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中國民間刻紙藝術的特色
The art of knife cutting in china
——劉韌剪紙屋藏品簡介(二)
作者: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
剪紙與刻紙自古有之,但刻紙真正在民間流行遠晚于剪紙,至今約有三百年左右的歷史。
據史料記載,我國民間自唐宋起就已有專門從事剪紙創作的手工藝人。他們現場制作,即時出售,以剪紙謀生。明清以后剪紙發展很快,遍及全國,以往用于年節門窗上的裝飾及服飾等刺繡用的剪紙花樣,光靠婦女用剪刀剪已不能滿足社會需求。于是,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各地原本專門經營剪紙花樣的藝人和作坊,紛紛棄剪改刻。他們自制特效的刻紙工具和蠟盤,使其更適應生產制作。刻紙之初,許多圖樣直接來自剪紙的薰樣兒(用油燈的煙薰出的剪紙復制稿),那些有創作能力的剪紙藝人,則吸收了剪紙裝飾美的長處,開始設計更適于在蠟盤上行刀并能充分展示刀功之美的圖案。從此,商用手工刻紙不但逐漸在社會上流行,而且自然地形成了手工藝品行業中的刻紙加工業。由設計人員出圖樣,培養專門的刻紙工人進行復制加工。
商用手工刻紙的出現,不但在數量上可以十倍幾十倍于剪紙的產量,而且由于充分發揮了刻刀的長處,在設計和制作上追求比剪紙更細膩精美,因而在藝術特色上漸漸的與剪紙有了明顯的不同。但這種不同并不是冷眼就能看出來,因為無論剪紙還是刻紙從外表看,都經過了鏤空與連接的技術處理。在民間,許多剪紙稿用刻刀可以刻出,另一些刻紙稿用剪刀也能夠剪成,更有一些作品的制作是刀剪并用。這些現象是人們對剪紙和刻紙的概念產生模糊的主要原因,以致忽略了從藝術的本質去認識剪紙和刻紙因工具不同而產生的不同的藝術特色。那么,刻紙工具到底給刻紙藝術增添了哪些與眾不同的特色呢?下面我來具體介紹一下。
一、在制作與技法上。剪刀的構造決定了她所承剪的紙張厚度即便是選擇薄宣紙,最多也只能剪到十張。由此看來,不能適應藝術商品市場的需求是剪紙的缺憾,而這個缺憾正是刻紙的強項。當我們一次刻制一兩幅作品時,用普通的刻刀和墊板,掌握簡單的劃刻、轉刻的技巧就可以完成,只要心細,一般都能刻得很好。而當需要一次刻制十幾到幾十張作品時,不掌握特殊的制作方法和技能,沒有三年兩載的練習是無法完成的。
商用手工刻紙按其不同的用途有其不同的制作工藝和流程,需要打制不同的刀具和墊板,選擇不同厚度和質地的紙張。因此,也就產生了不同的鏤空技法。這些方法和技法都是經過幾百年幾代人的實踐和摸索總結歸納出來的。比如:我們目前在工藝品商店中最常見到的河北蔚縣染色刻紙,傳統習俗是用于貼窗花,需要選用既能著住色又透光性能好的紙材。所以,一般選用手工制成的連史紙、棉料紙等,將它們多張固定在一起后,用“濕悶壓法”將其壓成纖維板狀,再用刻刀在特制的墊板——俗稱蠟盤上進行刻制。一般一次刻三十至七十張不等。刻刀常備有兩、三把,其尖部被打磨成不同的形狀,用于刻制圖稿中不同造型的裝飾紋樣。蠟盤要制作得不軟不硬,做軟了紙張容易陷入蠟盤中無法行刀,做硬了容易奔毀刀尖。刻紙時,要掌握“提拉切割”的技法:將刻刀尖部插入紙層要刻的部位,刀尖觸到蠟盤后,一上一下像木工拉鋸一樣,沿著刻紙稿或直或曲的線條進行刻制。而用于室外的掛箋(也叫門箋、吊箋),為了能夠禁得起風吹日曬,就要選擇比窗花用紙要厚的紙材,刻紙工具也比刻窗花的工具“粗獷”得多,俗稱“鑿子”,用“鑿刻”的方法一次最多可以鑿出一百張。再如,我國苗族傳統用于服飾等物刺繡上的刻紙花樣,其制作方法是將紙張固定在木板上,先用小刀子一點兒一點兒地仔細戳鏤,再用大針在紋樣上扎出孔洞而成,當地稱之為“扎花”或“銼紙”。除上所述,刻紙的制作方法與技法還有很多,不同的制作工具和方法、刻紙人技藝的高低都直接影響著刻紙作品藝術風格的形成。
第二,在設計上。刻刀依附于墊板或蠟盤,大可刻寸尺,小可刻微毫的特性,決定了刻紙在設計上,對其藝術形象的概括和提練,是建立在更多地吸收剪紙簡括般的裝飾美語言之上,建立在如何使其樣式更適合于在蠟盤上行刀,并且能夠充分展示人工技藝的精湛與刀工之美的基礎上。
第三,在藝術效果上。由于刻刀受到平面的墊板或蠟盤的阻檔,使它無法象剪刀一樣在紙面上游刃有余地自由穿梭后,留下活潑自在的身影,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在刻紙作品中見不到剪紙穿插技法的原因(用刻刀復制剪紙作品的情況除外)。刻紙既使在無稿創作的狀態下,其刀痕也仍會在紙面上留下直板鏗鏘的痕跡。但正是靠了墊板或蠟盤的依托,才使刻刀能夠刻出細如發絲連綿不斷的線條,密如網羅連成一片的塊面;弱處宛如嫩柳游絲飄逸流暢,強處又若堅鋼硬鐵擲地有聲。如果說,剪紙展現的是刻刀不能取代的剪趣紙味的隨意天成之美,那么,刻紙展現的就是剪刀所不能達到的一種刀味紙感的刻意追求之美;
第四,在藝術形式上。刻紙的表現形式與剪紙一樣非常豐富,分單色刻紙和彩色刻紙。單色刻紙指的是用任何一種單一顏色的紙刻出的作品;彩色刻紙指的是先刻,再用染繪或粘貼等方法制作出的染色、彩貼、挖補及套色等刻紙作品。
我國傳統刻紙藝術最具代表性的有:河北三河專供刺繡用的鞋花、衣袖花;河北蔚縣專供貼窗花用的染色刻紙;天津專供年節喜慶之日用的單色及套色刻紙,其最負盛名的還有當地高手鑿刻出的大小掛箋;浙江樂清的細紋刻紙和廣東佛山的金、銀箔套色染色刻紙(當地稱為“銅襯料”,“銅寫料”),這些作品手工技藝之精湛,常常被中外觀眾誤認為是用機器壓的,它們都是極具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的手工藝術品。
民間刻紙與民間剪紙一樣是隨著我國民俗民風的需要而興起,在不斷的滿足社會上各種不同需求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藝術特色,而大眾對這種藝術形式的喜聞樂見,更加速了她在藝術上的成熟和發展。特別是自從有了文人及美術工作者的參與,使其面貌煥然一新。近四十年來,以著名藝術家申沛農等為代表的北京、上海、南京、云南、湖南、湖北等地的現代刻紙作品,無論在題材上還是在形式上、品種上都打破了傳統的模式,眾多作者博采民間剪紙及現代藝術之長,在保持刻紙藝術語言純凈鮮明的基礎上,追求個性化的風格,創作出了大量的時代感強烈,紙感刀味濃厚的優秀作品。刻紙藝術的用途也早已從窗花、門箋和刺繡花樣等有限的范圍擴展到我們今天生活的各種領域。比如:賀卡掛歷,書報雜志,電影電視,廣告網絡的刊頭、片頭設計,動畫片的制作,雕塑的造型,建筑物的墻飾直至室內裝飾等等不勝枚舉,使刻紙這門傳統藝術的百花園呈現出一片爭奇斗妍、欣欣向榮的景象。如今,在各國人民積極保護本國傳統文化藝術的大環境下,中國的民間刻紙藝術已不再僅僅是外國人眼中的珍稀物,更越來越受到國內大眾的關注和青睞。筆者相信這門傳統藝術不但不會消亡,更會以她濃郁的裝飾美感和精湛的手工特色而自立于世界美術之林,為現代人的生活增光添彩——并必將代代相傳,藝術青春永駐. (2003年3月于劉韌剪紙屋)
版權所有,歡迎轉載,注意署名;商業用途未經允許使用違者必糾
劉韌剪紙屋(剪刻紙藝術私人博物館)
中國民間刻紙藝術收藏品欣賞
1、虎 染色刻紙 作者申沛農(北京)
2、花鳥 套色刻紙作者不詳(中國南方)
3、金魚 染色刻紙作者不詳(中國南方)
4、風景 染色刻紙作者不詳(中國南方)
更多精美收藏作品,歡迎朋友們光臨剪紙屋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