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赤壁詞賦 領略曠達人生
——哲學解讀蘇東坡
當代文化散文大家余秋雨在《蘇東坡突圍》一文開篇談到,在中國文學史上,他最喜歡的文學家是蘇東坡;在蘇東坡的作品中,他最喜歡的是“在黃州寫赤壁的那幾篇”,即“《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從古至今,大概有此同感的人為數不少。新編高中語文第三冊教材(包括《讀本》),正好收入了蘇東坡的這一詞兩賦。這是貫徹教書育人方針,實施人文素質教育,引導學生“知世論人”鑒賞文學的好時機,我們可以采取整體教學法,指導學生從品味赤壁詞賦入手,領略曠達人生,進而從哲學高度真正解讀蘇東坡。
一、千古風流:思想復雜蘊哲理
1999年全國高考語文卷第25題引材料云:“蘇軾的生活與創作充滿了矛盾,因為他曾受到儒、道、佛各方面的影響,思想比較復雜。”這一說法是精當的??v觀蘇軾一生經歷,我們便知,這恰是蘇軾面對現實,圓融地接受、消化并實踐中華民族“三教合一”傳統文化的結果,是他善于根據實際,恰當調整自我、適應環境的哲學體現。
蘇軾熟讀五車書,學識橫北斗。論才氣,他早在進士及第時就受到宋仁宗的賞識;論關系,他與新黨領袖王安石和舊黨領袖司馬光都不錯??伤麉s未能飛黃騰達,反而一挫再挫。他太執著率真,既不“唯荊(王安石)是師”,對新黨的某些大躍進式做法毫不茍同;又不“唯溫(司馬光)是隨”,對于舊黨全盤否定改革也堅決反對。他就是這樣一位哲人式的官員——舍其身而成其心,忘其利而一其志。他一生積極入世,即使受到最大的挫折也不曾產生避世的思想;他深諳佛老之道,也是把它都運用于入世。他的政治抱負好似水擊三千里的鯤鵬,他的人格操守正像不為大水大旱所傷的藐姑射山神人,他的治理才干可比游刃有余的解牛庖丁。他是在用出世的精神來干入世的事業,既執著又超脫,使得為人為文都堪稱一流,千古不朽,令人景仰。
“烏臺詩案”后,黃州四年里,這是蘇軾人格與文風的大轉折點。為了讓學生客觀全面地鑒賞蘇軾,我們在整體教學赤壁詞賦之始,先將余秋雨的《蘇東坡突圍》印發給學生,結合簡介,使學生在“知世論人”的同時,初步領悟到蘇軾面對逆境所采取的處世態度。事物都是具有兩面性的?!盀跖_詩案”差點使蘇軾丟了命,可同時也使他修煉成“精”。通過一系列“煉獄”, 蘇軾走向成熟、圓融了:儒家推己及人的思想,佛家眾生平等的觀念,道家熱愛生命的意識,使45歲的蘇軾于被貶初到黃州的艱苦生活中獲得精神救贖。他“與田夫野老相從溪山間,筑室于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宋史》本傳)。黃州成全了東坡,東坡成全了黃州。“黃州定居之數百步為赤壁,或言即周瑜破曹公處,不知果否?”(蘇軾《赤壁洞穴》)赤壁“果否”無所謂,東坡需要的是借山川之名,發心中幽思。于是他游了又游,寫了又寫,一詞兩賦,彪炳文壇!于是中國文學因《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而增色!
蘇軾因“受到儒、道、佛各方面的影響,思想比較復雜”,使得“生活與創作充滿了矛盾”,而同時也正是他圓融地消化這“各方面的影響”,并將其適用于自己的人生,又使得他的“生活與創作”充滿了哲理。這,我們通過品味赤壁詞賦,便能深刻體會到。
二、赤壁詞賦:獨具一格矛盾美
任何名作,其內蘊都是豐富多彩的,讀者對其有不同的理解也是正常的。況且我們面對的是蘇東坡,其世界觀的復雜也就決定了其作品的復雜,而這在赤壁詞賦中就出現了一組組矛盾,表現著作者對歷史對人生的復雜感受,使其獨具一格“矛盾美”, 別有一層哲理味。
《念奴嬌?赤壁懷古》歌頌了祖國壯麗的河山以及在這塊大地上生活過的英雄人物,抒發了作者自己壯志難酬的苦悶之情。熟讀全詞,我們會發現詞中有不少矛盾點:一是對歷史人物的即肯定又否定——江水淘洗沖刷了“千古風流人物”的功績,自然也包括周瑜,可作者在特稱上(某些人物如周瑜)予以肯定,又在全稱上(所有風流人物)予以否定;二是用不變的靜止觀看待“江山”卻用變化的運動觀看待“人物”——與英雄豪杰相比,大江明月似乎是永恒的,但就其奔流不息而言又是一去不復返的;三是既想積極進取、建功立業,又嘆壯志難酬、內心苦悶;四是以雄奇壯闊之“景”寫低沉抑郁之“情”,陰陽相生,剛柔相濟。這些既收到了極好的藝術效果,又表達了真實的人生哲學。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這是理解《赤壁懷古》的難點,也是重點。有人認為是曠達情感的表現,也有人認為是消極思想的流露。有此相反見解的原因在于,是結合作者人生經歷、創作背景作哲學解讀,還是孤立的就詞句解詞句。如果能再結合作者創作于同時的《赤壁賦》,我們就可確切地理解“人生如夢”是詞人受壓抑情況下的自慰之詞,但并未想及時行樂,他的“一尊還酹江月”不過是要向“江月”傾訴壯志難酬的苦悶。統觀全詞,可以說是豪放中略見蒼涼,而蒼涼只是豪放的補充,兩者并不矛盾,而是辯證統一的。
《赤壁賦》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然后通過客人的洞簫吹奏極其幽怨的聲調,引起主客之間關于人生態度問題的論辯,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寫之中,滿腔的悲憤寄寓在曠達的風貌之下。全文以感情為主線。首段寫夜游赤壁,盡情盡興,體現一個“樂”字;第二段寫客人吹簫,曲調哀怨,使情感驟轉,由“樂”而“悲”;第三段寫客吹簫哀怨之因有三“悲”——一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歷史對比生悲,二由人生短暫(寄蜉蝣、哀吾生)感觸生悲,三由理想(挾飛仙、抱明月)現實(不可驟得)矛盾生悲;第四段闡述作者曠達之見有三“論”——“未嘗”論(逝者如斯未嘗往、盈虛如彼莫消長),“何羨”論(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和“共適”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吾與子之所共適);尾段寫客轉悲為喜,主客開懷,以樂收筆。作者就是這樣,運用主客問答這一賦的傳統手法,表現力求排遣苦悶、聽任自然、樂觀曠達的情懷,“從樂開筆——由樂而悲——又轉悲為喜”,正合哲學之“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規律,這也體現了蘇東坡為人為文的哲學意趣。
從品味赤壁詞賦中,我們可以感悟到:世界萬事萬物都充滿著矛盾,人只要能抓住主要矛盾,就能活出意趣。若一帆風順,當然應“以儒治世”;倘屢遭挫折,就需要“以道治身”“以佛治心”。人生有喜也有悲,身處有限而心境無限,“悲觀”與盲目“樂觀”皆不足取,只有“達觀”才是人生的高境界。蘇東坡的為人為文哲學情意在《后赤壁賦》中,還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
三、 “外儒內佛”:同時是個哲學家
蘇東坡的赤壁詞賦堪稱詞賦中的千古絕唱,雖然同為一時一地一材之作,都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當時的思想情感,而同時又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將這一詞兩賦作些比較,就可深入領會其情,加深解讀其人。
先來看《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赤壁賦》。(一)兩篇都有寫景,且同是大江赤壁,但其具體的情景和特點卻大不相同。詞寫“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以壯麗奇景表達豪邁情懷,為下闋懷古抒情蓄勢鋪墊;賦寫“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清幽寧靜之景蘊藉著作者悠閑自在、快樂自由之情,是整篇作品情感變化的開端。(二)兩篇都安排了懷古對象,但人物及評價不同。詞中寫的是勝軍之將周公瑾,集中刻畫了周瑜的英雄豪氣和英武形象,曲折地反映了作者立志報國的愛國激情,懷古為后文抒發人生慨嘆作感情上的準備;賦中寫的是敗軍之帥曹孟德,先抑后揚地抒發了人生無常的感慨,曹操雖也建立過功業,但最終也和普通百姓一樣歸于“虛無”,懷古為后文的議論達觀作結鋪墊基礎。(三)兩篇都借景借人事來抒情,但表達方式及表現的情感并不相同。詞的基調激昂奔放,通過描繪大江壯景,懷古抒情,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對英雄人物的贊美和自己老大無成的感嘆,其情雄壯豪放;賦則借水月之景,巧妙地表達了作者由樂而悲、由悲而喜的解脫過程,情感的起伏變化既表達了作者的苦悶和不平,又表現了作者在失意后善于自我解脫的曠達胸懷,其情深沉蘊藉。綜觀東坡一生,超然豁達、樂觀開朗是其為人處世的主要風格,雖在不同時期,面對多舛世事,儒佛道思想始終矛盾地左右著他的言行情感,但始終在蘇東坡身上占主導地位總是儒家的積極入世思想。
再來看前《赤壁賦》和《后赤壁賦》。兩賦都是蘇東坡得心應手的力作名篇,寫于同一年,相距三個月,是各有千秋的姊妹篇:前賦所寫限于舟中,后賦則主要寫岸上;前賦字字寫秋色,后賦句句寫冬景;前賦主要談玄說理議論風生,后賦則側重敘事寫景以抒懷;前賦寓悲憤于曠達,后賦以浪漫的夢境結尾略顯縹緲?!豆盼挠^止》比較兩賦曰:前賦“寫實情實景,從‘樂’字領出歌來”;后賦“作幻境幻想,從‘樂’字領出嘆來”。相對來說,后賦比前賦難以真正理解,讀者對人生觀悟的高低廣狹不同,就決定著對后賦解讀的深淺不一。因為“后賦更著力于意境的創造,寫得含蓄、深沉,比前賦由議論‘化妝’的主客問答或許略高一籌”(《東坡文論叢》),同時,作者有游仙思想而又覺其虛無,反映了他在出世和入世問題上的矛盾心情。蘇東坡曾在將《赤壁賦》抄贈朋友傅欽之時附跋曰:“軾去歲作此賦,未曾輕以示人……多難畏事,欽之愛我必深藏之不出也。又有《后赤壁賦》,筆倦未能寫,當俟后信?!彼^不“輕以示人”,“多難畏事”,可見其抒情有內心的苦悶悲憤。“烏臺詩獄”,教訓徹骨,人心叵測,不可妄語。蘇東坡亦儒亦道亦佛,深感有些東西跟一般人是說不清道不明的。前賦尚且不“輕以示人”, 后賦就更不易為人所理解了。
蘇東坡的人生道路曲折坎坷,難能可貴的是,他始終能在復雜的矛盾中把握住自己的心。當代學者周國平在《詩人的執著和超脫》中說:“一個執著于美感的人,必須有超脫之道,才能維持心理上的平衡。愈是執著,就必須愈是超脫。這就是詩與哲學的結合。”稱蘇東坡“同時是哲學家”。他的人品和文品之所以一直為后人所敬佩,最為可貴的是他能將儒家入世、道家避世、佛家超世三者之間的原有矛盾,以“外儒內道”的方式將其統一起來。中國歷代文人中,坎坷如蘇東坡者少有,盡管坎坷而又能始終積極入世、超脫達觀者更少有。或如屈原“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投江而死;或如陶潛“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遠離塵世;或如賈誼、柳宗元,抑郁而死。而只有蘇東坡,履險阻似平地,視功名如浮云,樂天知命,隨緣自適。真可謂:持儒融佛道,執著又超脫;人生求完美,天地一東坡。
采取整體教學,品味赤壁詞賦,我們不僅可得到文學鑒賞的愉悅,而且還能悟到曠達人生的啟迪。品其詩文后,再悟其為人,哲學解讀蘇東坡,我們的人生認識會更高:無論順境逆境,都要曠達樂觀。最后,我們將蘇東坡同在黃州之作《定風波》引為教學結尾,繼續走近蘇東坡,豁達走好人生路——“也無風雨也無晴”。
ygg713@163.com(2002年5月)《現代語文》2002年12期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