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營
近日,廣州15歲女孩陳穎妍因為玩自行車速降而成為圈內名人。她坦言自己因為學習成績不好,經常受到老師和媽媽的批評,受到關注也很少。直到接觸了這項運動,發現了自己的長處,才慢慢變得自信起來。(
何為自行車速降?百度的解釋是“墜山”,即騎著自行車從陡坡高速騎下或直接跳下,是山地車族最激烈的騎行方式之一。這項運動因極具危險性和挑戰性,對車手的體力、耐力、技術、膽量與信心都是一種考驗。盡管只是一名初中生,但陳穎妍能在這項運動中取得成績,說明她發現了自己的長處,并因這項長處而找回了自信。
美國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告訴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一種優勢智能,如果能及早發現它,并創造條件發展它,幾乎每個人都可以在某一領域成為出類拔萃的人才??墒?,當前許多家長、老師并沒有清楚認識到這一點。
曾任蓋洛普咨詢公司名譽董事長的唐納德·克利夫頓講過一個故事,大意是,小兔子被送進了動物學校,它最喜歡的是跑步課,并且總是得第一,最不喜歡的是游泳課,一上游泳課就非常痛苦,但兔子爸爸媽媽要求小兔子什么都學,不允許偏科。看見小兔子每天上學一副垂頭喪氣的樣子,老師問它是不是因為游泳太差而煩惱,小兔子點點頭,希望得到老師的幫助。老師說,其實這個問題很好解決,你的跑步是強項而游泳是弱項,這樣好了,你以后就不用上跑步課了,可以專心練習游泳。
上述兔子爸爸、媽媽和老師對小兔子的要求,與時下流行的教育理念何其相似。很多時候,許多家長、老師其實都在讓孩子“補短抑長”。看到別人家的孩子練鋼琴,一些家長也不惜重金買一架鋼琴放在家里,強行要求孩子沒日沒夜地彈;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學畫畫,不少家長也想方設法讓孩子上美術班,逼著孩子畫;看到別人家的孩子進“奧數班”,許多家長也托關系、找門路,強迫孩子就范……
父母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心情可以理解,而作為學校教師,還曲解全面發展的本意就不應該。若以片面的標準衡量,報道中的陳穎妍不是一個全面發展的好學生。她學習成績不好,經常挨老師和媽媽的批評,接觸了自行車速降運動后,才發現自己具有這方面的優勢,而這一優勢與文化課學習關系并不大。但可喜的是,她有一位開明的爸爸,對于女兒的愛好,他不認為是不務正業,而是選擇了包容和支持,這是陳穎妍堅持發展自己的長處并取得成績的強大動力。
全面發展不等同于各科平均發展,發展特長也不等于片面發展某一學科,否則就容易變成“補短抑長”。家長和老師要做的,應該是揚長避短,精心呵護和培養孩子的特長,讓孩子在自己喜歡的領域里做出成績。這種因喜歡而產生的自信,往往會反過來促進文化知識的學習,從而打好文化知識的基礎。這是對孩子天性的尊重,也是全面發展的應有之義。
那么,如何才能發現孩子的優勢和特長?唐納德·克里夫頓告訴我們一個簡單的方法:當孩子看到別人在做某件事時,他心里會有一種癢癢的召喚感——“我也想做這件事”;當孩子完成一件事時,他會有一種滿足感或欣慰感;當孩子在做某件事很少需要別人指點,甚至無師自通;當孩子做某類事情時,不是一步一步去做,而是如行云流水般一氣呵成……符合以上任一條件,那么孩子就有可能在這件事上具有特長。
很多人會有同感,有些孩子在做某些事情時需要學習,需要反復修正或演練,而在做另外一些事情時卻幾乎是自發的,不用多想就本能地完成了,這或許就是孩子的優勢,也是需要我們細心發現并精心呵護的。
(責編 歐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