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 活 有 國 學 · 生 命 更 精 彩
百年佳句世人言,
千秋文章四時傳。
時人怎解春風意,
枉做五更夢未眠。
——子衿
琵琶語
林海影視配樂精選
林海
00:00/04:17
人生若只如初見,
何事秋風悲畫扇。
這兩句詞選自納蘭性德《木蘭花·擬古決絕詞柬友》,全文如下: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
何如薄幸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愿。
此詞描寫了一個為情所傷的女子和傷害她的男子堅決分手的情景。
多年來,讀者對詞中所寫的人物也是眾說風云。
有人說這是納蘭性德郁郁不得志的自我傷懷,也有人說這是他寫給朋友的安慰之詞。
其實我倒有一種不同看法:
大家都知道,納蘭性德是少有的癡情種,他的妻子盧氏去世后,他終日消沉,頹廢度日,寫了無數的悼亡詞來吊念盧氏。
7年后,30歲的納蘭離開了人間。
有人問,這7年時間納蘭有沒有續弦?有沒有喜歡的人呢?
答案是:有。
妻亡后,續弦官氏(一等公頗爾噴之女);側室顏氏(納蘭性德長子富格生母)。
但這兩位是家族安排,文采風流的納蘭并不喜歡此二人。
納蘭有位朋友陸貞觀,他見納蘭終日苦悶,便給納蘭引薦了一位江南才女,此女名叫沈婉,18歲時便有詩集刊印出版,是江南一帶小有名氣的才妓。
二人回京后,納蘭將沈婉安置在僻巷的私宅,作為八旗子弟他不可能明媒正娶地將沈婉引進家門。
納蘭在朝為官身不由己,更不可能像正常夫妻一般與沈婉雙宿雙飛。
沈婉是才女,因而她敢于和這種空守閨房說“不”,后來她向納蘭提出分手,返回江南。
沈婉是自盧氏后最令納蘭用情的女子,而我們分析這首詞,為沈婉所作的可能性很大。
如果人生的很多事,很多境遇,很多人,都還如初見時的模樣該多好啊!
若只是初見,一切美好都不會遺失。
很多時候,初見,驚艷;驀然回首,卻已是物是人非,滄海桑田……
(更多內容請見納蘭性德)
曾經滄海難為水,
除卻巫山不是云。
出自唐代詩人元稹《離思五首》中的第四首,全詩為: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叢懶回頭,半緣修道半緣君。
為詩人悼念亡妻之作,開創了唐人悼亡絕句中的至高境界。
表達了對妻子韋叢的忠貞與懷念之情。
經歷過滄海之水的波瀾壯闊,就不會再被別處的水所吸引。陶醉過巫山云雨的夢幻,便覺得其它地方的云雨都不值得一看。雖常在花叢里穿行,我卻沒有心思欣賞花朵,一半是因為自己已經修道,一半是因為心里只有你。
韋叢,元稹的愛妻,為當時太子少保韋夏卿之幼女,20歲時下嫁元稹,其時元稹尚無功名,婚后頗受貧困之苦,而她無半分怨言,元稹與她兩情相悅,她卻在27歲時不幸早亡。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出自唐代詩人崔護的《題都城南莊》,原文為: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有次,詩人崔護去長安南莊游玩,見一戶人家,被擁簇在一片花海之中,但四周靜寂無人。
因詩人口渴,敲門求水。
良久始有一女子應門,崔護舉瓢飲水,只見女子獨倚庭前桃花樹下,姿態楚楚動人。
凝眸相對,似有無限深情。
崔護開口說話,女子沒有應答。
二人彼此注目良久。
崔護辭行,女子送至門口,又害羞匆忙而歸。
次年清明,崔護追憶此事,情不自禁,又去探訪,唯見門院如故,門鎖高懸。
惆悵之余,將這首詩寫在了大門上。
牽掛的人早就不知道去了哪里,桃花卻依然微笑地在風中綻放。
以笑映悲,令人感慨萬千。
此情可待成追憶,
只是當時已惘然。
出自李商隱的《錦瑟》,原詩為: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莊子曾夢見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飛舞,怡然自樂。
夢醒以后,自身依然是莊周。
因此說,不知是莊周化為蝴蝶呢,還是蝴蝶化為莊周。
現在回想,舊情難忘,猶可追憶,只是一切都恍如隔世了。
一個“已”字,精煉至極。
若非當初年少無知,何至如此!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出自金代文學家元好問的《摸魚兒·雁丘詞》,原詞上闕為: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
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癡兒女。
君應有語:渺萬里層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誰去?
元好問在參加科舉考試的途中來到太原,在汾河岸邊,一位張網捕雁的農夫告訴他,早上他捕捉到兩只大雁,殺掉其中一只后,另一只撞網逃脫而去,逃脫的大雁在死雁上空悲鳴哀叫,不肯離去,后來撞死在地面上徇情。
聽完后,元好問唏噓不已,于是向農夫買下兩只死雁,埋在汾河岸邊。
當時與元好問同行的友人墨客紛紛寫詞紀念,元好問也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雁丘詞》。
此事絕非虛構,詞前有小序說:
乙丑歲,赴試并州,逢捕者云:今旦獲一雁,殺之矣,其脫網者悲鳴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買得之,葬于汾河之上,累石為識,號曰“雁丘”。時同行者多為賦詩,予亦有《雁丘詞》,舊所作無宮商,今改定之。
相見時難別亦難,
東風無力百花殘。
出自李商隱的《無題》,原詩為: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李商隱在十五歲時,即被家人送往玉陽山學道。
其間與玉陽山靈都觀的女子宋華陽相識相戀,此詩寫愛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種力量的阻隔,一對情人已經難以相會,分離的痛苦使他不堪忍受。
但兩人的感情卻不能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內又奔涌著無法抑制的愛情狂瀾,因此他只能以詩記情,并隱其題,從而使詩顯得既朦朧婉曲、又深情無限。
據考,李商隱寫的以《無題》為題的詩歌,有二十首,大多是抒寫他們兩人之間的戀情。
狂風落盡深紅色,
綠葉成蔭子滿枝。
出自唐代詩人杜牧的《嘆花》,原詩為:
自是尋春去校遲,不須惆悵怨花時。
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蔭子滿枝。
唐代詩人杜牧,在宣城任幕僚時,曾應湖州刺史之邀,前去作客。
在湖州遇見一少女,杜牧對她一見傾心,只因當時此女只有十幾歲,尚未成年。
杜牧便和其母約定十年后來娶。
此后杜牧宦海沉浮,職位不高,身不由己,無法相見。
直至十四年后,他被任命為湖州刺史,才重臨舊地。
而當年相約的少女已嫁三年,并已生二子。
杜牧惆悵不已,遂寫下了這首詩。
角聲寒,夜闌珊,
怕人尋問,咽淚裝歡。
出自南宋才女唐琬的《釵頭鳳》,原詞為:
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曉風干,淚痕殘,欲箋心事,獨語斜闌。難!難!難!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聲寒,夜闌珊,怕人尋問,咽淚裝歡。瞞、瞞、瞞!
陸游19歲時與表妹唐琬成婚。
婚后伉儷情深,不料唐琬的才華橫溢與陸游的親密感情,引起了陸母的不滿(女子無才便是德),陸母認為唐琬把兒子的前程耽誤殆盡,遂命陸游休了唐琬。
陸游另筑別院安置唐琬,其母察覺后,命陸游另娶一位溫順本分的王氏女子為妻。
數年后,陸游去游沈園,正巧遇到唐琬夫婦。
唐琬征得丈夫同意,親手向陸游敬了一杯酒。
陸游飲后,在沈園題寫了一首《釵頭鳳》。
寫罷,失意而歸。
沈園一別后,唐琬悲慟不已。
后來她用同樣曲牌,和了上面這首詞,不久便離開了人世。
(更多內容請見陸游唐琬)
枝上柳綿吹又少,
天涯何處無芳草。
出自蘇軾的《蝶戀花》,原詞為: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據說蘇軾謫居惠州時曾命小妾朝云彈唱此詞,朝云還未開口,卻已淚滿衣襟。
蘇軾問朝云為什么哭,朝云說:
奴所不能歌者,惟‘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二句。
因為這兩句表達了一種人生無常的觀念。
眼見得柳枝上的柳絮,一年一年的來,一年一年的少。
今天你是芳草,明天你就可能不是芳草。
既然何處都有芳草,那么這一刻的芳草,也許就不是那么珍貴了。
這首詞里透露出一種對生命無常的感懷,正是這種感懷,觸動了朝云的心緒,讓她感覺到自己的生命、包括自己和蘇軾都將是生命中的一個過客,因此她不愿意唱,她覺得唱這首詞就好像是唱自己的哀歌一樣,沒過多久朝云就去世了。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出自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原詞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絕命詞。
李煜原是南唐皇帝,開寶八年(975年),李煜兵敗降宋,被俘至汴京,封違命侯。
據說他于自己生日(978年七月七日)之夜,在房里命歌妓彈唱這首詞,朝廷耳目將詞匯報給了宋太宗。
宋太宗聞之大怒,命人賜藥酒,將他毒死。
這首詞通過今昔交錯對比,表現了一個亡國之君的無窮哀怨。
作為國君,李煜無疑是失敗的;作為詞人,他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他突破了晚唐五代詞的傳統,將詞由花前月下娛樂遣興的工具,發展為歌詠人生的抒情文體。
文字:子 衿|編輯:清 風
美編:一 正|審稿:子 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