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經典,都是能經得起時間考驗的。陳鶴琴于1925年所著《家庭教育》一書至今已再版了幾十次,當真稱得上“家教經典”!此文是陳鶴琴《活教育的教學原則》中總結的十七條原則,1948年曾分別發表于《活教育》月刊各卷,1948年匯編成集,由上海新華書店出版。
陳鶴琴在該書卷頭語中說:“這里所舉的十七條教學原則都是根據最近兒童心理的學說和我個人的教學經驗寫成的。我的目的是與格(格里高來)、詹(詹姆士)二氏相同的,就是‘心理學具體化、教學法大眾化’,使得做教師的做家長的讀了,都能了解,都能應用,并供同仁的研討”。在這一段話里,陳鶴琴把十七條原則的理論依據、實踐依據和教育目的都交待清楚了,我們也一起來看一下吧。
原則一:凡是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
這一條是依據了兒童好游戲、好動的心理。兒童自己動手,就可以得到肌肉運動的快感。自己動手即是做,做了就與事物發生直接的接觸,就得到直接的經驗,就知道做事的困難,就認識事物的本質。陳鶴琴說:“‘做’這個原則,是教學的基本原則,一切的學習,不論是肌肉的,不論是感覺的,不論是經驗的,都要靠‘做’的”。“所以,凡是兒童能夠做的就應當讓他自己做。”
原則二: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自己想。
這一條原則的理論依據是,按行為心理學說來,思想原來也是一種行動。兒童不僅喜歡動手、動腳,而且也喜歡動思想。因此,學校里的各種活動,各種教學,都不應該直接去說明種種結果,應當讓兒童自己去實驗,去思考,去求結果。陳鶴琴說:“直接經驗、自己思想,是學習中唯一的門徑”。
原則三:你要兒童怎樣做,就應當教兒童怎樣學。
這一條也是強調兒童動手去做,去親身實踐。譬如游泳,在陸地上學是沒有用的。譬如燒飯,在教室里講飯怎樣煮,也是沒有用的,“一定要使他們在適當的自然環境之內,得到相當的學習”。
原則四:鼓勵兒童去發現他自己的世界。
這一條原則的理論依據是,小孩子喜歡野外生活的心理特點。小孩子到門外去就歡喜,終日關在屋子里就不高興。所以,門外的大自然大社會都是兒童的世界。探討自然的神秘,研究社會的實際問題,都是兒童的活教材。陳鶴琴說:“兒童的世界是兒童自己去探討去發現的,他自己所求來的知識才是真知識,他自己所發現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
原則五:積極的鼓勵勝于消極的制裁。
這一條原則依據了兒童喜歡稱贊的心理特點。你稱贊他,就高興,你罵他就反感。我們可以利用這種心理,去鼓勵兒童怎樣做人,怎樣求學。即“要用鼓勵的方法,來控制兒童的行為,來督促兒童求學”。舊式學校總是用消極的方法來制裁兒童,這種制裁是不會發生多大效果的,有時候反而容易引起他的反感。
原則六:大自然大社會是我們的活教材。
這一條原則的理論依據和原則四相同。兒童喜歡野外生活,到野外的大自然大社會中去探討、去追求,就可獲得確實而經濟的直接知識。書本上的知識是間接知識,兒童完全沒有經驗過,讀了也不可能完全理會。所以,必須讓兒童到大自然、大社會中,通過“現代”的活教材研究到“過去”的死知識上去。
原則七:比較教學法。
這一條教學原則的好處在于使小孩子對所學的事物,認識得格外正確,印刻得格外深切,記憶得格外持久。譬如我們要教兒童認識一只貓,最好用一只狗來比較,讓兒童在對比中分化出各自的特點而加深認識。比較教學法應用的范圍較廣,各門學科均可應用,連做人修養也可以應用。
原則八:用比賽的方法來增進學習的效率。
這一條原則依據了兒童喜歡競爭的心理。教師可利用這種心理,去組織兒童比賽,以增加兒童的學習興趣,促進兒童的學習效率。但比賽必須避免勝利者驕傲、敗北者氣餒兩種弊病,防止不服從指揮,把競爭變成傾軋,把比賽變成妒嫉的惡果出現。比賽一般分兩種:一種同別人比賽,一種同自己比賽。同別人比賽又分兩種:一種是團體比賽;一種是個人比賽。同自己比賽有兩種益處:一是容易得到鼓舞,不容易灰心;一是明了自己的成績,高興學習。
原則九:積極的暗示勝于消極的命令。
這一條原則的依據與原則五相同。即是小孩子喜歡聽好話,而不喜歡聽惡言。利用這種心理教師可用激勵教育法去教育兒童。積極的暗示就是一種激勵教育法;它是軟性的,比消極的命令要費時間精力,但其效果卻非常之大。暗示可分為四種:一種是語言;一種是文字;一種是圖畫;一種是動作。其中動作的暗示性最大。做父母、教師的應當以身作則,利用動作的暗示去教育兒童。
原則十:替代教學法。
這一條原則依據了兒童多種心理特點:
①小孩子是喜歡玩弄的,如果看見他玩臟的壞的東西,就得想法用清潔的、好的東西去代替。這是一種以物代物的方法。
②小孩子是喜畫畫的,如果看見他在墻壁上、地板上亂涂亂畫,就得給他大的空白紙,讓他在紙上去畫。這是一種以建設代替破壞的方法。
③小孩子是喜歡占有的,如果兒童有你爭我奪,東挪西扯的事情發生,就得給兒童相當的設備,讓他們多集貝殼、郵票、錢幣、昆蟲等,以滿足兒童的占有心。這是一種以搜集來代替爭奪的方法。
④小孩子是喜歡合群的,對于孤獨而沒有伴侶的小孩子,就得替他找一個伴侶。若沒有真的小孩子作伴侶,就得用洋娃娃或清潔的貓狗去替代。
⑤小孩子在學校里無形中會有組織,當發現他們三五成群,四五結隊的做出不正常舉動時,教師應當利用他們的合群心理、組織能力,把全體兒童組織起來,開展各種課外活動,使其合群心理得到滿足。這是一種以正當的組織代替不正當之活動。
⑥小孩子是喜歡游戲、喜歡賭博的。當發現他們到街上去賭抽簽糖、轉轉糖時,教師就應當以游戲去取而代之。游戲是可以代替賭博的。
原則十一:注意環境、利用環境。
這一條原則依據了小孩子喜歡玩耍,喜歡游戲的心理。兒童既然喜歡玩耍,大自然、大社會中都可以找到很多好玩的東西來作活教材和活教具。譬如中國的麻將,原是一種賭具,但經改造可以變成一副活字塊。又如西洋的鐘型賭具,經過改造,也可成為一種算術教具。再如傀儡戲,經過改造,也可變成活動的教具。總之,大自然、大社會中有許多東西,初看起來與你所教的沒有關系,但仔細研究,便可變成很好的教材和教具。
原則十二:分組學習,共同研究。
這一條原則是根據20世紀研究心理的一個大發現,即人類有個別差異。所以,新教育反對班級教學,而主張分別學習,以適應個別差異,依照各人的智力、體力、能力而發展。但分別學習,又必須分組研究、共同討論。因為和別人討論就有刺激,有刺激就有反應,刺激越多反應也越多。從——刺激——反應的中間就可以研究出真理來。分組研究、共同討論的方式就是集體學習,是活教育教學原則的一種方式,也使刺激和反應的程式由單軌變為復軌。讓各人都有意見發表,彼此都有不同的思想,思想愈多愈復雜,就可以整理出真理來。
原則十三:教學游戲化。
這一條原則依據兒童好游戲、人們均好游戲的心理特點。利用這種心理特點,教師把教學游戲化,把枯燥無味的認字造句,化為興致勃勃的游戲活動,就可以在做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興趣,提高學習效率了。但在教學游戲化的過程中,要注意方法與目的的配合,注意給多數人活動的機會。
原則十四:教學故事化。
這一條原則是從“兒童愛好故事”這一理論基礎所產生出來的。故事的作用有四點:
①故事與兒童的情感有交流作用;
②故事情節的神奇,能滿足兒童的好奇心;
③故事能激起兒童的想象力;
④故事組織的完整,適合于兒童的學習心理。教學故事化有兩方面的意思:一是教材故事化;二是教法故事化。教學故事化是活教育的新要求。
原則十五:教師教教師。
所謂教師教教師,就是舉行教學演示或者組織巡回教學輔導團一類的組織。這是近代教育方法上的一種新趨勢,不僅能夠在一個學校一個城市里舉行,同樣可以應用“分組學習,共同研究”的原則,推行到所有學校中去,對于充實教師本身、提高業務水平有較大的幫助。
原則十六:兒童教兒童。
這一條教學原則是根據陶行知的“小先生制”提出來的,意思是讓兒童來教育兒童,讓兒童來指導兒童。這種辦法一方面可補充教師數量之不足,有益于教育的普及;另一方面可以對教師的教學起輔助作用,有益于教學效益的提高。因為:
①兒童了解兒童的程度比成人所能了解的更為深刻;
②兒童鼓勵兒童的效果比成人所能獲得的更為巨大;
③兒童教兒童教學相長。
在這一原則被確定之后,陳鶴琴又提出了兒童怎樣教兒童的辦法。即個別兒童輪流教;各校兒童輪流教;各城市兒童輪流教;各國兒童輪流教。他希望通過“兒童互助運動”,使人類文化得到一分推動之力。可見陳鶴琴不僅著眼于本國的教育,而且也著眼于世界的文化教育。
原則十七:精密觀察。
這一教學原則包括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方面通過實地觀察,來施行教學;另一方面通過實際研究來培養兒童善用觀察的學習態度;則教學的效果,必將因此而有所增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用觀察的方法,便能增進教學的效果,即不僅能促進教學興趣,而且兒童的人生態度,也將因此而得到健全的發展。
以上十七條原則是陳鶴琴活教育理論體系中的核心部分,它全面地反應了該體系的其他各個方面,尤其活教育的三大目標像一條線貫穿于其中。
作者:陳鶴琴(1892.3.5—1982.12.30)著名教育家,我國兒童心理學﹑兒童教育學的奠基人。
教育不是說給孩子聽,而是做給孩子看2017年12月15日 10:解放周末/言講
希望我的每個學生,他們將來每一步腳印都很清晰;每個人都很充實,而不是碌碌無為,虛度光陰;每份工作都很敬業,每筆收入都很干凈;每天清晨醒來都很憧憬,樂觀豪邁,每天晚上睡得很香;他的親人、朋友、同事和他遇到的所有人,會因為他的存在感到幸福,而他自己也因此而獲得幸福。 ——李鎮西
■演講 李鎮西 ■整理 本報記者 徐蓓
日前,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召開的2017中國教育明德論壇上,成都市武侯實驗中學校長李鎮西作了題為《追求教育的真境界》的演講,講出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
想要學生有的素養,老師先得有
先問大家一個問題:教育為誰?這個問題的答案非常明確,當然是為了孩子。但有的時候,我們不知不覺就偏離了這個初衷。 在校園里,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名人塑像。但是我想問,校園里的塑像是給誰看的?是給孩子看的嗎?顯然,有些塑像是給成人看的,而不是從兒童視角出發的。 在我們學校陶行知塑像的周圍,曾經立過很多牌子,上面寫了一些教育名言。后來我發現,這些諸如“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的名言,孩子根本聽不懂。后來我把它們換成陶行知先生的兒歌,這個孩子們都懂;換成蘇霍姆林斯基的童話,這個孩子們都很喜歡。 這些細節,正是體現了我們教育的目的——為了孩子。 教育是一件踏踏實實的事,上好每一堂課,帶好每一個班,愛每一個孩子,就這么簡單。 教育最大的常識是什么?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育者本人怎么樣,將決定孩子有怎樣的品質。我們要培養孩子的創新能力,那么教師有沒有創新能力呢?要培養孩子們的核心素養,那么教育者有沒有這些素養呢? 10年前我做校長時,第一次在升旗儀式上看到學生們站得那么端正,非常感動。可是回頭再看看老師的隊列,有的老師在后面聊天。第二天我給老師們開會,非常嚴肅地說:為什么會這樣?每個教育工作者都要叩問自己的良知:你真的把孩子放在心上了嗎?如果你把孩子放在心上,就不會這樣,因為孩子們正看著你呢!教育不是說給孩子聽,而是做給孩子看。 我對教育有一個非常樸素簡單的定義:你想要學生有的素養,你先得有,這就是教育。我跟老師們講,如果以你對學生的要求來要求自己,你就是個好老師。 從第二周開始,我提議所有老師單獨列隊,就站在操場中間。每次體育老師先整老師的隊列,再整學生的隊列,并大聲說:“請全校同學以老師方隊為準,向老師們看齊!”向老師們看齊,這就是教育的精髓。 我舉這個例子想說明,最好的管理莫過于示范,最好的教育莫過于感染,這就是我們追求的教育真境界。
“我并不優秀,但我很幸福”
成都市武侯實驗中學有3000多名學生,距市中心十幾公里遠,在三環以外,88%以上的學生是當地失地農民的孩子和進城務工人員的孩子。 我經常給孩子們拍照,然后掛在學校醒目的地方。有一次我去看體育課,孩子們正在跑步,我馬上沖到他們前面拍了好幾張。后來我選了一張特別有視覺沖擊力的照片,放大掛在墻上,并且配了幾句話:“像風一樣迅猛,像火一樣熱烈,像鹿一樣敏捷,像鷹一樣飛翔。青春的翅膀,拍打著天空;成長的足音,震撼著大地。告訴未來我能行,告訴世界我來了,向著太陽,激情出發!”我要讓每個來到我們學校的老師,都被孩子們生機勃勃的氣息感染。 我曾經在一篇文章里寫過這樣一段話:“成都市武侯實驗中學是一所不刻意追求特色也不著力打造品牌的學校,因為比學校特色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快樂與成長,比學校品牌更珍貴的是教師的尊嚴與幸福。” 有位老師叫唐燕,十年前我做校長,她還是一個小姑娘,剛剛當上班主任。有一天她到我辦公室來說,她不想做班主任了,因為班上有個孩子管不住,這孩子總是遲到曠課、語言粗俗,動不動跟老師頂撞……一想到那孩子她課都不想上了。我說,恭喜你,你有了一個科研對象,每個學生對老師來說都是科研對象,就像名醫見到沒見過的病例,可以通過研究豐富經驗,提高水平。 一年以后,唐燕在生孩子休產假前,給了我一本近20000字的有關這個孩子的跟蹤記錄,其中有思考、有剖析、有研究,還有故事、有情節,記錄了那個孩子跌宕起伏的變化過程。后來我鼓勵全校老師向唐燕學習,拿起筆寫下自己的教育故事,最后這些故事被集結出版。唐燕休完產假回到學校,我們本來不安排她當班主任了。但期末時她找到我說:“您還是安排我當班主任吧!不當班主任,我心里空落落的。”于是她又當上了班主任。 過了幾年,唐燕當上了校辦公室主任,還參加了“未來教育家研修班”。但是有一天唐燕找到我說,想辭去辦公室主任,退出“未來教育家研修班”:“我對當校長搞管理一點興趣都沒有,我只想做班主任。”所以直到今天,她還是一個普通的班主任,她認為這樣更幸福。 我發現很多老師平時在生活中普普通通,但一上講臺,就激情飛揚,魅力無限。我常常趁他們不注意的時候抓拍照片,拍完后,還將這些照片展示出來,讓老師們感受到職業尊嚴和自豪。我們不只貼特級教師或學科帶頭人的照片,而是每個老師的機會均等。我要讓老師們意識到,幸福比優秀更重要,因為優秀與否是別人的評價,幸福與否則是自己的感覺。幸福是屬于千千萬萬普通老師的。 我們學校的蔣長玲老師在演講時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并不領先,但我在行進;我并不優秀,但我很幸福。”如果每個老師都具備這樣的情懷搞教育,那才是真教育。
一個學校得有可以流傳下去的故事
老師應該發自內心為孩子著想,常常換位思考,把自己變成兒童,這就是教育的真境界。 我們學校開放式書吧的柱子上,記載著一位老師的故事。這位老師叫鄒顯惠,有一年教師節,中午在飯堂吃飯,我聽到她很激動地對旁邊的老師說:“我的學生太好了!”那個學期她剛剛接了一個很糟糕的班——以前的老師沒有經驗,帶得很糟糕,于是學校安排鄒老師中途接了這個班。我問她:“你的學生怎么好了?”她說,她班上幾個調皮學生一早起來到農貿市場買了幾條魚,熬成了魚湯,小心翼翼端到學校送給她,作為教師節禮物。我問她:“你喝了沒有?”她說:“沒有,我等中午熱了端到教室里去讓每個孩子喝一口!”于是,我便去拍了幾張鄒老師正在給學生喂魚湯的照片。 我們校園里有一個雕塑,怎么來的呢?美術老師楊明有一次帶著學生參加陶藝大賽。比賽規則是現場抽簽決定創作主題,結果他抽到的是“文明的進步”。楊老師以“書的發展”來表現“文明的進步”這個主題,背景是一個竹簡,四周是活字印刷的字釘,前面鍵盤代表電子讀物。這個作品獲得了特等獎。回到學校,我把他的雕塑作品放大,作為一個景觀永久矗立在校園里。 什么叫文化?就是一個學校得有一些可以流傳下去的故事。這樣的故事越多,學校就越有文化。 新校門修好了,誰來寫校名呢?老師們說讓我寫,或請名人寫,我說讓孩子們寫吧。最后選中的是初一年級程文迪同學寫的字,被鐫刻在校門上。我當時把這個小姑娘叫到校門口合影,我說:“程文迪同學,等你80歲的時候,一定要牽著小孫子到學校來,告訴他這是奶奶當年寫下的字。”我們附屬小學的校名也是孩子寫的。孩子一輩子都會記住這件事,這是一種特殊的紀念。 我們學校十年校慶的時候,我讓老師和學生提供學習生活工作中的物件。其中,有寫得密密麻麻的備課本、教材,有孩子們的作業本、獎狀,也有學生送給老師的手工書簽等等。我們在校園的花園里挖了一個坑,將這些東西埋在地下,說好等百年校慶時再啟封挖出來。遙想百年校慶,90年后的師生會怎樣感慨萬千?怎樣怦然心動?怎樣浮想聯翩乃至熱淚盈眶? 再過90年,不管這個世界有怎樣的變化,但是我們的校訓——“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依然會溫暖我們的校園,并照亮每個人的心房。
教育有三個關鍵詞:“良知”“樸素”“常識”
今年,我應邀給四川師范大學3000多名新生做演講,我問在座有沒有武侯實驗中學畢業的學生,有兩個女孩舉了手。晚上聊QQ時,其中一個女孩對我說,他們班某某考上了北大。我知道她想讓我高興,但我聽出她有點自卑,我說:“你也是我最驕傲的學生!”考上北大是不是評判一個學生唯一的標準?不是,讓每個孩子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尊嚴,才是最重要的。 我有一次在演講中說,我希望我的每個學生,他們將來每一步腳印都很清晰;每個人都很充實,而不是碌碌無為,虛度光陰;每份工作都很敬業,每筆收入都很干凈;每天清晨醒來都很憧憬,樂觀豪邁,每天晚上睡得很香;他的親人、朋友、同事和他遇到的所有人,會因為他的存在感到幸福,而他自己也因此而獲得幸福。這就是我對學生的期待。 蘇霍姆林斯基對教育者有一句忠告:“請記住,不是你所有的學生都會成為工程師、醫生、科學家和藝術家,可是所有的人都要成為父親和母親、丈夫和妻子。假如學校按照重要程度提出一項教育任務的話,那么放在首位的是培養人,培養丈夫、妻子、母親、父親,而放在第二位的,才是培養未來的工程師或醫生。”這就是我理解的教育真境界。 最后,我想說,教育的真境界有三個關鍵詞:“良知”“樸素”“常識”,我們要堅守教育的良知,保持教育的樸素,遵循教育的常識。 很多人對我說:你說這些沒用的,大環境就這樣,你能改變別人嗎?我說,在這個時代,我們管不了別人,我們把自己做好就是了。我從來沒有想過要改變這個世界,但是我能做多少算多少,能做一點算一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