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鳳慧
【導讀:“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峰無語立斜陽。”文學寫作是語言和思維的藝術,是特定情境與獨特情感碰撞的產物,是豐富美好的心靈的表達。指導高中生進行文學寫作,就是踏上了發現母語之美,傳承母語之魂的美好旅程。】
一、高中生文學寫作訓練的意義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學習任務群”的形式指導學生語文實踐,“文學閱讀與寫作”任務群是七個必修課程之一。
但在作文教學實踐中,我發現輕視或漠視文學性閱讀寫作問題長期存在。直到高中畢業,大多數高中生很少進行散文、詩歌、劇本、小說的寫作。即使寫,也問題不少:內容單調,思想情感單薄,藝術技巧單一,語言缺乏個性,甚至虛情假意,無病呻吟。
從教學層面看,高中語文教學圍繞高考指揮棒轉的急功近利思想、對文學性寫作訓練的畏難情緒是許多教師忽視文學類寫作訓練的根本原因。雖然高考作文對文體沒有明確限制,但從近十幾年的高考作文試題來看,絕大多數題目不太適合寫文學類作品,或者寫了也得分不高。在日常教學操作中,不少一線教師從高一就開始重點訓練學生議論文的寫作,而忽視了散文、詩歌、小說、劇本等文學寫作。上述做法不僅直接導致閱讀和寫作的分離,而且忽視了文學寫作在學生未來發展中的意義。
高中生為什么要進行文學寫作?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是這樣闡述的:“本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閱讀古今中外詩歌、散文、小說、劇本等不同體裁的優秀文學作品,使學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體驗情感的過程中提升文學欣賞能力,并嘗試文學寫作,撰寫文學評論,借以提高審美鑒賞能力和表達交流能力。”可見,文學寫作訓練承擔著培養、提升學生的文學欣賞能力、審美鑒賞能力、表達交流能力的重要任務。高中生學習文學閱讀與寫作,是豐富寫作經驗和技法、形成學生個性化寫作體系的自然、必要的過程。
二、高中生文學寫作訓練的方法
夸美紐斯認為,“一切語言不必同樣精確地去學會”,但母語“我們人人都應該徹底掌握”,而在“比較成熟的青年期”,學習目標是“漂亮地說話”。指導學生進行文學寫作,就是學習“漂亮地說話”。
第一,著力于文學語言和形象思維的訓練。
文學是什么?文學是語言文字的藝術,是社會文化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是對美的體現。文學以語言為媒介來塑造形象,這種語言形象除了“不受限制,自由靈活地反映現實生活”之外,“富有思想內涵、情感色彩”和“豐富而鮮明的文化意蘊”。形成和豐富富有思想情感內涵和文化意蘊的文學語言體系,恰是學生文學寫作的短板,這就需要將閱讀鑒賞和模仿寫作結合。“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懷里,撫摸我;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懷里,撫摸我。”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感動了自己,也感動了讀者。當學生理解了“厚大的”“烏黑的”“第一顆”等詞語中的溫暖和悲涼時,當學生眼前浮現出的大堰河形象與自己心中母親或其他形象重合時,當學生感受到這回環往復的音節中的深情喟嘆時,他們就進入了對語言的思想內涵、情感色彩和文化意蘊的學習。
但停留于鑒賞是不夠的,實踐運用才是語言學習之王道。語文老師上課,要盡量使用清新簡潔、富有文采、表現力強的文學語言,營造錘煉、運用文學語言的氛圍。學生回答問題時,要努力生動表達。對文學語言的鑒賞要及時通過寫作來鞏固。學了“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學生能寫出“芙蕖初開,其華灼灼。于嗟蜻蜓,無立上頭”的句子,還會發現“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簾外芭蕉惹驟雨,門環惹銅綠”等經典歌詞的文學魅力。那么再趁熱打鐵,鼓勵他們運用比興手法寫寫歌詞就水到渠成了。
文學寫作還要著眼于形象思維訓練。因為作家感興趣,并引起他創作沖動的,并不是客觀事物的共同屬性、抽象的本質,而是現實生活提供給他的豐富生動的感性印象。在文學理論上,認為“想象是思維的一種特殊的形式,是‘形象的思維”是被普遍認可的觀點。所以,引導學生理解想象在文學寫作中的意義并運用是形象思維培養的核心。
朱光潛在《咬文嚼字》一文中指出,“無論是閱讀或是寫作,字的難處在意義的確定與控制”“文學之所以為文學就在這一點生發上面”。“這一點生發”就是“善用聯想義”。比如“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蔥蘢的愛和幸福,我要借綠色來比喻猗郁的年華”,用象征思維來表達、感知形象是民族文化心理在語言中的表現,“蔥蘢”和“猗郁”則帶給讀者更豐富的關于“愛”“幸福”“年華”的想象和聯想,比如“愛的歡愉”“生的歡喜”……抽象和形象的巧妙轉換,本質是善用聯想因而豐富蘊藉,文學性也正在于此。
在文學創作中,承載著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意志活動的文學形象是作者想象加工的產物,比如陶淵明筆下的超越了東晉時代特點和自身生活現實的田園美景。“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村居生活的辛勞、煩擾一概被濾去;“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田園生活不是“無憂”,只是受“追求‘質性自然”的意志活動的支配,田園生活通過想象被賦予“自由閑適、恬淡自然”的情感色彩罷了。教學生進行文學創作,就要激活想象,喚起學生情感深處的山川草木、蟲魚鳥獸、人物風貌、社會萬象。
第二,創設文學寫作的情境。
教師不為學生創造寫作情境,激發寫作興趣,建構語言體系,學生如何“無師自通”。不進行文學寫作,怎能明晰并鞏固閱讀體驗,獲得思維、審美能力的提升。
《世說新語》記載謝安與子弟詠雪的文字,就是創設情境寫作的典范。“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這是自然情境和書香氣氛的融合;“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這是激發思考與聯想;“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這是思維碰撞的開始;“未若柳絮因風起”,這是生活經驗、情感體驗與語言思維素養在特定情境中醞出的清釀。
創設文學寫作的情境,既要在語言與思維鑒賞的基礎上使學生產生錘煉語言的要求,還要在形象與情感品味中喚起生活和情感體驗,激發學生書寫心靈世界的強烈愿望。在學習《大堰河,我的保姆》時,通過反復誦讀、品味形象與情感,聯想體悟親情后,學生對詩歌語言的形象凝練和抒情性有了體會,獲得了情感體驗和審美體驗的提升,有的學生邊讀邊哭,有的學生邊說邊哭,這時,模仿《大堰河,我的保姆》抒寫親情,學寫詩歌就水到渠成。
創設文學寫作的情境,必須設計文學性、實用性強的寫作題目。
設置文學寫作題目,不能一味照搬現成材料,或盲目貼近高考,而要以貼近學生,文學性強為宗旨。比如,為《雨巷》寫MV劇本;撰寫《燭之武退秦師》《鴻門宴》分場景劇本;撰寫“易水送別”分鏡頭劇本;以《夜空中最璀璨的那顆星》為題,選擇歷史人物人生某一時刻,寫一篇記敘性散文;為某個逝去的親人撰寫悼詞;用點面結合的手法寫一篇宣傳本班的新聞特寫。這些寫作練習緊扣文學閱讀文本,針對學生文學語言和形象枯燥干巴問題,圍繞文學寫作技法展開,有明確豐富的實踐意義。
為什么選擇劇本、悼詞、新聞特寫這些貌似難度很大的寫作樣式呢?最能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知識,是實用性強的知識。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提出:“只有那些易于指明用途的事情才應該教給學生。”“一切語言通過實踐去學比通過規則去學來得容易”。實踐是語言學習的途徑和目的,劇本、悼詞、新聞特寫既是實用性強的寫作樣式,又都富有文學性。實際寫作中,學生對劇本等文學性、實用性并重的寫作很感興趣,且不乏佳作。
第三,評價與交流突出語言和個性化。
教師在作文講評時,習慣于突出思想情感和結構評價。這固然不錯,所謂“根情苗言華聲實義”。但是情感如何喚起,提煉,明晰,升華呢?不通過語言的推敲、琢磨和錘煉,還有其他途徑嗎?文學寫作的評價,要緊扣語言表達,由語言而至形象,由形象而至情感。正如朱光潛所說:“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實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作文講評更可貴的一點,是尊重、肯定個性化的表達。讀讀范文未為不可,但讓同學們照著一個模子寫作大錯特錯。僵化了形式,也就僵化了思想,個性化的語言體系的形成與個性化的思想情感體系的形成是互相的。在文學寫作中,有新鮮獨特的感覺卻不錘煉語言令人遺憾,不調動心靈體驗而盲目模仿文字令人啼笑皆非。比如“在你把白色的碗放到白色的桌子上之后/在你補好了我被荊棘扯破的鞋之后/在你把我衣服上的虱子一顆顆地掐死之后/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二顆雞蛋之后/”。教師要及時指導學生,文學是自我的表達、個性化的心靈世界的抒寫。而“父親/為了生活/在他稍縱即逝的假期之后/他就將他滿是胡茬的臉刮凈了/他轉過身/熬夜整理必要的文件/他轉過身/拿出偷偷為我們準備的禮物/他轉過身/在凜冽寒風中將熾熱的目光投向家鄉/他轉過身/更希望回到家鄉的田埂上/料理那些大豆和高粱”,就是作者用情觀察,用心構思的飽含真情、個性鮮活的作品,就是在“漂亮地說話”。
【作者:杜鳳慧,陜西寶雞市長嶺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