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以客觀的學術調查與研究喚醒社會,助長保存趨勢,即使破壞不能完全制止,亦可逐漸減殺。這工作即使為逆時代的力量,它卻與在大火中搶救寶器名畫同樣有急不容緩的性質。這是珍護我國可貴文物的一種神圣義務。”
——梁思成
古建二字,以古當先。上起先秦,下止民國,一切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筑皆為古建筑。包含范圍從富麗堂皇等級分明的皇家宮殿,到古樸幽靜富含禪意的古寺廟宇,甚至是常被忽視的深宅老院。
由于我國古建筑常以木為材,易腐易壞,再加上保護意識的淡泊,導致了目前留存最古的一座建筑只追溯到唐朝。因此,請珍惜眼前這些僅存的遺孤。
(山西省五臺縣佛光寺東大殿,目前僅存的唐代建筑,1937年,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和夫人林徽因發現了佛光寺,打破了日本學者“中國大地上沒有唐朝及其以前木結構建筑”的斷言,被稱為“中國第一國寶”。)
屋頂就像是人的帽子,是一座古建筑最顯眼的部分。帽子可以分為若干種,并伴有各類精美的飾品,而屋頂同樣如此。因此,當我們走進一座古建筑時,屋頂就成了我們必不可少的欣賞內容。
(天壇祈年殿三重檐圓攢頂)
(屋檐上的裝飾)
(屋檐上的裝飾)
廡殿頂,擁有四條明顯的屋脊,皇家御用,霸氣側漏,其中以重檐廡殿頂等級最高。
歇山頂等級較高,美觀大氣,常用于皇家建筑及高等級的廟宇之中。
硬山頂常用于北方建筑,注重保暖防風。
懸山頂則多用于南方,注重耐雨透氣。
卷棚頂等級較低,常用于回廊及小式建筑。
古人也好面子,為了讓這頂帽子顯得更加好看,可謂費盡心思。不但會在屋頂各脊處加以精美的石雕石刻等裝飾,同時為追求整體效果,還會對屋頂的坡度進行精密的計算。這樣的做法不但可以使整個屋頂呈現一種流線美,同時由于弧度的形成,當陽光照射在屋頂上時,會顯得格外的光鮮亮麗。
(天壇祈年門,廡殿頂)
(故宮鳥瞰,屋頂的反宇效果)
屋頂與屋面的過渡部分,就是中國木制古建筑最具特色的結構——斗拱。
斗拱是連接屋頂與屋面部分的關鍵構件,也是我國古建筑別具一格的特殊構件。所以,斗拱可說是古建欣賞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教科書中,斗拱被分類無數,在此,我們只將其分為兩類——承重斗拱與非承重斗拱。
(佛宮寺釋迦塔斗拱,具有承重作用,因此體型碩大,并有真昂)
(潭柘寺清代斗拱,只具有裝飾作用)
承重斗拱多為明代前所制,具有承重作用,結構分明,多有利用杠桿原理承重的“昂”插入上層梁架,使兩個方位的力集中導向一根立柱。由于此類斗拱肩負承重大任,因此其體型結實碩大。我們站在此類斗拱下,抬頭仰望,必定會被它的壯麗所吸引。
非承重斗拱,則較前者過于嬌羞,不負責承重,且結構繁復,但裝飾效果甚好。這類斗拱主要為明代后所制,因其承重功能日漸削弱,所以形制體量則不再受到過多約束,故造型較隨意,樣式精美,是一種靠臉吃飯的斗拱。
(斗拱結構圖)
除了斗拱之外,立柱與梁枋在具備承重作用的同時,也兼具著裝飾的作用。
立柱與梁枋是一座古建筑的承重核心,整座建筑的所有重量主要由梁枋導向立柱。由于具有承重作用,故立柱與梁枋在形制體量上頗為宏偉壯麗,并充滿著古人對于力學的深刻認識。因此高聳的立柱以及穿插在其間的梁枋成為了我們欣賞的重點。
(天壇祈年殿內鉆金柱,俗稱“龍井柱”)
由于我國傳統建筑以木為材,因此以梁枋立柱作為主要承重構件也成為了我國古建筑的一大特點,俗話說“墻倒屋不塌”形容的就是此種結構的特殊性。匠人們充分發揮聰明才智,使橫向或是縱向的梁枋全部搭交或是以榫卯穿插連接在立柱上,而立柱則平置于柱頂石之上,這樣的設計將整座建筑的重量先分散在各個方向的梁枋之上,最終又由梁枋傳導至立柱,在形成良好的承重能力的同時還具備了較好的穩定性,從而實現了俗語中所表述的情況。而作為最終承重的構件立柱,并沒有像我們想象的那樣插入地下,而是平置于柱頂石之上,因此巧妙的避開了地下潮濕易腐對于以木為材的立柱的致命傷害。
當我們走進一座古建筑,我們不僅可以感受到立柱的高聳與梁枋的高懸給我們帶來的巍峨感,同時還會感受到古人的獨具匠心。立柱與梁枋雖然看上去枯燥無味,但其中的韻味還需細細品鑒。或是探尋一下其中的力學原理,或是靜靜的感受遠古智慧的魅力,我相信你最終會看懂它,并理解它的美。
感受完立柱與梁枋的力學之美后,我們往往會被其上那技藝精湛,構思精妙的彩畫所吸引。
彩畫是一座古建筑最富有藝術氣息的部分之一,因此我們絕不可錯失對于此處的欣賞,俗話說的“雕梁畫棟”描繪的就是繪制于梁枋之上的彩畫。除此之外,彩畫還作為一種兼具防蛀防腐涂料,彰顯著古代工匠的聰明智慧。以清代彩畫為例,彩畫可分為三大類——和璽彩畫、旋子彩畫、蘇式彩畫。
和璽彩畫,金碧輝煌,用金量居所有彩畫之首,以明顯的鋸齒形線條將彩畫分割為三個部分,多以龍鳳飾之,是一種十分奢華絢麗的彩畫,皇家御用。一般我們參觀的皇家建筑上即為此類彩畫。
旋子彩畫,以其中繪制的華美旋花而得名,是明清時期漢族建筑中運用最為廣泛的彩畫類型,因此是我們最常見的一種彩畫類型,具有多個小類,有些種類的旋子彩畫在藝術效果上僅次于和璽彩畫。
蘇式彩畫常用于民間及等級較低的建筑,其特點是樣式多變,內容同一性小,隨意性強。繪制內容常根據建造地區的民俗風情而定,充分體現了區域性特色,從側面記錄了那一時期那一區域的民間生態。
在欣賞完飛檐翹角、雕梁畫棟之后,門窗裝飾的精美依舊會讓我們對古代工匠們的巧奪天工贊不絕口。
門窗裝修,是古建欣賞的重頭戲。因其不作為承重構件,所以具有位置隨意、民俗氣息濃重等特點,樣式復雜精美等特色,程度媲美工藝品,可謂是古建筑中最精致美麗的部分。門窗自然好理解,而所謂的裝修則可以理解為依附于門窗及門窗之間的裝飾部分,如各類石雕、木雕、隔斷等。
(十年寒窗的寒窗)
(室內裝修)
(簾架上的木雕刻)
因為門窗裝修的范式實在是太廣泛,所以我們在此只向大家介紹一種簡單的方法以助于大家更細致的欣賞。
在欣賞此部分時,我們可抓住其地區性、特色性強的要素,按照“賞長避短”的原則欣賞。如,在雕刻類中,南方潮濕,多以耐腐之石雕為貴,北方少雨,則多以易琢之木雕為精致。同時,還可輔助其他要素,加以重點欣賞。
(檐下裝飾性木雕)
(墻面裝飾性石刻)
對于一座中國古代傳統建筑來說,木構結構固然是主體,但是她腳下的石質臺基卻也是不容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
臺基,又稱石基,是一座建筑的基石,主要以石料作為其用材。一些大型建筑的臺基常伴有許多堪稱藝術品的石雕與石刻,形態生動,藝術價值豐富。如螭首(螭,音--chī,古代漢族傳說中龍生九子之一)出水、御路石刻等等。因此,也是值得我們欣賞的重點。
(臺基轉角處的石雕——螭首)
臺基的主要作用是為古建筑提供一個平穩的地基面,同時對于防潮防濕有一定效果。在中國古代對于石材的處理技術,并不像當時西方那樣先進,無論是從取材,還是到后期的運輸與加工,幾乎都是要消耗掉大量的人力物力,傷死之事近乎平常,相對于木材而言,可謂異常艱苦。因此,當我們看臺基部分飾有以現今技術都無法超越的精美的石雕或是石刻時,我們不妨停下腳步,細細品味一番,在感受工匠們的精湛技藝的同時,感慨下匠人們付出的艱辛。
(須彌座石刻)
以上就是我們對于古建筑的一個簡單的欣賞方法,而對于古建筑的細致品味已非是我們在此三言兩語即可說明白的,想要更加真實的去了解,最好的方法就是走出家門,走近古建去用心體會。
我們的公眾號也會定期發布更多有意思的古建知識,想要了解更多內容,請關注我們的公眾號。
最后,我們引用梁思成先生的一句話“以客觀的學術調查與研究喚醒社會,助長保存趨勢,即使破壞不能完全制止,亦可逐漸減殺。這工作即使為逆時代的力量,它卻與在大火中搶救寶器名畫同樣有急不容緩的性質。這是珍護我國可貴文物的一種神圣義務。”來表現我們對于古建筑迫不及待的保護與研究之情,并呼吁大家珍視當下我國已為數不多的古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