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博(本文選自《語文報·高一版》2015年12月)
現在很多中國產品是對西方國家產品的模仿。不過很少有人知道,在17世紀前后,歐洲也掀起過模仿中國產品的熱潮。
仿造品注明“中國制造”
早在公元前1世紀,中國很多產品就經由“絲綢之路”傳入歐洲,與當時歐洲落后的工藝技巧水平相比,中國產品是真正的“巧奪天工”。無論是絲綢、瓷器、漆器還是其他工藝品,都讓西方人大開眼界。
據記載,有一次愷撒曾穿戴一件中國絲綢做成的袍子去看戲,結果在羅馬引起了巨大轟動。作為絲綢之路的重要終點站之一,威尼斯基本上僅憑絲綢貿易就獲得了空前的繁華。
歐洲匠人很快便學會了織蠶絲的技巧,開始仿造中國絲綢。到16世紀之前,意大利、法國已出現了一些著名的絲綢基地。因為“中國熱”的影響,歐洲人十分推崇中國出產的絲綢。雖然后來歐洲的絲綢在質量上已與中國貨平起平坐,但仍然大量采用中國圖案,比如龍、鳳、花、鳥等等,而且要特別注明“中國制造”,這樣才不愁銷路。
一件瓷器可換幾個奴隸
在中國瓷器進入歐洲以前,西方人日常應用的器皿都是以陶器、木器和金屬為主。所以輕薄漂亮的瓷器一傳入歐洲,立即得到了所有人的追捧。
在海上絲綢之路的終點埃及和阿拉伯,瓷器的價格就相當于幾個奴隸的價格。瓷器的制作工藝對歐洲來說也是個秘密,當時葡萄牙的商人們猜測瓷器的原料是貝殼、蛋殼和石膏。
由于昂貴的價格和華麗的外表,16世紀的歐洲人甚至認為瓷器有一種超自然的魔力,他們確信假如在中國瓷器里盛放毒藥的話,瓷器會開裂。到了16世紀中期,葡萄牙人從中國帶回大量的瓷器,收藏中國瓷器成為歐洲上層貴族的一種風潮。
在最早和中國進行貿易的葡萄牙,王后、公主的手鐲都是用瓷器制作的。葡萄牙國王贈予意大利國王的禮物也經常是中國瓷器,并且王后還委托人在中國訂制燒有自己肖像的餐具,贈予有功的士兵。
歐洲宮廷充滿中國元素
“中國熱”一直延伸到英國女王的宮廷中。18世紀初,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形容說:“女王本人愛好穿中國服裝,我們的屋里充滿了中國元素。”
中國元素在當時歐洲成為了品位和地位的代名詞。宮廷里面掛著中國圖案的裝飾布,中國瓷器被視為珍寶,只有在西班牙和法國等大國的宮廷里才能見到較多的瓷器。王宮里的貴婦們紛紛搖起了中國式的扇子,巴黎街頭出現了中國轎子。貴族家庭也以擺設瓷器來附庸風雅,炫耀地位。
1670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突發奇想,在凡爾賽建了一座“中國宮”。中國宮的裝修是令人目眩繚亂的“中國風格”。宮內的檐口楣柱、墻角四邊屋頂都貼著艷麗的瓷磚,室內模仿中國的青花瓷器白底加藍色的圖案,到處都擺上了中國的瓷花瓶、綢帳與金流蘇。
(摘自《奧秘》)
【推薦人語】
現在國人多推崇國外的東西,這樣仿佛顯得高端大氣上檔次。殊不知,歐洲曾經也掀起過模仿中國產品的熱潮。這讓我們好奇之外,也產生了一種濃濃的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