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果然·居然·竟然]
三者都是副詞,經常用作狀語,都表明預想和結果的關系。其區別是:
“果然”表示結果和預想一致,含有“真的、果真如此”的意思,如“等到第二天早晨,山頭上的云霧果然消散了”。
“居然”表示結果和預想的相反,含有“沒有料到真會是這樣”的意思,如“現在居然有了一頭牦牛,怎能不叫人高興呢”。
“竟然”也表示結果和預期的相反,多用在不好的方面,指“不應該這樣而這樣”,常用于假設句,語氣較重,如“為了種出不落桃的棉花,他竟然遭受到那么殘酷的迫害,經歷了那么嚴重的斗爭”。
[點撥]主觀愿望與結果一致的用“果然”,主觀愿望與結果不一致的用“居然”或“竟然”。
2.[何曾·何嘗]
都是副詞。“何曾”用反問語氣表示未曾發生,如“我何曾忘記過家鄉的一草一木”。“何嘗”用反問語氣表示未曾或并非,如“我何嘗不想去,只是沒有時間罷了”。
3.[或·并·而·與]
這四個詞都是連詞。其區別是:“并”和“而”是連接動詞、形容詞或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短語的。“而”可以連接詞、短語、分句,甚至上下兩段。它可以表示并列、轉折、順承、偏正等各種關系。
“與”和“或”能夠連接各類詞或各類短語。“與”語氣色彩比較莊重,所表示的是并列關系,如“欲與天公試比高”。“或”所表示的是選擇關系。
4.[忽然·突然·猛然]
這三個詞都做狀語,位置可以在主語和謂語之間,也可以在句子前頭,指動作變化快,出乎意料,有時可以互相替換。其區別是:
“忽然”指時間短促;“突然”有突如其來的意思,有時可以用程度副詞修飾;“猛然”指來勢兇猛,猛烈。
5.[必然·必定·一定]
這三個詞都表示肯定,都含有“非……不可”之意,表示對判斷、推理的肯定,都經常做狀語。區別是:
“必然”“必定”表示客觀事物發展“肯定會這樣”的趨勢或結果,它們在一般情況下可以互換,而“必然”和“偶然”對舉,“必然”是形容詞,偶做名詞用,表示“客觀事物的規律性”;它還可以做定語,如“必然規律”。“必定”是副詞,常用于主觀的分析、肯定,如“他每次進城,必定來我這里坐坐”。“一定”可以表示對客觀事物發展趨勢的判斷,也可以表示人們的意志和愿望,或表示一種命令的語氣;還可以做形容詞,表示“特定”或“相當”的意思,如“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
6.[不免·未免]
都是語氣助詞,做狀語,用雙重否定表示肯定。區別是:“不免”是免不了之意,用來加重句子的語氣,有時還可以做謂語,如“見他這樣子,父親不免皺了皺展開的眉心”。“未免”用來緩和句子的語氣,意思是“不能不說是,實在是”,不能做謂語,如“這封掛號信倘要遺失,未免可惜”。
7.[不至于·不致]
“不至于”表示不會達到(某種程度),如“作為一位受黨教育多年的干部,不至于連這點道理都不懂吧”。“不致”表示不會引起某種后果,如“事前做好準備,就不致到時手忙腳亂”。
8.[曾經·已經]
都是副詞。“曾經”表示從前有過某種行為或情況,如“我曾經許下過諾言,一定要到未名湖去讀大學”。“已經”強調動作行為的完成或可能還在延續,如“我們的航船已經駛入了21世紀”。
9.[大概·大約·約莫]
這三個詞都表示估計的意思,都是副詞。“大概”側重于表示不十分精確或不十分詳盡,如“他們的話大概是真的,我就親見他有一次上講臺沒有打領結”。“大約”側重于表示估計的數目不十分精確,如“從花開到果子成熟,大約得三個月,看來我是等不及在這兒吃鮮荔枝了”。“約莫”側重于表示對數目或時間的估計,如“約莫一袋煙的工夫,老人又轉了回來”。
10.[但是·可是·然而·卻·只是]
這五個詞都是連詞,用在兩個分句之間,表示轉折關系。不同的是轉折的程度有所不同。“但是”轉折的程度和語氣重一些,為重轉連詞;其他的詞轉折的程度和語氣較輕,為輕轉連詞。
11.[對·對于·關于]
這三個詞都是介詞。“對”和“對于”都表示動作行為所涉及的對象,在一般情況下,二者可以通用,凡能用“對于”的地方均能改為“對”,如“他對(對于)工作很負責”。區別是:
第一,當“對”含有“對待”“向”等意味時,“對”不能換成“對于”;第二,當“對”用在助動詞、副詞之后時,“對”不能換成“對于”;“對”多用于口頭語體,“對于”的色彩莊重些,更適合書面語體。“關于”是限定、提示關聯到的人或事物范圍的介詞,有時可跟“對于”互換。如“關于(對于)這個問題的處理,我完全同意”。但它們又有明顯的區別:
第一,指出明確的對象用“對于”,不用“關于”,表示某種范圍用“關于”,不用“對于”;
第二,“對于”可用在句首,也可以用在句中,而“關于”只用于句首,如“我對于這個問題很了解”,不能說成“我關于這個問題很了解”;
第三,“關于”構成的介賓短語常做定語,常常單獨做文章的標題,而“對于”構成的介賓短語多做狀語,不能單獨做文章的標題,只有當它與名詞組成偏正短語時才能作為標題。
12.[或者·還是]
兩詞都表示數(或二)者擇一,都是連詞。其區別是:“或者”只表示選擇,不表示疑問,如“包身工的身體是屬于帶工老板的,所以她們根本就沒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
“還是”含有疑問的語氣,可用在問句中,也可以用在非問句中,往往表示作者已選定的語氣,還可以指“沒有變化、照舊”等語氣,如“白楊在迎風呼號,那是為老漢在嗚咽,還是為這不平在憤怒”“不論是月白風清,還是九級風浪的夜里,他們都全神貫注地盯著寬闊的海域”。
13.[幾乎·簡直]
二者都是副詞,用在動詞或形容詞前面,做狀語,表示強調。其區別是:“幾乎”表示相近、差不多的意思,著重強調兩者相差甚微,如“在小村子里,一家的客,幾乎也就是公共的”。
“簡直”還含有表面好像不是,實質上就是的意思,強調程度比“幾乎”深,如“今日的洞庭湖,簡直是一個用珍珠綴成的嶄新世界”。
14.[盡管·不管]
“盡管”相當于“雖然”,表示轉折關系,與“但是”“可是”“卻”相呼應;“不管”相當于“無論”,表示(無)條件關系,與“都”“總”呼應。
“盡管”肯定的是一個特定情況,后面可以用指示代詞“這么”“這樣”“如此”等,但不能用疑問代詞;“不管”是排除一切條件,后面用疑問代詞“怎樣”“怎么”“如何”等,但不能用指示代詞。此外,“盡管”還可單獨使用,相當于“只管”。
例如:“他們的愿望盡管是好的,卻是不可能實現的。”“他不管從事的事業重要還是不重要,都不失為一個值得贊揚的人物。”
15.[究竟·畢竟]
二者都表示終于、到底,副詞,在表示判斷時,二者可以互換。其區別是:“究竟”表示追根求底,常用于問句(疑問、設問、反問)中。“究竟”有時還做名詞,指實際情形,如“他想到門口看個究竟”。
“畢竟”是“終于、最后”的意思,表示客觀情況發展的必然趨勢,常用于陳述句中,如“黎明的到來,畢竟是無法抗拒的”。
16.[況且·何況]
二者都指在已經舉出的理由之外,再追加或補充一個理由,相當于口語里的“再說”,都是連詞。
其區別是:“何況”常用在反問句里,即表示甲事物已是如此,乙事物當然更是如此,相當于口語里的“甭說”“甭提”(但“甭說”“甭提”沒有反問語氣)這一類用法,而“況且”沒有這種用法。如“上海地方那么大,況且你又不知道他的地址,一下子怎么找到他呢”“他連最基本的字都不認識,更何況寫文章了”。
17.[豈但·不但]
都是連詞,都可表示遞進關系。“豈但”多用于書面語體,常帶有反問語氣;“不但”書面、口頭都常用,不帶反問語氣。“豈但”常與“也”“還”“又”“更”等搭配使用,“不但”除能與以上副詞搭配外,還可與“而且”“反而”“反倒”等搭配使用。如“這本書要的人可多了,豈但你們幾個”“他不但有科研頭腦,而且有實干精神”。
18.[仍舊·仍然]
二者都是情態副詞,都指照舊,常可以互換,只是“仍然”語氣略重一些。其主要區別是:
“仍舊”強調跟從前一樣,如“他雖然遇到許多困難,可是意志仍舊那樣堅強”。
“仍然”除有“仍舊”的意思外,還有原來的想法、做法不改變,即“還是”的意思,文言色彩較濃,如“掌柜的也仍然同平時一樣,笑著對他說話”。
19.[尚且·姑且]
二者結構相似,但詞性和語法功能不同:
“尚且”是連詞,表示提出程度更甚的事例作為襯托,下文常用“何況”等呼應,表示進一層之意,如“為了人民,流血尚且不惜,何況流這點兒汗呢”;“姑且”是副詞,表示暫時地,如“我這里有兩間房閑著,你們姑且在這里住著”。
20.[甚·很·最·至·極]
這五個詞都是程度副詞,用法上有不少相同之處。不同的是:
“甚”和“很”意義相同,表示程度相當高,但未達到頂點,只是語體色彩不同,前者文言色彩濃,后者口語色彩濃,如“形勢甚急”“病情很嚴重”。
“最”和“至”的意義相同,都表示達到了頂點,只是語體色彩不同,“最”口語色彩強,“至”富有文言色彩,如“太陽最紅”“此問題至關重要”。
“極”做副詞時,表示最高的程度,如“極平常”“極少數”“好極了”等。
21.[向來·從來]
二者都是副詞,表示某種行為、狀態或情況從過去到現在都一樣。其區別是:“向來”是一向的意思,口語和書面語里都用,如“但他向來看得官場還太高,以為文明至今,到他們才開始了嚴酷”。
“從來”表示從開始到現在都如此,強調的語氣較重,用于肯定句或否定句都可以,含有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的語氣,如“他從來不把自己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22.[已經·一經·曾經]
三者都是副詞,但所表示的意義有所不同。其主要區別是:
“已經”用于表示動作的時間已過去或事物已完成,如“他參加工作已經30多年了”。
“一經”表示一旦經過,就產生了相應的結果,如“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一經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就使中國革命的面目為之一新”。
“曾經”表示過去發生過或經歷過,不但說明事情發生在過去,同時還強調現在沒有繼續,所表示過去的時間長些遠些,如“我年輕的時候,也曾經風光過”。
23.[以至·乃至·甚至]
這三個詞都是連詞,都能連接兩個以上的詞、詞組或分句,表示層進關系,指明范圍由小到大,數量由少到多,程度由低到高,后面都可接上“于”。“以至”強調程度的加深,相當于“到、直到、一直到”的用法,還能承接上文,引出下文的結果。“乃至”比“以至”強調的程度重,多用于書面語,如“全中國乃至全世界人民都敬仰他”。“甚至”強調的程度跟“乃至”相同,其后面加“連”組成“甚至連”時,強調的意味比“乃至”重。“甚至”還可以做副詞,如“他激動得甚至說不出話來”。
24.[與·和·跟·同·及·以及·并]
這七個詞都是連詞,但其具體用法和意味不完全相同。
“與”是從文言里繼承過來的,因此,口語中用得較少,但在文章的標題及書面語中較為常見。如“批評與自我批評”等。
“和”“跟”“同”都是現代口語里的詞,用法大致相同。“和”用法最普遍,文章里最常見;“跟”在北京話里用得比“和”更多;“同”在華中一帶很流行,書面上多做介詞。
“和”“同”“跟”“與”除了做連詞外,還可以做介詞,一般來說,從兩個方面來判定:一是前后兩個部分可以對調,對調后基本意義不變的是連詞;前后兩個部分不能對調,對調后意義跟原來不同的是介詞。二是如果是介詞,它的前邊可以插入別的成分,如果是連詞,它的前邊就不能插入別的成分。
“和”“跟”“同”“與”可以連接名詞,也可以連接動詞或形容詞。用“和”“跟”“同”“與”連接的動詞或形容詞往往做賓語、主語、定語,不大做謂語。
“及”“與”一樣,也是在口語里不常用,可它跟“與”的意味不同。它本來有“由此及彼”的意思,它所連接的兩頭顯然有主要和次要或先和后之分,因此它所連接的兩部分不能顛倒過來。“及”也不能用“與”來代替,“及”常常跟“其”或“其他”連用。
“以及”的作用相當于“和”,但又有區別。它和“及”一樣,所連接的兩邊前一部分總是主要的。但“以及”的用處又比“及”廣泛些,它不但能連接名詞,也能連接動詞、短語和句子。
“并”專用來連接動詞或以動詞為中心的詞組,有進一層之意。
25.[與其·寧可]
二者都有把兩件事加以比較,衡量得失,選取其中的一件的意思,都是連詞。其主要區別是:
“與其”用于取舍關系的復句中,常和“不如”一詞相呼應,表示舍此取彼。“寧可”相當于“寧愿”,有“寧愿”的意味,常和“也不”相呼應,表示取此舍彼。如“與其這樣提心吊膽地見著你,還不如不見你”“他寧可自己吃點兒虧,也不愿虧了廣大人民群眾”。
【針對訓練】在下列句子的橫線處填入合適的詞語。
1.______這樣做很危險,可看到那個小孩掙扎的樣子,他還是______三七二十一,跳入了滔滔洪水中。(A盡管 B不管 C雖然)
2.面對兇犯,一般公民______能挺身而出,______這是警察的天職,______人質是這位民警的妻子呢?(A何況 B況且 C尚且)
3.一個令所有觀眾______不敢相信的意外發生后,這枚不可能到手的雅典奧運會的射擊金牌卻被中國選手穩穩當當地收入囊中。(A簡直 B幾乎)
4.______飲水機投毒案過去很久了,但它給人們的教訓卻是深刻的:對于大學生而言,成績______是重要的,但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更為重要。(A雖然
B固然 C誠然)
5.一道閃電過后,______一個炸雷震得山響,暴雨很快彌漫了整個大地。______雨過天晴,天空出現了一道美麗的彩虹。(A既而 B繼而)
6.你這是______呢?像他這種蠻不講理的人,______非要去招惹呢?(A何苦 B何必)
7.______一個浪頭打了過來,他吐掉口里的泥沙,艱難地伸出雙臂,說:“來,______把人墻接起來,決口很快就會堵好的。”(A再 B又)
8.隨著臺風“海棠”的逼近,沿臺風地區要求廣大漁民______不得出海,高速公路和機場等______關閉。(A一律 B一概)
9.神童進入大學后______表現平平,______萌生退學念頭的事件經過媒體披露______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A從而 B因而 C進而 D反而)
10.受到______周到呵護的這些孤兒表示,一定______努力學習,將來好回報整個社會。(A倍加 B備加)
參考答案:
1.AB 2.CBA 3.A 4.AB 5.BA 6.AB 7.BA 8.AB 9.DCA 10.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