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昭陵
唐太宗貞觀十年(636年),皇后長孫氏病危,臨終之時遺言薄葬 。唐太宗遵照長孫皇后的遺言,在皇后崩后,把她臨時安厝在九嵕山新鑿之石窟,陵名“昭陵”,并決定把昭陵也作為自己的歸宿之地,駕崩后與皇后合葬。
唐·昭陵
此后,唐昭陵便開始了為期107年的興建工程,從貞觀年間開始,直至開元二十九年,百余年內形成了龐大的昭陵陵園。
唐·昭陵 主陵區域
而其平面布局,更是仿照唐長安城的建制設計。昭陵工程是由唐代著名工藝家和美術家閻立德、閻立本兄弟設計。
唐昭陵陪葬墓分布圖
這里有陪葬墓180余座,是國內獨一無二的最大的帝王陵園,這么大的陵園在世界范圍內也是少有的。180余座陪葬墓,以陵山主峰為軸心,呈扇形分布在主峰兩側和正南面。太宗陵寢居于陵園最北端的九峻山主峰,居高臨下。陪葬墓的分布以昭陵元宮為中心,向南輻射成一面扇形,猶如群星拱月一樣,拱衛著昭陵,恰為君臣生前一樣,帝王面南背北,朝臣侍列殿堂,象征著封建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力。
在目前已確認的180余座陪葬墓中,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屬夫婦合葬墓,因而陪葬者遠遠超過200人。其中,歷史上為人們所熟知的長孫無忌、程咬金、魏征、秦瓊、房玄齡、李靖、尉遲敬德、徐懋功(李績)、長樂公主、韋貴妃等人,都埋葬于此。
昭陵的陵寢居于陵園的最北端,相當于長安的宮城,可比擬皇宮內宮。在地下是玄宮,在地面上圍繞山頂建為方型小城,城四周有四垣,四面各有一門。據史書記載,昭陵玄宮建筑在山腰南麓,穿鑿而成。
昭陵四周當時建筑,根據北宋學者宋敏求《長安志圖》記載:“以九嵕山山峰下的寢宮為中心點,四周回繞墻垣,四隅建立樓閣,北為玄武門,南為朱雀門,周圍12里”,可見其規模之宏大。其中,光是供墓主人靈魂飲食起居及宮人、官員和守陵軍隊居住的下宮,在其遭受大火焚燒修葺后房屋就有378間,且是“但修葺而已”,可見原建筑面積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