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緣于對古代建筑的熱愛,我決定沿著梁思成與林徽因曾經走過的足跡去尋訪唐代的遺跡。唐代存世建筑為數不多,從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來看,這其中當屬佛光寺和南禪寺最為輝煌。
從太原出發,南禪寺在五臺縣城西南22公里處,路程相比佛光寺稍近,便先尋訪南禪寺。南禪寺正殿重建于782年(唐德宗建中三年),外觀秀麗,形體俊美、古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唐代木構建筑,堪稱國寶。全殿結構簡練,形體穩健,莊重大方,體現了我國中唐大型斗拱結構建筑的顯著特色。殿內17尊唐塑佛像,仍然保持原貌,都是唐代珍品。南禪寺為非正式的村佛堂,為廳堂型結構,并建造了等級較低的歇山頂。由于南禪寺佛教級別較低,地理位置偏遠,深居窮鄉僻壤之中,恐怕也是它能安然存世的主要原因。
沿著碎石鋪設的公路,繼續向東于五臺縣城東北32公里處便是佛光山,半山腰處就是佛光寺了。它坐東向西,三面環山,三進院落依山勢相疊而上,布局嚴整,氣勢恢弘。推開山門,就在剎那間,我被眼前的一切震撼了。寺廟的莊嚴穆肅,大氣磅礴之勢讓人肅然起敬,時間仿佛在那一時刻凝固了。當我緩過勁來時,這才仔細地端詳著一切,寺內非常寧靜,正前方正殿東大殿依山而建,仿佛鑲嵌于大山這中的一塊圣石。東大殿建于公元857年,從建筑時間上說,它僅次于建于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的南禪寺正殿。從建筑規模來說,是現存規模最大的唐代木構建筑。佛光寺的唐代建筑、唐代雕塑、唐代壁畫和唐代題記,被后人稱為“四絕”。
佛光寺模型
大殿面闊七間,單檐廡殿頂。其柱網由內外兩周柱組成,形成面闊五間,進深兩間的內槽和一周外槽。內槽后半部建有一巨大佛壇,對著開間正中置三座主佛及脅侍菩薩,壇上還散置菩薩、力神等二十余尊,都是唐代塑像。只可惜佛像被后人重新上過漆,少了些歷史的滄桑。殿前面中央五間設有板門,二盡端開窗,其余三面圍以厚墻,僅山墻后部開有“扇面墻”。佛光寺顯然是官修寺廟,比南禪寺要雄偉壯麗很多。同樣是直窗欞,同樣是雄大的斗拱支撐著上部梁架和深遠翼出的屋檐,分為露明梁架和隱蔽梁架的天花板,都顯示著結構的規整與精巧。用梁思成先生的話說,此殿“斗拱雄大,出檐深遠”,是典型的唐代建筑。
殿前還有一座林徽因架梯測量過高度的唐代經幢,也是唐大中十一年所造,與東大殿梁架上的文字相互印證。
此殿是由女弟子寧公遇施資,愿誠和尚主持,在原彌勒大閣的舊址上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建成的。而寧公遇的造像卻是擺放于一個不起眼的角落,而且像體不大,相比曾經在龍門石窟看到的供養人像,可見這位女施主的含蓄低調與博大胸襟。
1937年6月,梁思成、林徽因根據敦煌石窟壁畫的線索,對五臺山附近古建筑進行考察測繪時首先發現的佛光寺,被梁思成稱為“中國第一國寶”。它打破了日本學者的斷言:在中國大地上沒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結構建筑。這其間,他們在考察過程中發現了寺廟的供養人寧公遇,這也算是對這位女施主的一個交待吧。
作為唐代建筑最好的實例,按說南禪寺和佛光寺的名氣應該不亞于五臺山上的諸寺,但正是出于當地政府對文物古跡的大力保護,沒有將它們開發成旅游點,使得這兩座位于偏遠山區的唐代古寺才得以比較完好地保存下來。我想這也是它們的福份,同時對于當地政府也表示深深的敬意。當我信步于寺廟之中時,正巧碰到一群年輕人,他們是學建筑的學生,大家都是竊竊私語,言談目色之中無不充滿了敬仰和感嘆!
由于沒有進行旅游開發,故造訪此處的人也不多,大多是建筑學和歷史愛好者們。他們都必須自行拔山涉水才能過來,旅途的艱辛已經給這次的出游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這種苦中有樂的滋味也都將深深印在每一位造訪者的心間,這是一次現代與歷史的時空對接,我想只有到過那里的人們才能真正體會到其中的味道。
當日,我凝神靜氣地在古寺大殿門前坐了許久,回顧歷史,放眼當下,展望未來,我想了許多,也悟出了從前不在意的人生感悟!當離開的時候,已經是暮色降臨,但在心中期許著:愿這樣的原生態保護能讓國寶級的寺廟長久屹立于山林之間,讓我們的后人也能領略到唐代建筑的風采。
注:據記載,佛光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時期(公元471——499年)。唐朝時,法興禪師在寺內興建了高達三十二米的彌勒大閣,僧徒眾多,聲名大振。唐武宗會昌五年(公元845年),大舉滅佛,佛光寺因此被毀,僅一座祖師塔幸存。公元847年,唐宣宗李忱繼位,佛教再興,佛光寺得以重建。之后,宋、金、明、清,均對佛光寺進行了修葺。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