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感嘆“做人難”,也有很多人為此苦惱不堪。即將融入新團體的人不知所措,身在其中的人似乎深陷泥沼,仿佛與人交往是一件萬分痛苦的事,他們覺得自己已經像林黛玉進賈府那樣處處小心、時時留意,但還是動輒得咎。“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只要自己心存美好,稍加調整,就會發現其實哪里都有風景,與人相處不太難。
始終著眼高處。亞里士多德說過:“喜歡孤獨的人如果不是野獸那么就是神靈?!蔽覀儾皇巧?,也絕非獸,向往孤獨,只因怕受到傷害。但是不要忘了非洲有句諺語:“獨行,可以走得快;結伴,才能走得遠?!标P閉了與人交往的大門,也就是關閉了合作之路。一個人的能力有限,與人相處則可取長補短、同舟共濟,與人相處的能力越強,發展空間就會越大。并且,與人交往的融洽程度,體現一個人的胸襟開闊度、心理包容性與協調溝通力。古人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與人相處是修身的一項重要內容,如果與人相處都不會,談何其他?如果站在這個高度看待與人相處,我們就不會回避相處,就不再會將與人交往當成一種負擔??鬃釉唬骸澳晁氖姁貉桑浣K也已。”他認為一個人到了四十歲還處理不好人際關系,遭人討厭,這個人一輩子都完了。所以,要趁早調整心態,作一個受人歡迎的人。
多看他人長處。君子尊賢而容眾”。“尊賢”易,“容眾”難,要做到這點要將“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三人行,必有我師”銘記在心,不要總想著自己的優點,用自己的長處去和別人的短處比,不要總覺得自己“了不起”、“很厲害”,而別人“Just so so”,那樣我們難免落落寡合、郁郁寡歡,看別人會越來越不順眼,自尊淪為自戀,就像希臘神話中的美少年,迷戀自己水中的影子憔悴而死。
要珍惜與人相處的機會,用放大鏡和顯微鏡發現別人的長處,然后“見賢思齊”,利用一切機會向別人學習,力爭將別人的長處學到手、學上身。這樣與人交往就會常常有發現的驚喜和進步的快樂。
常想別人好處。當然,不可能任何時候都風和日麗,和人意見有所齟齬,言語有所沖突,甚至肢體有所沖撞,很難絕對避免,這時我們要多想對方的好處,記起對方的某次援手,想起他的某次安慰、開解、勸誡,回憶他曾經的慷慨解囊、古道熱腸,將別人的恩惠刻在石頭上,把別人的魯莽劃在泥沙上,這樣才能避免將矛盾升級?!梆埲瞬皇前V漢,癡漢不會饒人”,時刻將別人的好處記在心間,才會更多地寬恕別人的冒犯,自己也才會把這段不愉快“放下”。
承認自己錯處。有時,不愉快并不是來自對方的挑釁與差池,而是自己的錯誤,這時自己就要敢于迅速地承認自己的錯誤。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越早越徹底地承認自己的錯誤,可以愈快地獲得對方的諒解,減輕自己的心理負擔,修補雙方的關系,否則芥蒂會膨脹成“毒瘤”,纖芥之疾會釀成心腹大患。子貢說過:“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庇掠诔姓J自己的錯誤,體現豁達與坦蕩,更是對錯誤與過去的終結,可以宣告關系的重啟和未來的新生。
堅持落到實處。“巧偽不如拙誠”,與人交往,不在于勾心斗角,不在于甜言蜜語,而是重在常懷善意,重在一言一行。平時多栽花,少種刺,才能收獲滿園春色、滿眼碩果。
俗話說“與人交往三件寶:微笑、‘謝謝’和‘你好’”,在日常舉止中,要禮貌誠懇待人,見人多打招呼,多問候,不要視而不見或者掉頭不理?!凹河⒍⑷?,己欲達而達人。”別人遇到難處,要急人所急,能幫忙就幫忙,不要嫌麻煩,即使不能提供財力、物力、人力等幫助,口頭的慰藉也不可少,“好言一句三冬暖”,不要對別人的苦楚視若無睹。自己的經驗與教訓要及時與人分享,不要“藏私”,這樣可以讓別人少走彎路,不走歧路。
佛家認為一個人即使不能施舍財物或齋食,不能重塑佛祖金身,但若做到顏施(用微笑接人待物)、言施(多說鼓勵贊美的話)、心施(敞開心扉誠懇待人)、眼施(以善意的眼神撫慰他人)、身施(用實際行動幫助他人),也一樣是修行,這些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對于與人愉快交往更是大有裨益。
古人云:“以誠感人者,人亦以誠應;以詐御人者,人亦以詐應?!比松喽?,讓我們少點機巧之心、詐偽之行,多點誠樸,添點純真,增點率直,參考上述五條,嘗試以簡馭繁、返璞歸真,記?。骸澳愫唵?,世界就對你簡單!”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