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營(特約評論員)2018-05-29 17:18
高考進入倒計時,沈陽一名18歲高三女生偷偷揮刀自殘,嘴里喊著:“快被逼瘋了!我不行!我不參加高考了!”沈陽市精衛中心心理專家劉長輝表示,最近一個月來,前來咨詢的中高考考生扎堆。讓人唏噓的是,有些考生已向家長坦承有焦慮抑郁癥狀,家長卻不相信,武斷地認為孩子鬧自殺是在裝病,以逃避學習壓力。(5月25日沈陽日報)
學生在高考前感到有壓力、焦慮或緊張是很正常的事情。研究表明,考前保持適度的壓力有助于考試中的良好發揮。但是,如果壓力過大,超過了正常的域值,甚至影響到考生正常的學習和生活,以至于引發一系列的心理疾病,就不能不引起家長的注意了。專家提醒,如果發現孩子有失眠、情緒低落、沮喪自責、對自我評價很低、精力減退、渾身無力、厭學、成績大幅滑落等表現,家人應予以重視,盡快帶孩子就醫。因此,高考前,家長如何緩解孩子的心理壓力,不僅影響著孩子的考場發揮,也事關孩子的心理健康。
首先,家長要向孩子傳導正確的觀念,幫助孩子樹立考試的信心。對于孩子來說,高考的確很重要,但也只是人生的一次機遇而已。高考成功并不代表人生必然成功,高考失敗也不代表人生一定失敗,高考不是人生的終點,也不是評判人生價值的唯一標尺。因此,家長要教育孩子盡量以積極的心態應對高考,激勵孩子樹立更加遠大的人生目標。尤其要注意的是,家長不可把自己的焦慮傳遞給孩子,為孩子制定不切實際的高考目標,更不能拿別人家孩子的高考成功來刺激孩子。
其次,家長要多與孩子交流,及時疏導孩子的心理。對于一些孩子而言,除了緊張的考試壓力外,心中的焦慮找不到傾訴的對象也是其產生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高考來臨之際,家長不要一味地督促孩子學習,在做到自己不焦慮的同時,要與孩子交朋友,盡可能聆聽孩子的焦慮、疏導孩子的情緒。可以以建議的方式指點孩子化解焦慮的方法,在與孩子達成共識的基礎上,讓孩子嘗試用自己的辦法舒緩壓力,從而消弭孩子心中的塊壘。
再次,要創造寬松的家庭氛圍,引導孩子以平常心對待高考。高考前一段時間,家長對待孩子要像平時一樣,不可故意從生活安排上過分突出孩子,給孩子制造緊張氣氛。家長平時要少與孩子談學習和成績,多與孩子聊聊生活瑣事,飯后可與孩子一起散散步、談談心。家長要依據孩子平時的生物鐘,合理安排孩子的學習、休閑和睡眠時間,并且督促孩子適當鍛煉身體,以增強自身體質。
最后,要為孩子尋找宣泄情緒的渠道,引導孩子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當孩子感到壓力較大時,家長可以教給孩子一些宣泄情緒的方法。比如,在學校里,可以利用課外活動時間到操場上跑跑步;可以找志趣相投的同學聊聊天、談談人生理想;也可以聽聽音樂,或者讀一本健康向上的文學作品。周末,家長也可以帶孩子到附近景點旅游,或者到農村參加勞動,到大自然中尋找心理寄托。
(作者王營,蒲公英評論特約評論員。此為蒲公英評論網站首發作品,轉載請務必標注來源。)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