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慶市某學校的學生家長向市教委公開信箱反映,學校以“減負”的名義,將校園內開展的如游泳、籃球、乒乓球、象棋、書法等校內活動一律取消。家長們呼吁,這些校內活動有益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和興趣培養,且為孩子和家長自愿參加,學校應該大力支持,而非以減負為名一味禁止。對此,重慶市教委回應:暫停校內活動確有其事,學校應加強家校溝通,努力辦人民滿意的教育。
學校是孩子在學生階段的主要活動場所,引領學生在校儲備扎實知識,健全人格體格,既是學校的義務,也是育人的責任。不得不說,以減負為名對校內活動“一刀切”取消的做法著實有些矯枉過正,因噎廢食,不但是對減負政策的誤讀,也有悖教育的初衷。
近些年,“減負令”的號角一輪接一輪吹響,從國家到各地,減負措施紛紛出臺。隨著不斷的試驗和探索,“減負令”的內容和界限也在不斷細化、明確。日前,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確表示培訓機構治理要突出治理重點,不搞“一刀切”,對于培養學生興趣、發展學生特長、發展素質教育的培訓機構,要鼓勵支持其發展。可見,開展素質教育是育人的重要環節,有益身心的興趣活動不但不該“清理”,還應該得到大力提倡。
校外培訓機構尚且如此,作為“育人高地”的學校又豈能簡單粗暴地將社團活動統統取締?減負的本質是要實現學生全面發展,而優質教育的內涵遠不只有課堂知識,還離不開綜合素質的培養和健全人格的養成。將減負簡單等同于取消校內活動,非但沒有盡到學校全面育人的責任,更筑起了阻斷學生綜合發展的高墻,與“減負令”的初衷背道而馳。
此外,學校“一刀切”取消了校內活動,不但讓運動場地和教育資源處于閑置狀態,家長和孩子勢必還要到校外尋找培訓機構,而校外培訓機構良莠不齊,同時也會牽扯出學生接送問題、安全問題等一系列隱患。如此一來,勢必加重家長與學生的負擔,可能會讓減負陷入“按下葫蘆浮起瓢”的局面。相反,學校應該充分利用校內教育資源,合理分配課業與課余活動的比例,不斷優化教育服務,滿足學生對于全面發展的需求,從而避免新矛盾、新問題的出現,從根本上減輕學生及家長的教育負擔。
減負要見成效,必須杜絕盲眼“一刀切”,不合理、不科學的所謂減負舉措,有可能把好經念歪。就學校而言,給學生減負還得多管齊下,綜合發力,把該砍掉的冗余負擔砍下去,把該辦的素質教育辦起來,提高教育品質,回歸育人這一根本旨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