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臣,字以道,明朝貴州五開衛(今貴州黎平縣)人。是黎平第一位參加貴州鄉試而舉于鄉的青年學子。明初置五開衛所,隸屬湖廣都司,五開衛的學生應舉,必須乘船過洞庭湖,趕到湖北武昌去參加鄉試,千里迢迢,道路險遠,學生多裹足不前。直到明代嘉靖中期,貴州提學蔣信才請以湖廣五開衛在貴州境者,即附貴州鄉試,于是以五開衛轄境諸生附黎平永從學。明穆宗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王大臣乃以黎平中深,胡志相以永從中舉。王大臣《丁卯試畢口占》一首云:"讀罷月初上,吟余夜未央,黎陽寥寂久,好與破天荒。"流露出黎平人首次中舉的興奮激越之情,后曾官云南太和知縣。
周大謨,字荊川,明朝貴州黎平府人。明穆宗隆慶四年(公元1570年)舉人,歷任國博歷部司務員外郎、郎中,云南布政左參議。以清介聞名遐邇。是黎平人中第一位出任布政使的人。
呂應陽,明朝貴州五開衛(今黎平縣境)人。明神宗萬歷十六年(公元1588年)武舉人。次年成進士。官浙江都司,歷任黎靖參將,浙江副總兵。是黎平人中較早的武將。《黔詩紀略》錄其詩一首。
龍起雷,字時聲,侗族,明朝五開衛(今貴州黎平縣)人。明神宗萬歷十六年(公元1588年)舉人,次年進士。他是黎平的第一個進士。他也是貴州侗族中的第一位進士。歷官江西清江縣知縣、南京大理寺(明朝中央審判機關)少卿等。為官清廉,剛正不阿,曾彈劾首輔(內閣大臣)趙志皋等人,因得罪當權派吏部尚書李戴,被李戴廢除大理寺卿官職。從此還鄉,"淡泊自安,無所請屬。"他與史龍起春、龍起淵等文行并有聲,時稱"三龍"。《黔詩紀略》錄其詩二首。
胡臣,字濱瀾,明朝貴州五開衛(今黎平縣)人。明神宗萬歷十七年(公元1589年)歲貢,曾任山西聞喜縣知縣。今僅見《贈星士張士魁》詩一首:"非顛卻善顛,辟谷飲流泉,拂塵星辰動,揮毫風雨懸。吉兇知名誤,三豐是洞仙。
梅友月,字望舒,明朝貴州黎平府(今貴州黎平縣)人。明神宗萬歷十九年(公元1591年)舉人,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進士。歷官四川重慶府推官,升吏部稽勛司主事,歷員外郎郎中、通政司副使。他關心人民疾苦,當時夫役浩繁,要從貴州的五開衛和銅鼓衛運軍糧至荊鄖,路途極度艱辛,加上嚴寒酷署,夫役死者無數。望舒身為曹郎,非常同情百姓的不幸,他大膽上疏,反映征徭的艱苦,要求豁免。由于他的努力,終得豁免。當地老百姓非常感激他。后來,他又捐俸修郡西一里外福祿江上的石橋,貴州巡撫王三善為之作記,曰"成德"。《黔詩紀略》錄其詩一首。
朱萬年,(?-1632),字鶴南,明朝黎平府(今貴州黎平)人。明神宗萬歷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舉人,歷任山東定陶知縣,中城兵馬司指揮,戶部河南司主事,員外郎、郎中,山東萊州知府等。平生慷慨,持大節,見國是日非,每酒酣耳熟時對同僚說:"生作奇男子,死為烈丈夫,吾輩不當如是耶!"明思宗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叛軍孔有德(后降清,墮落為漢奸)攻萊州,萬年率軍民固守。叛軍久攻未破,乃詐降。巡撫命萬年出城接收,萬年知是詐,仍毅然領命出城,果被俘。萬年置個人生死于度外,呼城內守軍向叛軍開炮,叛軍殺萬年。守軍發炮,叛軍精騎死過半。后明廷追贈朱萬年為太常卿。朱萬年是一個大義凜然的英雄,其死重于泰山。《黔詩紀略》錄其詩二首。
何騰蛟,(1592-1649),字云從,明朝貴州五開衛(今黎平縣)人。抗清民族英雄。明熹宗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舉人。曾任山西榆次教諭、南陽知縣、右僉都御史。明思宗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4月,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后,短短幾年時間,崇禎、弘光、隆武三朝皇帝相繼駕崩,北京、南京、福州等"皇城"接陷落,清軍長驅直入,朝野一片混亂。在此危難之際,何騰蛟由崇禎帝時的兵部職方事、湖廣總督到弘光帝的副都御史、隆武帝的東閣大學士、兵部尚書,太子太保,到永歷帝時的武英殿大學士、兵部尚書,成了明末政權的重要支柱和抗清領袖。隆武時(公元1646年),何曾聯絡李自成舊部農民起義軍共同抵御清軍,出師攻克湘陽,連占騰溪。南明永歷元年(公元1647年),清軍攻陷湖南,他退至廣西,守全州。在清軍大舉南下,明軍土崩瓦解之際,他高舉義旗,苦撐殘局,聯絡各部人馬,在廣西、湖南一帶多次與清軍大戰。永歷二年(公元1648年)在桂林擊潰清軍,克服興安、全州、永州、衡州,收復前期所失土地,抗清聲勢大振,堅守湖南數年。因他是南明統軍之帥,清軍視為大敵,便派大軍遠道圍攻他的家鄉黎平,抓起他的家人40多人,以要挾他投降。何堅決拒絕,全部眷屬被害。永歷三年(公元1649年),何入守湘潭,不幸兵敗被俘,堅貞不屈,不為清軍以高官厚祿誘降所動,絕食七日,慷慨就義。寫有絕命詩一首:"天科人事苦難留,眉鎖湘江水不流。煉石有心嗟一木,凌云無計慰三洲。河山赤地風悲角,社稷懷人雨溢秋。盡瘁未能時已逝,年年鵑血染宗周。"表現了他至死不渝的愛國熱情。死后追贈"中湘王",謚"文烈"。《黔詩紀略》錄其詩二首,還有畫《高士觀瀑》圖一幅傳世。
黃飛鸞,(1592-1663),字翔御,明朝貴州黎平人。以參府材官從劉承允。在抗擊清兵南下的戰斗中屢立戰功,授后營守備,擢升副總兵。清兵取湖南,劉承允投降,黃飛鸞堅決不降,去佐陳友龍復取寶慶,假總兵官鎮守武岡,未幾陳友龍也投降清兵。黃飛鸞乃以所部去投何騰蛟。飽歷艱難,成為何騰蛟倚仗的心腹。逾年,飛鸞外出督糧,而何騰蛟被執,堅決不投降,慷慨就主義。黃飛鸞遂遁居楚粵之交地鄉間,明忠義之士多奔鄉間投依黃飛鸞。桂王走安龍時,孫可望去信以招黃,黃不應。到清朝康熙初年黃飛鸞71歲病卒時,猶不肯剃發,可見其忠于明朝之志氣。
高繼凱,字我侗,明朝貴州黎平府平茶所人。剛介尚氣節,明神宗萬歷四十年(公元1612年)舉人,官海南瓊州際海防同知。著有《四禮勺言》、《自明譜》。
顧景元,明朝貴州黎平人,明神宗萬歷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孝中武狀元,官司副總戎。
黃朝英,明朝貴州黎平人。明神宗萬歷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舉人。歷任四川榮縣教諭、云南北勝知州、廣西桂林同知、福建邵武同知、廣東高州知府。黃朝英為官清謙,官云南北勝知州時,州里狡猾的官吏經常將長官的短長記錄下來,以便要挾長官與之一起徇私舞弊,由于黃朝英事事廉潔,使狡猾的官吏也無計可施。《黔詩紀略》錄其詩六首。
劉憲模,字侗初,明朝五開衛新化所(今黎平縣)人,明思宗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舉人,十六年(公元1643年)進士。歷官浙江海寧知且,紹興府推官。清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桂王遷武崗,五月改武岡為奉天府,憲模任奉天知府,后還任過辰沅道副使。以后不詳,《黔詩紀略》錄其詩一首。
江見龍,字云卿,明朝貴州五開衛(今黎平縣鏡)人。明思宗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舉人。曾官湖廣新化縣知縣。桂王在桂林建立南明政權時,擢升他為御史,監湖南軍,晉太仆寺少卿。江見龍為何騰蛟鄉里高弟,文章品行頗稱于當時。何騰蛟殉國后,江見龍不知所終。性嫻雅、善詩,但遺稿已散亡,僅存二詩及《祭忠誠文》。
胡天玉,字石函,明朝貴州五開衛(今黎平縣)人。明思宗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舉人。少年時從學于何騰蛟,中舉后授保寧府推官,后升辰州道副使,監軍湖廣,隸屬于何騰蛟麾下,積極參加抗擊清軍南下的斗爭。后來,何騰蛟在抗清斗爭中全家殉難,胡天玉遂長匿不出。《黔詩紀略》錄其《拜何文烈公墓》詩一首:"別來惟幄幾經秋,痛哭今朝拜古丘。門客三千憑自散,雄師十萬落誰收。哀猿叫月三更苦,枯葉鳴風五夜愁。只有孤忠在天地,長隨湘水共悠悠。
倪知化,字六知,明朝貴州五開衛(今黎平縣境)人。明思宗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舉人。官四川保寧縣,遷遵義府同知、擢升湖南僉事監軍,轉辰沅靖道副使。何騰蛟殉國后,他寫祭文遙祭之。祭文云:"嗚呼!公國柱也,而今摧矣。國柱其若之何,知化與公生同鄉,幼同學,長同游,仕同方。誓以不負君者不負國,公殉不負國者也。公不負國,知化敢負公乎?滇粵戰士,大半離心;北來降卒,率多背叛。日夜撫摩,無以塞責,遲日必有與公相會于地下,以共白其不渝之志也,公其鑒焉。"寫完祭文,便絕食,七日而死。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
詹霖,清朝貴州黎平人。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拔貢,曾任平越教授。有《元都觀曉發》七絕一首,令人警醒:"大楚難消劫里塵,覺來幻景幾番新,元都門外奔馳客,半是晨鐘未醒人。
張應詔,(1654-1730),字采臣,一字圖園,清朝貴州開泰縣(今錦屏縣)人。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舉人。歷任肅寧縣知縣,治水賑災,頗得民心。擢泰州知州,未赴任,改補四川潼州知州,時潼州饑荒,他開倉賑濟,使老百姓渡過災年。在潼六年,遷刑部員外郎,陜西清吏司員外郎,兵部郎中,簡放廣東潮州知府,改放兩淮鹽運使,四年后改授江南道監察御史,擢升鴻臚寺少卿等,后告老還鄉。著有《六六句記》、《問生篇》、《心學圖集》、《孝子圖說》、《圖園集》、《楚辭評注》、《淮南子注》等。一生廉潔,歸田后無余財。
黃甲英 ,字春江,明朝貴州黎平人。明神宗萬歷十三年(公元1585年)舉人。官蘇州海防同知,有政聲。朝廷獎給他"天下清官第一"的稱號。告老返鄉時,將其俸金結余全部用作資助家鄉子弟學習。晚益嗜學,著述甚豐,可惜失傳。
吳國佐,明朝黎平府永從縣(縣所在今永從鄉永從村)人。侗族農民起義軍首領。明神宗萬歷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因明朝廷從湖南調遣大軍赴遵義詩伐楊應龍,黎平一帶兵差徭役苛重,在吳國佐領導下,侗族人民起來武斗反抗,吳稱天皇上將,圍攻上黃堡、中潮,焚五開衛,攻克永從縣城,殺死黎靖官運亨通備陳世忠,打開監獄,放出被無辜囚禁的群眾。廿九年(公元1601年),明朝廷調來重兵鎮壓,農民軍躍然奮勇抵抗,打死指揮僉事劉繼光和五開衛右所百戶唐世臣等,終因敵我從寡懸殊,吳國佐被俘犧牲,起義失敗。
黃飛鸞,(1592-1663),字翔御,明朝貴州黎平人。以參府材官從劉承允。在抗擊清兵南下的戰斗中屢立戰功,授后營守備,擢升副總兵。清兵取湖南,劉承允投降,黃飛鸞堅決不降,去佐陳友龍復取寶慶,假總兵官鎮守武岡,未幾陳友龍也投降清兵。黃飛鸞乃以所部去投何騰蛟。飽歷艱難,成為何騰蛟倚仗的心腹。逾年,飛鸞外出督糧,而何騰蛟被執,堅決不投降,慷慨就主義。黃飛鸞遂遁居楚粵之交地鄉間,明忠義之士多奔鄉間投依黃飛鸞。桂王走安龍時,孫可望去信以招黃,黃不應。到清朝康熙初年黃飛鸞71歲病卒時,猶不肯剃發,可見其忠于明朝之志氣。
高繼凱,字我侗,明朝貴州黎平府平茶所人。剛介尚氣節,明神宗萬歷四十年(公元1612年)舉人,官海南瓊州際海防同知。著有《四禮勺言》、《自明譜》。
劉憲模,字侗初,明朝五開衛新化所(今黎平縣)人,明思宗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舉人,十六年(公元1643年)進士。歷官浙江海寧知且,紹興府推官。清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桂王遷武崗,五月改武岡為奉天府,憲模任奉天知府,后還任過辰沅道副使。以后不詳,《黔詩紀略》錄其詩一首。
何琮,(1666-?)字瑩庵,清朝貴州黎平人。他是抗清民族英雄何騰蛟之族曾孫,邑庠生,清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他依據同里周必達(貢生),顧鼎新(解元),張贊臺(舉人)所收藏雜稿撰寫成何騰蛟之行狀。六十年(公元1721年),何琮又親赴浙江山陰縣峽山謁祖廟,得《何氏族譜》,以及錢謙益(常熟人,與馬士英共同擁立福王,順治三年降清,晚年以著述自娛、家中藏書頗富,死于康熙三年)、董瑞生所集諸傳及《明季遺聞》、《樵史》二書,于六十二年(公元1722年),匯編成《先文烈公編年紀略》。他匯編此書,前后費時二十二年,史料大都是與何騰蛟同時的人士的收藏,具有較高的真實性。
胡奉衡,字平玉,一字平與,晚號石林逸老,清朝貴州黎平人,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舉人,歷任石阡教授,湖北黃州教授,博學多才,詩文并佳,尤擅草書,間作山水,一時名流如洪昉思、張圖園、王宓草、八大山人等皆與之友善,著《藏拙窩詩文集》、《山居吟》等。書畫作品已難覓見,而其題畫詩饒有意趣,可見其畫風。如"俗客何曾到草堂,松音鳥語葉宮商,柴門遠聽潺潺響,一片孤云過水涼"。
顧海,字匯川,清朝貴州黎平人。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舉人,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進士。選庶吉士,官行人(掌朝廷傳旨、冊封等事)。其《山居》詩流露出厭倦作官,情愿歸田的情思:"春朝好鳥弄枝頭,飽飯兒童自放牛。樽酒田家多樂趣,盤飧野老足風流。閑題檻外含煙竹,靜數溪邊雞水鷗。回首京華薇省伴,幾人得識此中游"。
胡學望,字小牙,清朝貴州黎平人。清康熙(公元1662-1722年)中歲貢。他是清代黎平人第一位有詩傳于后世的人。著有詩集《求志軒集》、《黔詩紀略后編》錄其詩二十首,遵義黎伯容官開泰校官時,曾欲輯黎平四家詩,推學望詩為第一。他的《秋感》詩寫道:"晚涼頻到舍,薄倦且親床。任意開叢菊,無知凋眾芳。俗詩徒自苦,新酒未成逛。何計留華發,明朝漸有霜。"是一首悲秋之佳作。
顧滋柳(1721-1797),字萬綸,號即山,貴州黎平人。乾隆年間貢生,工書法,小楷絕類褚河南,兼嫻繪事。
吳文彩(1798-1845),清朝貴州黎平人。侗戲祖師。從小入私塾讀書,因家境清貧,十三歲跟父干農活。秉性開朗,聰明好學,對侗族敘事歌、禮俗歌、情歌、酒歌有濃厚的興趣,不僅愛唱、彈、跳、舞,而且愛編歌。他編寫的《開天辟地》、《財主貪財》及情歌,有的已成為古今絕唱。中年時,出游過王寨、茅坪、洪江、古州、丙妹、三江等地,開闊了視野,看了漢戲、桂戲和陽戲,便萌發了編侗戲的念頭。回家后,閉門三年,于1830年移植編出《李旦鳳姣》和《梅良玉》兩部侗戲。經過160多年的風風雨雨,侗戲已傳遍廣大侗鄉。從江、黎平、榕江等縣的侗族群眾,逢年過節,都要演唱侗戲,并舉行紀念吳文彩的祭祀活動。
張文謨(約1800-1860),字康田,清朝貴州黎平人。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舉人。曾任知縣。道光年間,曾參與纂修《黎平府志》。善詩。
胡萬育,字仁山,清朝貴州黎平人。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貢生。遵義黎柏容為開泰校官時,胡萬育與之唱和頗多。著有《容膝山房詩集》二卷。
胡長新(1819-1885),字子和,貴州黎平縣人。幼受業于莫友芝、鄭珍,學有根柢。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舉人,次年進士。以知縣分發江蘇。因受其父被降官職的影響,淡于榮進,棄知縣不就,改任貴陽、銅仁等府教授。學使以學異推薦他,擢升翰林院典簿,又不受。遂辭職還鄉,主講于黎平書院,終老不倦,為家鄉的文教事業作出了貢獻。著有《籀經堂詩鈔》、《籀經堂文鈔》等,校刊《三忠合編》,擅小篆,得秦漢古璽遺意。其《聞升京官》詩,描述了作者聞調升京官消息后思想感情的波動和變化,抒發了作者對升遷官職的淡漠,流露了對官場的厭倦,表現了作者恬淡自守的情操。
王文淑, 女,清朝貴州黎平人。女詩人。其詩入選《黔詩紀略續編》。據《閨秀正始集》載,王文淑所嫁的丈夫是與她不相匹配的。其夫好賭博,以至傾家蕩產。黎平有富家子窺文淑貌美而有才氣,便誘其夫賣文淑以抵債。文淑不從,以刀毀面,才未被富家子買去。遂歸母家。其夫死后,文淑仍收其尸葬之。其述志詩可見其貞潔之志:"人生為女子,締緣有定分。盛衰不可逾,持躬貴淑慎,奈何林下賢,亦抱王郎慍。
任志儒(1861-1892),字珍圃,原字席珍,號仲鴻,清朝貴州黎平人。下雷州知州任志德之弟。生平刻苦治學,聰明過于常人,經史百家,靡不窮研。后為詩文高雅,不假構思,自成天籟耀士秋,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考取舉人,揀選知縣。十八年(公元1892年)應聘府署教授,日夕勞心,無不假年,不久病逝,年僅31歲,例贈文林郎。著有《仲鴻遺詩》行世,愛憎分明,其《漳河懷古》一詩,鞭笞了橫行一世的奸雄曹操,指出獨夫民賦終難逃脫歷史的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