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彝語地名及其命名規律
作者:馬仲全
云南昭通是彝族發祥地之一,彝族為昭通地區三個世居少數民族中歷史最悠久的民族,全市90%的鄉、鎮、辦事處均有彝族人口分布。而在昭通10縣1區173個鄉鎮中,一些縣、鄉地名便來自彝語,富含濃郁民族特色。
魯甸為昭通市轄縣名,除漢族外,世居民族有回、彝族、苗3種,魯甸,彝語稱諾迪。諾:彝族的名號;迪:坪地、水草壩子。意為彝族居住的坪壩。
巧家亦為昭通市轄縣名,其縣名系彝族首領名演變而來。據1920年《云南巧家縣調查地志資料》載:“巧家”二字,系初開辟時一夷人之名,附城一帶,先年系渠領有,此士身歿后,人即從此二字名其領土,設縣治時,亦即從此二字命名。”
布嘎:為昭通市昭陽區一回族鄉名。彝語稱博嘎,意為村寨,有一山埡口。
務基:永善縣轄鄉,彝語稱露基或烏基,為彝族首領名,后漢語訛作務基。
串絲:鹽津縣轄鄉,串絲,系彝語著?的變音。意為帶子,即帶狀河邊的壩子,后諧稱絲壩。
普洱:鹽津縣轄鎮,普洱系彝語。普:村寨;洱:彎曲河流。意為彎曲河流邊的村寨。
扎西:威信縣轄鎮,“扎西”來歷含義有三,其中兩說來自彝語。其一:彝語“扎息”的變音,意為周圍有茂密樹林的海子。其二:系彝語“則溪”、“者西”或“寨溪”的變音,意為倉庫所在地。
洛旺:為彝良縣一苗族鄉名,洛旺,彝語稱倮洼。倮:石;洼:凹陷。意即巖石低凹的地方。
發達:彝良縣轄鄉,發達,彝語。發:巖;達(打):上邊。意為巖上邊。
洛澤河:彝良縣轄鎮,洛澤,系彝語。洛澤河含義有二:①意為石頭多的河流;②一家彝族的名號,即流經洛澤家居住地方的河流。
花朗:鎮雄縣轄鄉,“花朗”系彝語紅哪的變音。意為視野開闊的壩子。
以勒:鎮雄縣轄鎮,以勒,彝語稱“以奶”(或以耐)。以:水;奶(耐);好吃。泉水甘美的地方。
母享:鎮雄縣轄鎮,母享,彝語“母雄”變音。母:馬;雄:地方官。意為征集戰馬的地方官住地。
茂租:巧家縣轄鄉,茂租,系彝語。茂:竹;租:腰。意為有竹子的山腰。
蒙姑:巧家縣轄鄉,蒙姑系彝語,意為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所部萬余人先后由會澤縣入蒙姑,占領巧家廳城,翌年2月渡江入川。是辛亥革命時參謀總長張開儒的故鄉。
彝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和風俗習慣,彝語地名也就有其自身的特點和規律。研究昭通彝語地名的命名方式,大抵有以下規律可循:
以人得名 如彝良縣的“阿都”,即羅炳輝將軍的家鄉,其“阿都”便是人名。
以姓氏命名 如彝良縣的“構飛梁子”,“構飛”即為姓氏。
以部族名稱命名 如鎮雄縣和彝良縣境內都有地名“烏撒寨”,其中鎮雄縣多達5處。“烏撒”即部族名。
以自己的族稱命名 鎮雄縣有“諾素溝”、“諾塊”。彝族自稱“諾素”(或“諾蘇”)。魯甸縣名亦屬此例(彝語念“諾迪”,意為彝族居住的平壩)。
以彝族支系命名 如彝良縣縣城叫“果塊”(今稱“角奎”),鎮雄縣南部有地名叫“果家河”。“果”是彝族的一個支系,“塊”是村落。
以官職命名 如目濯(木卓)、濯魁(擢魁)。目濯、濯魁都是官職名,和漢語中的“丞相”差不多。
以政府公職人員的泛稱“官”命名 大關縣和鎮雄縣都有地名叫“雄魁”(也叫“俗魁”)。魁應念作“塊”,意即“官寨”(官村)。另有一些地名叫“沙租寨”、“雄租寨”,沙租、雄租(俗租)都是指“官”。
以官的職責命名 如“母雄”(或母俗)、罵色。母雄是征集戰馬的地方官,罵色是領兵作戰的正規軍軍官。
以職業命名 鎮雄縣堰塘鄉隴東村有個保木寨,彝語“保木”謂之“布慕”,“布慕”就是彝族巫師(端公),因古代此地住過“布慕”而得地名。另如“竦谷寨”、“倮仄坡”、“洗母寨”,竦谷是醫生,倮仄是石匠,洗母是押禮先生。
以民族習俗命名 如“小翁車”,翁車是彝族做齋轉嘎時搭建的齋棚。
以動、植物命名 彝良縣有地名叫“咪咡溝”,彝語稱貓為“阿咪”。會澤縣歷史上屬昭通管轄,其境內陸名“以禮河”,彝語稱楊柳為“以禮”。
以礦藏、物產命名 如“倮那多(朵)”、“習迷多(朵)”,倮那是煤炭,習迷是核桃,多(朵)是出(產)。
以地貌命名 鎮雄縣城北面之山名“烏通山”,清《鎮雄州志》載“彝語謂首為烏立為通古名”,意為如人翹首直立之大山。
以方位得名 如“博著灣”、“果多倮”、“打倮”、“猴嘎寨”,博著是“山腰”,果多倮是“山溝的中部”(中溝),打倮是“山溝的上部”(上溝),猴嘎是“水塘的上方”。
因歷史事件得名 威信縣城“扎西”,乃彝語“則溪”之變音。則溪是過去彝族領主或官府設置在某地的倉庫,有清《鎮雄州志·倉廒》“威信倉房五間扎西倉房二間”為證。
以美好愿望命名 鎮雄縣有地名叫“祖魯迷”。祖:吃的;魯:多;迷:地。意為吃不完用不盡的地方。
以奇聞逸事命名 鎮雄縣有地名叫“鐸糯坡”。鐸糯是“點燃”之意。傳說,先前該地有個石鴨子,晚上會發光,照得對面地方雞不敢鳴,狗不敢咬,有隴姓居此很是興旺發達。后來有人路過,盜走了“寶器”,隴姓自此日漸衰敗,甚至食不果腹,最后不得不舉家遷往貴州赫章縣另謀生路去了。
以氣候特征得名 威信縣內有地名叫“革漏”,“革”是天亮了,“漏”是霧,意為經常晨霧繚繞的地方。
以娛樂場所命名 如“安多倮”、“谷業坡”,安多倮應念作“阿獨陸”,意為大家聚在一起打毛毽(毽子)的地方。
以某物特點命名 如鎮雄縣以勒鎮駐地“以勒”,以是水,勒(彝語應念“奶”)是甘美、好吃,意為泉水甘美的地方。此地有清泉名“葡萄井”,可謂名副其實。(百家講壇網www.bjjtw.org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