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級學科科目增多,知識跨度加大,學習能力轉化難度大,測試頻率加大。學生在數學、英語、物理、化學、地理這些科目上會出現很大的問題,甚至出現不及格現象。很多學生感覺老師講課進度太快,只能勉強聽懂,但課下不會做題目,或者一做就錯。因此,在高一年級,初中階段打下的知識、習慣和方法的基礎尤為重要。由于高一年級學習了高中50%以上的新知識,如果此時學生仍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那么到了高二,學生將會連課堂上老師講的課程都聽不懂,這也是為什么部分學生在高二時就有了輟學就業的想法。
高一學生心理特點分析
進入高一的學生,在心理上正處于脫離父母的時期,迫切希望從父母的捆綁中解脫出來,自我意識明顯加強,獨立思考和處理事務的能力發展,不論是在個人生活的安排上,還是在對人生和社會的看法上都開始有了自己的見解和主張,他們對成年人的意見不輕信,不盲從,要求有事實的證明和有邏輯的說服力。
高一科目特點
高中數學教材難易度變化較大。初中教材體現基礎性,高中教材承擔為高校選拔人才的任務。因此,從初中到高中內容跨度較大,特別是數學、物理學科。 其次,初高中學習方法有明顯變化,初中大多是跟著老師學,機械模仿的多;而高中強調自主學習,注意知識的靈活應用、理解掌握,特別強調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初高中教學方法也是不斷變化的,初中老師教學時對一個知識點講例題、訓練習題較多;但高中內容較多,老師不可能全部講到,只能精講精練,學生必須有一定的思維能力,靈活掌握知識和方法。 初高中對學生的能力要求也不同,如初中做數學題可用計算器,而高中不行,很多學生計算能力差導致失分。
高中語文以閱讀和寫作為主,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擴展語文學習的思維,培養閱讀的解題思路。語文本身就是長期積累的過程,不是短期輔導就能顯著提高成績的,一定要強化輔導,加大訓練。
高中英語語法難度加深,相對抽象,形式較多,句式相對復雜,學生易混淆,學生難以掌握。成績下滑在所難免,因為缺少語言環境,必須要強化輔導。
高中物理側重于微觀世界,更加抽象,公式多,難理解,難記憶,難應用,學生難以掌握。
高中化學比較抽象,知識點多且分散,難理解,規律性不強,學習起來難度較大,不少學生因為學不會而主動放棄該學科。
年級關鍵性
進入高中時,如果沒有及時適應新環境和新老師的教學方法,導致考試上不去,家長又沒有及時地做好協調,孩子努力了卻沒考好,壓力就會很大,甚至恐懼考試,逐漸走向惡性循環,越恐懼考試,越考不好,因持續考不好而產生一定的自閉,與家長和其他親友的交流都會減少。輕則會尋找感情寄托,出現早戀現象;重則會導致抑郁,甚至產生輕生的念頭。
家庭教育建議
對于剛剛升入高中的孩子,不僅僅存在對外部環境、人際關系不適應的問題,還有一個如何適應自我,正確評價自我的問題。具體表現為: (一)盲目的優越感。這樣的孩子,一旦發現自己成績不再占有優勢了,就會懷疑自己的能力,開始緊張、焦慮,越是這樣,成績就越會不理想,致使孩子在現實面前產生消極、逃避現實、懷疑自我等心理行為;(二)存有松一口氣的思想。孩子在初三特別是臨考前白熱化的學習中感到太辛苦、太累了,考上高中也算是達到目的了。至于考大學,那還是三年以后的事,所以,想先放松一下,會出現對娛樂(或網絡)興趣有余,學習松懈,不主動、不積極;(三)固守原來的學習方法。孩子能夠升入高中,說明在初中時學習還不錯,因此有些孩子就認為初中的學習方法是成功的,到高中后,沒有考慮新的學習需要在學習方法上不斷地調整。對于這些,家長要根據孩子的情況,做出有針對性的引導。如果孩子是第一種情況,家長要通過旁征博引的方式,啟發、誘導孩子,讓他明白“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指導孩子找準自己在新集體中的位置,根據自己的位置確定努力的目標;如果孩子是第二種情況,家長要用“旁敲側擊 ”的方法,提示孩子隨著時間的滑過,知識也在悄悄地流逝,想追回來會很困難。如果孩子是第三種情況,家長可以建議孩子咨詢老師,在老師的指導下,總結反思過去的學習方法與現在學習要求不相適應的地方,及時矯正,尋求更切實有效的學習方法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