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敬畏”的解釋是這樣的:“敬”是嚴肅、認真、免犯錯誤的意思;‘“畏”指謹慎,不懈怠、害怕犯錯誤。敬畏是人們對一切神圣事物具有的敬重和畏懼心理,這種心理具有警戒與自省的作用,有助于規范與約束人的言行舉止。中國傳統文化歷來重視敬畏心,我們的祖先在幾千年里都崇尚和履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八種德行,其中“恥”就隱含著一種敬畏,它是指對不公正、不合適宜的言行有羞愧之心,亦有自尊自重的含義。自古以來的賢人能士大都知恥而敬畏,他們深知“頭頂三尺有神明”。但是,隨著社會現代化的逐步推進,總是伴隨著對傳統價值的沖擊,人們常常以“追求自由、平等”為由而丟掉了敬畏之心,個人主義、利己思潮不斷膨脹,個人利益至上,其它的什么好象也都不再害怕,讓我們的社會出現了諸如道德滑坡、誠信缺失、騙子橫行、腐敗成風等等問題。所以,重振社會的敬畏之風、喚醒人們的敬畏之心不可忽視。特別是在教師隊伍建設中,這個問題應該引起我們重視,需要加強這方面的教育。
教師職業很特殊,也很重要。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明確指出:教師承擔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的歷史使命,肩負著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時代重任,是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作為教師,我們對這段話要有深刻而全面的理解和認識,我們不僅要認識到教師職業的神圣和光榮,還要認識到自己所肩負的責任和使命,更要對自己所從事的這份工作有敬畏之心,要時刻提醒自己,工作中的任何懈怠或失誤都是罪過。
首先要敬重教育,就是要知道教育工作的重大意義,并以嚴肅、認真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工作。“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為什么教育如此重要,并成為人們普遍的共識?因為教育是一種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系統地育人活動,它的根本價值,就是為國家培養具有崇高信仰、道德高尚、誠實守法、技藝精湛、博學多才的人才,培養全面發展的合格公民,推動經濟增長、社會進步,推動民族興旺,促進人類發展。正因為我們所擔負的工作如此重要,所以,黨中央提出了教師隊伍建設的三個優先,即:優先謀劃教師工作,優先保障教師工作投入,優先滿足教師隊伍建設需要。但是,現實中我們有部分教師,他們成為教師,并非因為對教育的敬重,而僅僅是為自己謀一個工作崗位,謀求能夠養活自己的固定收入,除此之外再無他求。他們的工作過程簡單粗糙,遇到問題得過且過,劣質低效,甚至違背規律的教育現象大量存在,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健康成長,嚴重阻礙了教育事業的科學持續發展。因此,培育教師們對教育工作的敬重感非常重要。
其次要害怕犯錯誤,就是要遵循教育教學規律,謹慎地對待教育教學工作中的每一個細節,避免一時的疏忽和大意對學生的健康成長造成傷害。要像怕火一樣,害怕自己在工作中犯錯誤。要做到這一點,首要的是教師要加強自我教育,努力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和能力。
沒有對教育工作的敬畏之心,就不可能成為一名真正優秀的教育工作者,甚至有可能成為學生一生的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