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關鍵,合理審題
萬森 陳娜
【導讀:考生要提高審題能力,包括全面理解作文材料,把握作文材料內涵,了解命題者的意圖,弄清寫作對象、范圍和重點,確定文章觀點立意與寫作角度…】
“一篇文章定乾坤”,這句話概括了作文在語文考試中舉足輕重的作用。就歷年高考作文來看,語言流暢、卷面整潔只能算是錦上添花;切題正確而有新意,往往才是文章獲得高分的最重要因素。考生首先要考慮的是寫什么,其次才是思考怎么寫。面對新材料作文,考生絕不可只見一斑、不見全豹,要整體把握,理清邏輯鏈條;明確任務指令,審清寫作要求;透過材料表象,感悟理性內涵;抓住材料關鍵,解釋關鍵詞義。這樣,作文才能避免偏題或者跑題。
一、整體把握,理清邏輯鏈條
面對作文題目,考生一定要有整體意識,要仔細審讀材料內容、任務要求,理清材料的邏輯鏈條,進而快速讀懂材料的中心。梳理完材料后,就可以審清情境,明確寫作范圍,在命題者畫的圈內“跳舞”。
2018年全國新課標卷的作文命題類型是任務驅動型作文,不妨回顧一下材料:
2000年 農歷辰龍年,人類邁進新千年,中國千萬"世紀寶寶"出生。
2008年 汶川地震,北京奧運會。
2013年"天宮一號"首次太空授課。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準扶貧”開始推動。
2017年 網民規模達7.72億,互聯網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
2018年 “世紀寶寶”一代長大成人。
……
2020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2035年 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際遇和機緣、使命和挑戰。你們與新世紀的中國一路同行、成長,和中國的新時代一起追夢、圓夢。以上材料觸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據此寫一篇文章,想象它裝進“時光瓶”留待2035年開啟,給那時18歲的一代人閱讀。
這里的年份提示考生材料的邏輯是按時間順序展開的,從際遇、機緣、使命、挑戰的角度回顧了2018年以前的重大事件,明確了未來17年的發展目標,將考生引進一個具有歷史縱深感的情境,材料命題范圍談的就是“小我”與時代“大我”之間的關系。
另外,高考作文材料的邏輯鏈條還可能會按照并列、遞進、矛盾對立等邏輯關系展開,有時會有關聯詞的提示,比如2018年上海卷:
生活中,人們不僅關注自身的需要,也時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體現自己的價值。這種“被需要”的心態普遍存在,對此你有怎樣的認識?
材料中的“不僅”“也”是表示并列關系的關聯詞,根據材料提出的問題,寫作時應側重“也”后面的內容(時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但也不能否認“不僅”后面的內容(關注自身的需要),兩者都應兼顧。
再如2017年上海卷:
預測,是指預先推測。生活充滿變數,有的人樂于接受對生活的預測,有的人則不以為然。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思考。
材料中的第二句話列出了兩種矛盾對立的觀點,最佳的寫作角度是考生只選擇其中的一個觀點確定自己的立意;如果兩者都支持,很容易寫成“墻頭草”式作文,從邏輯上來看立意不成立,作文的等級自然會很低。在各級各類的語文考試中,這一類的材料比較常見,同學們應謹慎把握。
二、明確任務指令,審清寫作要求
高考材料呈現過后,會有一個簡單的歸結,在歸結句里,考生要抓住關鍵詞并在寫作中反復呈現,在核心概念的闡釋中加以運用。另外,考生要密切關注“以上材料觸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之類的語句,文章切忌“高大全”“假大空”,一定要做到文中有“我”,寫出個人的聯想和思考。同時,考生還要仔細地審讀寫作要求。仍舊以2018年全國新課標卷為例: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際遇和機緣、使命和挑戰。你們與新世紀的中國一路同行、成長,和中國的新時代一起追夢、圓夢。請據此寫一篇文章,想象它裝進“時光瓶”留待2035年開啟,給那時18歲的一代人閱讀。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的關鍵詞有“際遇、機緣、使命、挑戰、成長、追夢、圓夢”,作文扣住它們去寫就會切合題意,這既是對考生的提醒,也是內在要求、寫作范圍的限定。考生在寫作時一定要有充分的對話意識,而且要有明確的讀者對象。
三、透過材料表象,感悟理性內涵
考生在閱讀敘事性材料時,要重視結果,學會由果溯因;要透過材料的核心事件,深入挖掘思考點,運用全面的、發展的、辯證的眼光進行深入分析。例如2018年全國新課標卷:
“二戰”期間,為加強對戰機的防護,英美軍方調查了作戰后幸存飛機上彈痕的分布,決定哪里彈痕多就加強哪里。然而統計學家沃德力排眾議,指出更應該注意彈痕少的部位,因為這些部位受到重創的戰機,很難有機會返航,而這部分數據被忽略了。事實證明,沃德是正確的。
要求: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這是一道敘事性材料作文題,沒有明顯的指令性任務。材料寓意為:人們往往因為過分關注目前的人或事物,以及幸存的經歷,從而忽略了不在視界之內、無法幸存的人或物,容易在不知不覺中犯下錯誤。
這對同學們加工信息、邏輯推理和獨立思考能力的要求較高,體現了高考作文“讀寫結合”的考查要求。某些部位“彈痕多”,飛機還能返航,說明這些部位并非飛機的關鍵部位,不需要特別加強防護;某些部位“彈痕少”,飛機成功返航,背后隱藏的信息是如果這些部位“彈痕多”,飛機將無法返航,所以“彈痕少”的部位才是飛機最需要加強防護的地方。這是在考查同學們能否透過現象看到本質。
四、找出材料中心,解釋關鍵詞意
無論是單則材料還是多則材料,它們都會圍繞一個中心話題展開,一個或多個核心詞匯、關鍵句子就能體現材料的中心,考生圍繞材料中心進行審題立意即為切題。從內容看,中心句是關鍵句,它是集中揭示說明對象特征或點明主要事理的語句,一般是材料中具有總括意義的話,一般處在材料的開頭或結尾處;從出現頻率看,反復出現的句子是關鍵句,反復出現的詞是關鍵詞,它能表示需要強調的內容。以2018年浙江卷高考作文為例:
浙江大地,歷史上孕育過務實、知行合一、經世致用等思想,今天又形成了“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的浙江精神。
在與時俱進的浙江文化滋養下,代代浙江人書寫了一個又一個浙江故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浙江傳奇。
作為浙江學子,站在人生新起點,你有怎樣的體驗和思考?結合上述材料,寫一篇文章。
材料對“浙江精神”的概括是材料的中心,“浙江”一詞反復出現,是關鍵詞,由它構成的短語——“浙江思想”“浙江精神”“浙江文化”規定了寫作的范圍,“務實”“知行合一”“經世致用”“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與時俱進”等詞語提示了寫作的內容。
作文題的材料和導語,既提供了寫作的話題,確定了敘述的“邊界”,又對考生的寫作思維起到了很好的導向作用。考生在寫作時扣住中心句和關鍵詞,就可避免偏題、跑題的風險。
如考生具體闡釋上述作文題時,可以從“浙江思想”“浙江精神”“浙江文化”出發,挖掘滋養當代“浙江精神”的文化因子,剖析“浙江精神”對于當代中國精神甚至整個中華民族精神的意義,以及自己是怎樣融入“浙江精神”的,體現“浙江精神”,豐富“浙江精神”。
每則作文材料都會有其中心話題,往往體現為不同關鍵詞或關鍵句之間的關系,我們要學會合理遷移,從現實與歷史、局部與整體、“小我”與“大我”的視角深入探索,讓自己的文章寫得有深度、有時代感。以這道題為例可得——
1.現實與歷史的關系。當代的“浙江精神”深深植根于歷史的土壤,譬如永康學派陳亮的“經世致用”、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等都是滋養當代“浙江精神”的文化因子,考生可以將筆觸伸向深厚的歷史土壤,增加文章的厚度。
2.局部與整體的關系。“浙江精神”雖然有獨立自主的內涵,地域特征也十分鮮明,但它仍是當代中國精神甚至整個中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3.“小我”與“大我”的關系。考生應由自身出發,去發現、感受、思考、講述“浙江精神”,“以我觀物”,處理好“小我”與“大我”的關系,千萬不要泛泛而談。
結語:備考時,考生要提高審題能力,包括全面理解作文材料,把握作文材料內涵,了解命題者的意圖,弄清寫作對象、范圍和重點,并確定文章觀點立意與寫作角度。審題是否準確是評判作文高下的第一關,如果審題錯誤,角度失當,即使文章結構再嚴謹,論證再充分,事例再豐富新穎,語言再優美流暢,也是“瞎子點燈——白費蠟”。
邏輯思路:議論文的王牌
撒蘭應
筆者認為,寫好一篇議論文,需要有嚴謹的論證,這離不開邏輯思路。
議論文的邏輯思路就如同文章的骨骼,脈絡必須清晰且貫穿全文,這樣才能保證不跑題。那么,如何將邏輯思路貫穿全文呢?
(一)從中心論點出發
在確定了文章的中心論點后,我們就知道文章要講些什么了,這就是文章的邏輯思路。所以,只要寫作時圍繞中心論點來展開,思路就不會混亂。我們可以先確定論點的關鍵詞,然后在文章中多運用這個關鍵詞即可。比如,文章主題是“寬容”,中心論點是“寬容利人利己”,那么“利”字就是一個關鍵詞,所以我們就要在標題、內文中多次提起“利”,以及展現寬容帶來的美好。
(二)列提綱,理思路
列提綱可以梳理思路,保證邏輯的嚴密、結構的嚴謹,做到胸有成竹。編寫提綱時,要將中心論點、分論點、總結都羅列出來,并標明它們之間的關系,看是并列的、遞進的,還是正反對照的;然后簡單地對觀點進行論述,即如何能夠從分論點得到結論,看看邏輯是否通順。再以“寬容”為例,我們可以這樣列提綱——
中心論點:“寬容利人利己”
分論點:“寬容是什么”——寬容是一種美德和良好的品質;“為什么要寬容”——寬容能給我們帶來好處;“我們應該怎么做”——學會寬容別人,相互受益。
這份提綱體現了文章的整體結構和邏輯思路,這樣一來,我們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主線。
(三)分段完成,巧妙過渡
在具體行文的時候,可以用最基本的方法,即先闡述觀點,然后敘述材料,最后議論分析。論證的時候要揭示論據與論點之間的必然聯系,和列提綱一樣,捋順“運用論據得到結論”這一過程的邏輯,這樣就能安排好各個段落的內容,順利寫好文章。
值得一提的是,運用關聯詞句理順邏輯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即在觀點和事例之間,用適當的詞句來過渡,使觀點和事例連接順暢,如“為什么要寬容”后加上一句“冤家宜解不宜結,寬容待人其實也是給自己增多一條路”,再具體寫寬容待人與己方便的例子,就能從觀點平滑過渡到事例上了。
(四)學習經典,掌握方法
想要鍛煉自己的邏輯思路,讓自己在寫作時更加得心應手,我認為可以從經典的議論文中學習寫作方法。我的首選是《古文觀止》選錄的文章,其中有些文章的議論性非常強,比如《曹劌論戰》《周忌諷齊王納諫》等。在閱讀的時候,要重點關注文章的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掌握文章的結構,這樣就能夠了解文章的邏輯思路了,同時還能積累很多論證材料,可謂是益處多多。
此外,同學們還可以找一些作家的文章進行學習,看看他們是如何提出分論點的,每一點是如何論證的,總體結構是怎么樣的,等等。比如季羨林先生的《談禮貌》,其分論點包括與己方便、人際溝通、修養,論據也與論點相關,在論證的時候會突出論據中與論點相關的內容,最后將分論點串聯起來,雖然簡單,但是邏輯思路是很嚴謹的。
綜上所述,如果打好邏輯思路這張牌,那么寫出一篇高分的議論文也就不在話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