安寧之樂的讀書人形象,從“猶對群書擁敝袍”可以看出是在寧靜的環境中的自得其樂的讀書者的形象,同時從題目和仲蒙,也能力看出詩人是對友人的掛念,也可看出是珍視友情有情有義的形象。從:大寒須遣酒爭豪,也可已看出是胸懷豪邁的形象。
點睛:詩歌鑒賞的選擇題,是綜合考查對詩歌內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賞析類的試題,考生在作答這類試題的時候要注意,首先要認真研讀詩歌內容,然后仔細辨識選項中是否有對詩歌的解讀的錯誤。這樣就能很好的作答這類試題。總之,考生要認真研讀詩句,然后將選項內容與詩句進行比對分析,這樣就能很好的作答這類試題了。
八、【2019屆福建福州高三畢業班第一次質檢】閱讀下而這首唐詩完成各題。
驄馬
萬楚
金路青驄白玉鞍,長鞭紫陌野游盤。
朝驅東道塵恒滅,暮到河源日未闌。
汗血每隨邊地苦,蹄傷不憚隴陰寒。
君能一飲長城窟,為盡天山行路難。
注釋:長城窟:相傳長城有泉窟,可以飲馬。
14.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項是
A.詩歌開篇即于讀者眼前展現出一匹形貌引人注目、氣度不凡的良馬。
B.頷聯以夸張的手法表現驄馬被主人驅馳,需日行千里的艱辛與無奈。
C.詩歌從馬的外在風神寫到內在精神,形象生動地表現出馳馬的神駿。
D.全詩格調高亢,豪放壯闊,體現了盛唐奮發昂揚、熱情奔放的詩風。
15.詩歌尾聯“能”、“盡”二字如何表達作者的情感?請簡要分析。
【答案】14.B 15.“能”、“盡”二字,寫出了主人對馬的期望與信任。作者托物言志,明是贊馬,實為喻人;表現了作者昂揚奮發的進取精神和立功邊陲的宏偉抱負。
【解析】14本題主要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與評價作者的觀點態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類試題解答時,首先要認真研讀詩歌內容,然后仔細辨識選項中是否有對詩歌的解讀的錯誤。詩歌鑒賞的選擇題對整個詩歌的綜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詩句的含義、詩句的手法還考核詩歌的情感,注意結合詩歌的內容進行分析。B項,“驄馬被主人驅馳,需日行千里的艱辛與無奈”錯誤。頷聯寫馬的敏捷、矯健和雄風。“朝驅東道塵恒滅,暮到河源日未闌”,早晨駿馬奔馳在長安的大道上,揚起的塵土很快消散;傍晚到達黃河的發源地,太陽尚未下山。“朝”、“暮”,早晚僅為一天,說明時間的短促,“東道”、“河源”,兩地相距數千里,用以夸張空間的闊遠。“塵恒滅”、“日未闌”,表現驄馬飛奔的神速、銳意進取的雄風。故選B。
點睛:詩歌鑒賞的選擇題綜合考核詩歌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內容。每個選項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歌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注意的錯誤是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意或只答表層含義,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顯的錯誤。
15本題主要考查“煉字”及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的能力。此類試題解答時,常規答題步驟:第一步:解釋該字或詞在句中的含義。解釋含義除了說明該字或詞在句中的具體意思而外,還應當考慮語法現象和修辭手法,如活用,擬人,比喻,通感,化動為靜等。第二步:把該字或詞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想像,再現詩句表現的圖景。第三步: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能”、“盡”二字,充分表達了主人對馬的信任,認為其定能為人馳騁,為國盡職,肩負起橫行關塞、守邊保疆的重任。反之,也表明了驄馬的決心、壯志和宏愿。托物言志,明是贊馬,實為喻人,表現詩人自己的胸襟和抱負。只要能有建功立業、為國獻身的機會,哪怕是奔赴長城內外和歷盡艱難險阻的天山也在所不辭,表現了驄馬的不甘寂寞、一展宏圖的雄心壯志,同時也表現了詩人昂揚奮發的進取精神和立功邊陲的宏偉抱負。
九、【2019屆福建南平高三第一次質檢】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小題。
閑望 吳融
三點五點映山雨,一枝兩枝臨水花。
蛺蝶狂飛掠芳草,鴛鴦穩睡翅暖沙。
閑下新居成別業,江南舊隱是誰家。
東遷西去俱無計,卻羨暝歸林上鴉。
注:吳融:浙江紹興人,此詩作于詩人求仕長安時期。別業:相對于本宅而言,亦稱別墅,別館。
14.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三點五點”、“一枝兩枝”,語言清麗典雅,朗朗上口,頗具音律復疊之美。
B.頷聯動靜結合,以“狂飛”寫峽蝶之愛芳草;又用“穩睡”言鴛鴦之適意。
C.前四句總寫閑望所見,四組畫面融為一體,共同構成一幅工細優美的圖景。
D.本詩前半描寫場景,后半感事抒懷,結構和范仲淹《漁家傲》有相似之處。
15.全詩感情豐富,請結合相關詩句簡要分析。
【答案】14.A 15.首聯和頷聯描寫雨、花、蝴蝶、鴛鴦等景物,表達了對自然美景的喜愛和贊美;頸聯將長安新居和江南舊家對比,暗示了拋離故園、奔走仕途的懊悔和感傷;“東遷西去俱無計”寫自己四處碰壁、求仕不得,表達對自己處境的失望和悲哀;末句寫羨慕暮歸之鴉,含蓄表達了對往昔不問功名時閑適生活的眷戀和向往。
【解析】14該題是對詩歌的綜合考查,涉及煉詞煉句,內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斷等多個層面。解答該種題型時,首先通讀全詩,整體理解把握詩中寫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發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結合選項涉及的具體詩句逐一進行分析判斷。A項,“語言清麗典雅”賞析有誤。“三點五點”、“一枝兩枝”,是口語化的語言。故選A項。
15該題考查學生對詩歌情感主旨的理解能力。答題前先通讀全詩,對詩歌有整體性的理解和把握,讀懂詩歌寫了什么,然后抓住詩句中的關鍵詞句進行細細品讀,體悟其中蘊含的情感。有時詩中還會有直接抒情的詞句。“映山雨”“臨水花”“映蝶狂飛”“鴛鴦穩睡”,借自然景物,表達了對自然美景的喜愛和贊美。“閑下新居”“江南舊隱”將新居和舊家對比,其中蘊含著離開故園,仕途奔波的傷感。“東遷西去俱無計”寫自己到處奔波,對自己處境的失望。“卻羨暝歸林上鴉”,詩人羨慕歸鴉,委婉地表達了對閑適生活的向往。
點睛:理解詩歌的情感,首先知道古代詩詞中常見的思想情感有哪些。1.憂國傷時。有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的,有反映離亂的痛苦的,有同情人民的疾苦的,有對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擔憂的。2.建功報國。有建功立業的渴望的,有保家衛國的決心的,有報國無門的悲傷的,有山河淪喪的痛苦的,有年華消逝,有壯志難酬的悲嘆的,有揭露統治者窮兵黷武的,有理想不為人知的愁苦心情的。3.思鄉懷人。有羈旅愁思的,有思親念友的,有邊關思鄉的,有閨中懷人的,4.生活雜感。有寄情山水、田園的悠閑的,有昔勝今衰的感慨的,有借古諷今的情懷的,有青春易逝的傷感的,有仕途失意的苦悶,有告慰平生的喜悅。5.長亭送別。有依依不舍的留念,有情深意長的勉勵。
那么,在考場上,題量大,時間緊,如何才能快速的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切入:一、從題目。標題是文章的眼睛。許多古代詩歌,標題對文中的內容就有很明顯的提示總括作用。二、從序言。有的序。三、從詩人交代了創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創作的緣由,有的交代了創作的經過,有的交代了創作的背景,有的又為整個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調,它對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也是至關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視。。三、從詩人。要知人論世。四、從詩句,這是最重要的依據。從全詩的角度理解詩中所寫之事,運用的意象,描寫的畫面,所寫的典故,以及直接抒情的詞句來考慮。
十、【2019屆福建漳州高三畢業班第一次質檢】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
賀新郎·吳江
蔣捷
浪涌孤亭起,是當年,蓬萊頂上,海風飄墜。帝遣江神長守護,八柱蛟龍纏尾。斗吐出、寒煙寒雨。昨夜鯨翻坤軸動,卷雕翚,擲向虛空里。但留得,絳虹住。
五湖有客扁舟艤,怕群仙,重游到此,翠旌難駐。手拍闌干呼白鷺,為我殷勤寄語;奈鷺也,驚飛沙渚。星月一天云萬壑,覽茫茫、宇宙之何處?鼓雙楫,浩歌去。
注:這首詞作于宋亡以后,作者漂泊東南時期。雕翚:指亭上雕飾的飛檐。翚,雉鳥名。
14.下列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起句突兀奇譎,盡顯垂虹亭氣勢,繼以神話傳說來突出亭子來歷非凡。
B.上片以巨鯨翻動地軸,垂虹亭被毀來象征國家因外敵人侵動蕩而滅亡。
C.詞是借呼白鷺為群仙報信白鷺卻被驚飛,表現垂虹亭奇異的美麗景象。
D.上片寫垂虹亭景觀,下片抒寫吳江之行的觀感,語言凝煉,意境奇幻。
15.詞中抒寫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請簡要分析。
【答案】14.C 15.山河改易的沉痛。詩人借垂虹亭被毀,神仙難駐,白鷺驚飛來表達山河改易的沉痛之情;無處容身的凄涼。下片寫星月滿天而烏云遮蔽,四海茫茫而詩人無所寄托,抒寫了內心的凄涼;歸隱山林的決心。江山易改、舊景不堪入目,詩人最終選擇“鼓雙楫,浩歌去”,過遺世獨立的生活。
【解析】14本題考查考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和思想內容的能力。此類試題的解答,首先要讀懂詩歌,把詩歌的語言、語境和意境轉化為可理解的可想象的可感知的內容,其次逐一比對選項和詩句。C項,“表現垂虹亭奇異的美麗景象”分析不正確,白鷺被驚飛是由于江山改易。故選C。
15本題考查考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和作者觀點態度的能力。此類試題的解答,一般從審讀題目、品讀關鍵詞句、關注尾聯和分析意象的角度去感知詩人抒發的情感。這首詞作于宋亡以后作者漂泊東南時期。在元軍的鐵蹄踐踏到臨安城下的時候,蔣捷流寓到江蘇吳江。兵荒馬亂之際,作者放舟吳淞江,心潮翻滾,寫下了這首詞,借這里的風景來抒發亡國之痛。詩人借垂虹亭被毀,神仙難駐,白鷺驚飛來表達山河改易的沉痛之情;下片寫星月滿天而烏云遮蔽,四海茫茫而詩人無所寄托,抒寫了內心的凄涼;“萬重烏云遮蔽”,四海茫茫,何處是容身之地,表現了詞人的亡國之痛;江山易改、舊景不堪入目,詩人最終選擇“鼓雙楫,浩歌去”,過遺世獨立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