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邀請,今天和大家探討什么是和詩詞?為什么和詩詞總能青出于藍,因為詩詞原作基本是即興而作,詞句有時候未免缺乏提煉,形式上又為后人鋪墊好了創作思路,而和詩(詞)的作者,卻可以追循原作的創作思路,屬于以逸代勞,詞句的創作也有充裕的時間可以千錘百煉,棄其糟糠取其精華。
據史傳清朝乾隆皇帝,一生作詩四萬余守,其創作量是,李白,蘇軾等唐、宋名家的數倍,乾隆一生飽讀詩書,在文化領域也頗有造詣,無奈其傳世作品卻寥寥無幾啊。港簪讀十幾年書、教科書上真沒見過乾隆一首詩詞。然而乾隆也是幸運的,因為他在位時,有一個號稱清朝第一才子的臣子——紀曉嵐。有一天乾隆詩興大發,又即興吟起了詩:
一片二片三四片,
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十一片,
飛向池中尋不見。
這段文字是乾隆為自己的詩人夢躊躇滿志發呆折樹葉而作的,他折到第十一片樹葉的時候,就折不下去了,搜腸刮肚也想不出好的句子來了,這末句”飛向池中尋不見“還是在一旁的紀曉嵐給續上的。如果這也算詩的話,有后人也給他和了一首詩:
一砌二砌三四砌,
五砌六砌七八砌,
九砌十砌十一砌,
登上高臺問蒼穹!
(注:砌(qi)臺階的意思)
這首和詩從意境或氣勢上看,都甩乾隆原詩好幾條街。這首和詩的作者在正史和野史中都沒有任何資料可查,在歷史戲劇中也沒有留下任何只言片語,這也不奇怪了,因為這首和詩是小篇我寫作的、哈哈。
歷史上最著名的和詩,當屬南宋的唐琬”和“陸游的《釵頭鳳》了。
《釵頭鳳》紅酥手——陸游
紅酥手,黃藤酒,滿城春色宮墻柳。
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
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
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
莫、莫、莫!
《釵頭鳳》世情薄 ——唐琬
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
曉風干,淚痕殘,欲箋心事,獨語斜闌。
難,難,難!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聲寒,夜闌珊,怕人尋問,咽淚裝歡。
瞞,瞞,瞞!
一首《釵頭鳳》寫不盡陸游一世的情殤,道不完唐琬的千古絕唱。
陸游一首《釵頭鳳》詞牌文風凄美,讀來痛徹心扉,在古時,詞又是可以賦曲調演唱的,古往今來填其詞者就不勝枚舉。但是填詞不等于和詞,可以這樣說”和“中有”填“,”填“中未必有”和“,唐琬所填的”世情薄“珠聯璧合,冠絕古今。屬于教科書級的和詞。所謂和詩詞必須是按照原作者的題材,體裁和詩意來寫,詠的應是同一事物,同一景象,同一史實,而不能互不相干,離題萬里,從文體形式來說,要以絕句和絕句,律詩和律詩,詞牌和詞牌,對韻部倒沒有嚴格要求,古人大多是只和意不和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