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白永輝
人類是逐水而居的,早期的城鎮都是依水而建。現在北方的河流多已經干涸了,地下水位在持續下降。讓我們追索那些以河流命名的地名來追憶我國北方那些曾經流淌的河流。
1、遼河——通遼市、遼源市、東遼縣、雙遼市、遼中縣、遼陽市、遼陽縣。
這是一條位于關外的大河,中原的北部邊緣,華夏民族在此與北方游牧民族不斷爭奪。遼河分為東西,通遼在西邊,遼源算是東遼河的源頭,和東遼在東邊,東西遼河在雙遼匯合向南流,于是有了遼陽這個地名。遼河的上游支流的紅山文化區出土了中華玉龍,從而把中華文明推向5000年以前,把中原的觀念從燕山以南擴大到了遼河流域。也許是因為古人分不清遼河和渾河,也許是因為河流的改道,遼河臨入海的河段叫做雙臺子河,而渾河臨入海的河段叫做大遼河。今年的秋天我到了西遼河的上游,那里只是干枯的河床。
2、大凌河——凌源市、錦州市凌河區、凌海市。
這是一條比較短的河流,大凌河河流在灤河流域和遼河流域之間。大凌河從凌源發源,至凌海入海。大凌河和遼河(老哈河)的源頭同在七老圖山東麓,相距不遠,發源后一條向東流去,一條向動北流與東遼河匯合后又向南流,兩條河在入海口又到了一起,如初戀的情人歷經坎坷,別久相聚遼東灣,再也不分開了。我在大凌河的上游數次路過,見到的都是干河。
3、灤河——灤平縣、承德市雙灤區、灤縣、灤南縣。
灤河是位于燕山以北的河流。灤河自西北向東南,一路留下了很多以它為名的地名。灤河現在不但是唐山的母親河,也成為了天津的母親河,但愿它不是下一個永定河-海河。路過灤河是我最興奮的時候,在北方太難見到這樣清澈且有水流淌的河了。
4、永定河(渾河)——渾源縣、陽原縣、固安縣、永清縣、武清縣;拒馬河(淶水)——淶源縣、淶水縣。
永定河曾名渾河、盧溝河,上游叫桑干河,下游入海河,由于海河以衛河為源,在此不表。由于永定河的名稱不定,它留下的地名也沒有太多顯著的標志,渾源是它的源頭,陽原位于桑干河之陽(北),固安應該是與永定同義的(代考),而永清、武清則是對改造渾河的宣言。這條河自官廳水庫以下已經常年斷流了。
淶水作為一條河的名字消失了,但淶源和淶水的地名留下了。
5、衛河-海河——新鄉市衛濱區、衛輝市、靜海縣。
由于大運河的修建,衛河早期的河道已經難覓蹤跡了,華北平原本就是多條河流不斷改道沖積而成的,考究遠古河道也就不再具備太多的意義。衛河通過運河流入海河。衛河已經全段污染,河水枯竭,春秋時期的著名河流已經成為了排污管道。盡管這里曾經有西周大國衛國傳承800余年,但卻沒有留下幾個以“衛”命名的城鎮,很是遺憾。衛輝在衛河的上游,而靜海在衛河的下游大運河即將入海河的地方。
6、沁河——沁縣、沁源縣、沁水縣、沁陽市;汾河——汾陽市、汾西縣、臨汾市、襄汾縣。
沁河不算長,也不算大,它從太岳山東麓發源,南流入黃河,沁河以下,由于黃河成為地上河,已經無法吸納百川了,沁河是黃河最后的補給河流。這條河雖然不長,但是留下了沁縣、沁源、沁水、沁陽許多因沁而名的地名。
汾河是山西人民的母親河,在呂梁山和太岳上之間自北向南流去,在龍門山注入黃河。汾陽市、汾西縣、臨汾市、襄汾縣這些因它而名的地名都有著悠久的歷史。
7、渭河——渭源縣、通渭縣、寶雞市渭濱區、咸陽市渭城區、渭南市;涇河——涇源縣、涇川縣、涇陽縣。
涇渭分明,涇河過了涇陽注入渭河,渭河過了華陰注入黃河。兩條河流位于華夏文明周族和秦族的發源地的核心區域,同樣它們留下了較多的地名印記。渭源縣、通渭縣、寶雞市渭濱區、咸陽市渭城區、渭南市、涇源縣、涇川縣、涇陽縣,涇渭兩河給我們留下這么多的地名遺產。
8、濟河——濟源市、濟寧市、濟南市、濟陽縣。
濟河已經淹沒在黃河之中,只有從地名中尋找它的影子。從地名上看,它發源于王屋山,流經現在的河南山東兩省入海。濟源為濟河之源、濟南位于濟河的南邊,而濟陽位于濟河的北邊。濟寧并不臨濟河,名稱與濟州治所的變遷有關。
9、黃河——巴彥淖爾市臨河區、河曲縣、河津市。
黃河在河套地區自西向東流淌,造就了內蒙古的糧倉,巴彥淖爾的臨河更是著名的糧食產區。在秦晉邊界,黃河是自北向南流的,河曲縣在北,河津市在南,汾河在河津匯入黃河,過了河津不遠渭河匯入后黃河奪襲濟河的河道向東流去。由于黃河下游改道頻繁,未能留下顯著的地名,但河南省和河北省正是因黃河而名。
10、淮河——淮濱縣、淮陽縣、淮南市、蚌埠市淮上區、淮北市、淮安市、淮安市淮陰區。
淮河是南北方的分界線,但河流畢竟不是大山,南北兩岸不會像秦嶺南北那樣截然不同。因淮而名的地名很多,南北陰陽,標志著城市位于淮河的位置,淮濱、淮上告訴人們它們與淮河多么的親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