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語文試卷分析(全國大綱卷)
今天是高考的第二天,語文已在昨天結束,剛看到網上正式發布的試卷,現就簡單分析如下。
縱觀整套試卷,整體來講,和去年的相比變化不大,屬于穩中有變,變中還穩,難度適中,有新題,無偏難怪題,從基礎知識到能力考核再到文章的寫作,從古文、古詩歌到現代文閱讀,從題型到題量到題順,各個方面圴基本與去年相同。這也正好體現了國家在考試前所頒布的語文考試大綱的基本要求,也基本符合近年來所試行的教育部要求的語文素質能力改革之標準要求等。總體來說,語文試題基本成功。具體分析如下。
一,
二,古文閱讀。
這是今年變化特大的一個大題,二個題型有變,一是沒有了傳統上的實詞意思的理解考查,二是考查了古代有關文化常識。而且第一題便是斷句,讓考生有點猝不及防。但是,好在考前大都考生有心理準備,再加上難度不大,所以,也基本不影響考生的發揮。斷句題比較簡單,文化常識更是簡單,第三題是對文章的有關內容考查,是個傳統題,難度也不大。最后是兩句翻譯,難度也不大。
因文章選自《宋史》整體難度不大,再加學生對那段宋金對峙的歷史有概念,所以讀起來容易明白,做起來也比較順手。此題總得來說雖然有變動,但變后又較為簡單,從出題的角度看是符合考試規則的,從答題的考生的角度說,基本沒增加什么難度。只是文化常識是個新考點,需在以后的復習中給予關注。
三,
今年考查的仍是一首古詩,是唐朝岑參的五言律詩《發臨洮將赴北庭留別》,屬于邊塞詩。邊寒風格明顯,字名意思較為通曉,閱讀難度不大,再加有幾處注解,可幫助考生更加清楚地理解全詩的意思。從后面兩個題的內容來看,有一個大的變化,即將另一首高中課本里出現、考生們都比較熟悉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拿來作對比,考查其寫景的角度的不同。這個出人意外,卻也是情理之中。用這一方式,考查的是平日里考生對古詩,對課本,對基礎的學習掌握程度,更為關鍵是,如果考生沒有將《白雪歌》背下來,此題則全然無法下手。由此看,基本力的扎實是非常重要的。從對比的角度看其寫景的不同,這一問題屬于常規問題,不難。而第二題考查的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對全詩的情感抒發有怎樣的作用。此問題也是詩歌閱讀中兩個最基本的問題,無新意,難度也不大。兩個題一個考藝術,一個考思想情感,基本還是沿用了往年的套路。總得來講,此題有點變化,有點新意。
四,
五,
考題所選用的是一篇國內當代的小小說《馬蘭花》
也許把小說閱讀難度降低的原因是想與二選中的傳記閱讀難易度等同吧,因為經過這些年的高考結果顯示,大部分考生在小說與傳記的選擇上,大都選擇的傳記,因為相比之下,傳記比小說簡單多了,這便漸漸地失去了二選一的意義與目的。所以,今年大幅度降低了小說的難度,而大大提高了傳記的難度,二者差別來了個反顛倒,讓人料想不到。從這點上講,合理也不合理。終沒有達到平平衡的狀態。從高中小說的教學要求上講,與高中課本來所選小說的難度相比,也是不匹配,不對等的。那么,有一個問題想問,為什么我們一定要考查傳記這一文體呢?它本來的文學因子與意義就不大呀。回歸從前的散文考查不就很好的嗎?對語文,對學生,對生命,對生活,對文體,不都是很好的一種考查文體嗎?為什么考查了一段時間后,突然取消了呢?不懂,真的不懂。
六,
傳記是選自《朱東潤》的自傳。
朱東潤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文學教授,學識淵博。我們上大學時所用的古代文選課本就是他編寫的,對于現在的高中生來說則比較陌生。選用這一文,且是先生的自傳,比較合適,一可讓學生了解過去那一代知識分子的經歷與學識,且先生的文筆與知識是豐富優秀和豐富的,也適合高中生學習。此傳記與眾不同的一點是它首先采用的是自傳體,與往年所選用的他傳體有明顯的不同。這是一個創新點,二是傳主本身就是一位古文大家,用來考查語文比較恰當;三是后面的幾個題的設計上,無新意,但知識點覆蓋較為全面、科學、合理。四是難度太大。
如第一題“朱東潤的傳記文學觀是如何形成的?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其實這是對他的生平經歷作一分析總結。但也有一定難度,不是隨意摘錄原文就可得到滿分的。第二題“作為帶有學術性質的自傳,本文有什么特點?請簡要回答。”此題有一定的技術含量,是本套題是最好的一個題。既考查了文章的性質特征的把握,又考查了學生獨自的感悟與理解,還需有較高超的概括能力、表述能力。此題不錯。最后一題是“朱東潤認為傳記文學作品應該如何刻畫和評價傳主?你是否同意他的觀點?請結合材料說明理由。這個8分的大題在設計上也是別出心裁,考查的知識點較多,既緊扣原文,又讓考生可以自由發揮,考查的角度與難度都有,真正能把考生的能力考查出來,把相互間的距離拉開,專業性強,文學性濃,區分度高。而且與往年的傳記文的考查角度與內容也不一樣。是很不錯的一個題。
除原文之外,試題還提供了傳主的幾則材料,以這補充。這個與往年的考查方式一致。不再多言。
七,
再看17題。屬于圖文轉換型。試題上所給的圖為中國郵政為保護地球水環境發行的一枚郵票,要求寫出構圖要素,并說明圖形寓意。與往年的題相比,它無一點新意。而且去年就是圖文題,今年再考,有背常理。因為每年的語文試題里就這個題型變化最大。多少年來,不變的是其他,而些題是年年有變的。因為一方面高中語文內容需考查的知識點太多,只有在這一個題上變化,才可以很好地指導平日的高中語文教學。否則,好多學校便不會去關注這些語文基本知識與能力的訓練了。另一方面,只有變,才可把語文的考查變得靈活了,自由了,也更加全面而科學了。如由早年時考查的仿句子、變換長短句、根據情境寫短語、寫對聯、應用文改錯,到去年的圖文轉換,等等,此題可考查的內容太豐富了,方式太多樣了,只有這樣,才可涵蓋高中語文豐富的知識,考查出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可惜的是,今年沒有。照舊。再看所給郵票,內容簡單,構圖元素明顯,寓意一看便知。難度不大,區分度也一定不大。在一字千金,惜題如金的高考試題里,它的出現真的是一種浪費。
九,最后說說寫作,這是占半壁江山的一個大題。考生、教師整個社會都特別關注。
今年的作文仍是材料作文。所給材料是今年剛剛五月份發生的一件真實的事件:一位父親在高速路上開車,不斷地打手機,女兒勸告無效,便打電話報警。要求考生寫一封信,給誰都行。
令人絕對想不到的是,剛剛在五月分發生的事,六月初的高考中便能出現。按照往年的時間安排這是絕對不可能的。可是,電子時代的到來,將往日不可能的事變成了可能。這也算是高考語文關注時事社會的一個重大體現吧。這是正確的一個方面。
此題與往年所給材料不同的一點便是將日常所用的書信體引入高考,這是失傳了多年的一種考試方式。今天出現,很不錯的。再看其內容,它實際上反映的是一個親情與法規,生命與安全,小家與大家,自己與他人利益的矛盾問題,這是材料的關鍵所在。
嚴格地從高考材料的要求看,選用這則材料其實并不是很好的,其思辯性不是很強,立意點不是很多。雖說整個社會對事件的爭議比較大,但這個大不能代替高考學生的能力考查,更難以考查出學生的知識量、才華、智慧、哲理性等方面的才能。畢竟它是一件普通而不平常的事件,沒有經過什么精心的藝術加工,屬于原生態,不典型,不文學化,更不藝術化。原樣不動放到高考試卷里,還是顯現出了一定的粗糙性、平淡性與局限性。再加文體的限制,難以考查出考生的想象力、思辨力、創新能力與文學才華。和浙江、上海的作文題相比,還是差點火候。
總結整套試卷,我們認為總體上平穩,穩中有變,變中顯穩。難度不大,題型無改,順序不動,題量適中。處于教育改革,特別高考改革的的關鍵時期,堅守這一原則也是正確的,同時此套題也真正體現出了出題人的一番苦心與艱辛的探索。具體不足的是:題型單一,文學味不強,瑕疵明顯,創新意識還顯不夠,科學性、嚴密性需進一步加強。優點是無偏難怪題,無人為設計的障礙,有新奇,有驚喜,結合時代社會緊。
以上點評如有不妥,請指正為是。
2015年,6月8日8時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