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著S314省道西行約3公里,見路邊有一塊“蔡和森故居”指示牌,便向左轉(zhuǎn)上一條村道,沿著山腳行駛約1公里就到了蔡和森故居門前。村莊坐北朝南,門前是一片水田,公路邊有兩個池塘。一幢湖南農(nóng)村常見的“凹”字建筑立于小山前的坡地上。土坯墻,小青瓦,屋前一排廊檐。三間平房兩根廊柱,一根是舊木柱,石柱礎;一根已換成磚砌柱墩。大門兩側(cè)墻上鑲有石碑,東側(cè)一塊是“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蔡和森、蔡暢故居”;西側(cè)一塊是《故居簡介》“蔡和森、蔡暢故居——光
甲堂,清末建筑,總建筑面積550平方米。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蔡和森父親蔡蓉峰、母親葛健豪從上海回到雙峰買下光甲堂定居。1900年5月14日,蔡暢誕生在這里,并與哥哥蔡和森在此渡過了8年多的童年時光。”走進屋內(nèi),沒有看到管理人員。正屋墻上貼著一組祖宗神符,墻角堆放著幾件農(nóng)具一堆雜物,房間墻壁上貼著歌星像片。灶臺已空,室內(nèi)光線暗淡。屋后山坡上有一間小屋,幾株稀疏的樹木。我們在屋里前后走了一遍,沒有看到有關蔡和森兄妹的介紹資料。似乎人去屋空,唯有蛛網(wǎng)幾掛。回到室外詢問隔壁鄰居,有位中年男子說,要了解蔡和森革命
事跡,縣城里有座蔡和森紀念館,可以前去參觀。
告別鄉(xiāng)親回到車上已近下午3點,原計劃是順路游覽齊白石故居后到株洲住宿,第二天才能回到常州。看來已經(jīng)來不及去參觀蔡和森紀念館了。于是,只能在“蔡和森紀念館”網(wǎng)站上查看一些資料。
蔡和森紀念館坐落在雙峰縣城復興路與書院路交匯處,在蔡暢圖書館面對。館內(nèi)陳列有蔡和森同志從青少年時代勤奮學習到為中國革命奮斗終身的文物、照片、著作等140多件,設有六個展廳。門廳陳列著蔡和森半身銅像。館外有“蔡和森同志光輝一家”群雕,人物為蔡和森、向警予、蔡暢、葛健豪、蔡鹿仙、李富春6人群塑。
向警予是蔡和森的妻子,與蔡和森一起赴法勤工儉學。1920年5月與蔡和森在蒙達尼結婚。1922年回國后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在黨的二大、三大、四大上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中央委員,四大后增補為中央局委員,是黨的第一位女中央委員和第一任婦女部長。1923年領導上海絲廠和煙廠的女工罷工。1925年去蘇聯(lián)莫斯科大學學習。大革命失敗后在武漢堅持斗爭。1928年3月20日因叛徒出賣在漢口法租界被捕,在敵人的嚴刑拷打下堅貞不屈。于“五一”節(jié)時被國民黨絞殺,年僅33歲。
葛健豪是蔡和森的母親,是一位了不起的婦女運動先驅(qū)。葛健豪的父親是湘軍參將,擔任過鹽運使、按察使,住荷葉鎮(zhèn)“桂林堂”。葛健豪16歲時與永豐鎮(zhèn)(今屬雙峰縣城)的蔡蓉峰結婚(蔡蓉峰的父親蔡壽嵩也是湘軍將領)。被孫中山譽為“鑒湖女俠”的秋瑾的婆家也在荷葉鎮(zhèn)。秋瑾的公公王黻臣也是湘軍將領。曾、王、蔡三家是雙峰(原屬湘鄉(xiāng))的豪門大戶,相互結成兒女親家。紹興的秋壽南時任湘鄉(xiāng)、湘潭兩縣厘金局總辦,秋瑾由父母作主嫁給王黻臣的兒子王子芳。王家“百樂堂”與葛家“桂林堂”相隔不遠。葛健豪年輕時常去拜訪秋瑾,逐漸受秋瑾思想的影響。清朝末年,蔡家已日漸衰落。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蔡蓉峰、葛健豪夫婦帶著孩子從上海回到永豐老家,住了一段時間,便在井字鄉(xiāng)買下楊家的一座“光甲堂”作為棲身之處。次年,蔡暢出生在光甲堂。然而,蔡家在光甲堂居住時,長子、次女先后夭折,在親屬的勸導下,蔡家只得搬回永豐老家居住。1919年,54歲的葛健豪帶著蔡和森、蔡暢一道赴法勤工儉學,成為中國第一個赴歐留學的傳奇裹腳女子。歸國后,加入湖南女界聯(lián)合會,并在長沙“顏子廟”創(chuàng)辦平民女校,自任校長。長女蔡慶熙當教員,毛澤東曾到校講過課。在葛健豪合法身份掩護下,該校成為地下黨秘密活動場所。1925年,次子蔡鹿仙在“省港罷工”中壯烈犧牲。“馬日事變”后,平民女校被迫停辦。葛健豪安排蔡慶熙帶著侄女、外甥回永豐隱居,自己則由武漢轉(zhuǎn)上海,為黨組織做掩護工作。1928年向警予犧牲后,她回到永豐鎮(zhèn)石板沖撫育蔡家后代。1943年3月16日病逝,終年78歲。毛澤東聽到噩耗,揮淚寫下一幅挽聯(lián):挽蔡母葛太夫人,老婦人新婦道;兒英烈女英雄。
紀念館陳列的主要是介紹蔡和森的資料。蔡和森(1895—1931),字潤寰,號澤膺,復姓蔡林,學名彬。1910年蔡和森在蔡廣祥辣醬店學徒滿師后,立志讀書報國。1913年考入湖南鐵路專門學校,不久轉(zhuǎn)到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學習,從此與毛澤東結為摯友。1918年4月,與毛澤東等人發(fā)起組織“新民學會”。1919年與母親葛健豪、妹妹蔡暢等前往法國勤工儉學。學習期間接受了共產(chǎn)主義。1921年初,蔡和森致信毛澤東等,提出只有社會主義能夠拯救中國與改造世界。要發(fā)展中國革命,先要組織一個政黨——共產(chǎn)黨。他第一個稱這個黨為“中國共產(chǎn)黨”。毛澤東讀信后對他的主張“深切贊同”。1921年10月,蔡和森因領導留法勤工儉學學生斗爭被法國政府強行遣送回國。同年底,經(jīng)陳獨秀介紹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并在中共中央從事黨的理論宣傳工作,成為黨早期重要的理論家和宣傳家。在1922年召開的中共“二大”,蔡和森同妻子向警予一起當選中央委員。之后,長期主辦中共機關刊物《向?qū)А?/span>。1925年作為中共駐共產(chǎn)國際代表團團長赴莫斯科。1927年回國任中央宣傳部長,在中共“五大”上被選為政治局委員。在大革命失敗的緊要關頭,蔡和森堅決支持毛澤東的意見,獨立展開武裝斗爭。1928年赴莫斯科治病。1931年回到上海,即被派往廣東支援廣東省委的工作。6月10日在出席香港海員會議時,被叛徒顧順章認出而遭到逮捕。第三天,港英當局就引渡給廣東國民黨政府。8月4日,在廣州被國民黨殺害,年僅36歲。
1980年5月,許德珩同志在紀念向警予烈士殉難五十二周年時寫一揆《調(diào)寄臨江仙》:“向蔡同盟稱盛事,婦女解放當先;丹心一片憶從前,豪情驚世界,革命鬧翻天。五十年后悼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為人民斗志彌堅,精誠貫日月,烈士萬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