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思維:經方辨證依據癥狀反應。臨床先辨六經八綱,繼辨方證。辨方證是六經八綱的延續,辨方證是辨證論治的尖端。
八綱就是:表、里、陰、陽、寒、熱、虛、實。
依據“病有發熱惡寒者,發于陽也;無熱惡寒者,發于陰也”,“發熱”與“無熱”乃辨六經發病的陰與陽,非單為表證(加上惡寒,則單為表證立綱,所謂“有一分惡寒、便有一分表證”)或發熱性疾病立綱,乃是為六經八綱所統的百病立綱。
以寒熱辨陰陽,所謂:“寒熱有常,虛實無常”。
又需要注意,“發熱與無熱”不單指的是發熱與不發熱,凡是表現為明顯的陽性癥狀,都是“發熱”范疇,表現為明顯的陰性癥狀,都是“無熱”范疇。比如汗出,如果粘、臭,就算不發熱,也屬于“發熱”的陽性病范疇,如果汗出多、但摸著是涼的,那就是“無熱”的陰性病范疇。
六經就是:
表陽證太陽病
表陰證少陰病
里陽證陽明病
里陰證太陰病
半表半里陽證少陽病
半表半里陰證厥陰病
臨床依據癥狀反應,先辨六經(病位)八綱(病性)——(更高的是病機),再辨方證(包括方證的鑒別)。
結合仲景醫學,臨床始終理會,起于斯而終于斯,足矣。
試著學用以上思維,開啟經方學用新歷程
簡要醫案:
趙某,女,36歲,初診日期2019年10月11日。
右側耳鳴半月余。
現癥狀:右側耳鳴、口干、多飲,口不苦、不渴,惡寒、汗出,腰冷、足涼,失眠,胃口怕食寒涼,食寒涼則腹脹,月經規律,食寒涼則痛經、血塊較多。
脈滑,舌淡有齒痕舌底蒼白。
腹診:腹平,腹力2/5,臍下兩旁偏下壓痛明顯,黃瓜樣悸動,肚臍上至上脘穴壓痛。
腹診圖如下:
辨六經為太陽太陰合病兼有瘀血
辨方證為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與桂枝茯苓丸合方加生石膏
處方:
當歸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
生姜10克,炙甘草10克 大棗12克
吳茱萸6克,細辛3克 川木通10克
茯苓15克,赤芍10克,桃仁12克
牡丹皮10克,生石膏60克
10劑,顆粒劑
2019年10月22日復診:
耳鳴減輕,腹脹減輕,口不干,手足不涼,近3天感冒出現了咳嗽咽痛,已經吃消炎藥兩天。
現癥:耳鳴,腰涼,失眠,咳嗽咳痰,痰黃不易咳出,咽部發堵感,咽癢,吸入涼氣則咳嗽,口中黏膩。
脈沉滑有力,舌淡暗,苔白,咽后壁不紅。
腹診與上次相比,肚臍上壓痛消失。
辨六經八綱為:太陽太陰合并伴有瘀血水飲,水飲化熱
辨方證為: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合桂枝茯苓丸合半夏厚樸湯合腎著湯加桔梗、生石膏
處方:在前方基礎上加
清半夏10克,厚樸10克,蘇子10克
桔梗10克,干姜10克,白術15克
7劑,繼續調理。
討論:
1、辨證的整體觀:依據六經八綱,辨識很容易,胃口怕冷,屬于太陰,惡寒,腰、足涼,辨為太陽,方證辨為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
2、腹診的價值:肚臍以下有壓痛,提示瘀血,給桂枝茯苓丸的應用提供了證據。
3、關于藥證:口干是石膏證。關于生石膏胡希恕經方醫學體系有獨特的認識,本藥口干、心煩為應用的適應癥。在第21期傳承班上,馮老也說生石膏的寒性不及黃連、黃柏這些苦寒的藥對胃的損傷,臨床之得。張錫純為了說明生石膏的性質,引用了兩點∶第一《神農本草經》將本藥列為上品,第二用來治療產乳,再加上他本人長期應用體會,認為石膏沒有那么恐怖,也是臨床之得。
4、腹診對虛實的識別上,以腹力的強弱來辨別虛證和實證,我個人體會,這是一種以胃氣為本的鑒別方式,較傳統的脈學更有優勢,本患者的脈象絕無虛證,但是腹診卻表現得很明顯。這也和張仲景對當歸四逆湯的描述相符合(若其人內有久寒)。
5、還得說說當歸四逆湯和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本方絕對是一個健胃劑,是在桂枝湯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想想胃與月經的關系,胡希恕胡老說溫經湯就是麥門冬湯與吳茱萸湯合用加了強壯性的活血化瘀藥,用來調節婦人月經相關問題,理解的很到位,是通過調節胃氣來調節月經的,給我們指明了方向。本患者雖然沒有應用方藥治療月經病的體會,但是她吃了寒涼的以后就會痛經、血塊多給我們從反面證明了胃于月經的關系,值得認真學習健胃調經這一思想。體悟:仲景“保胃氣”思想。
6、方證越明顯,臨床效果越好,腹征越明確,應用經方臨床效果越好。的確如此,以前我們也用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治療過一例耳鳴,就是因為方證很明確。
7、臨床患者以耳鳴就診,具體辨證卻舍耳鳴從全身系統癥狀入手,辨別六經八綱,然后求得方證相應進行治療,效果很好,這也許就是經方的辨治思維吧。
8、如果你的臨床思維還很活躍,認為手足發涼是末梢血管循環不好,耳鳴的出現往往也是與末梢循環相關,這樣理解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可以嗎?個人以為要從六經八綱分析,單獨一癥,肯定不行。但從方證學的角度考慮,只有在患者出現手足發涼的時候,且符合六經八綱,同時出現了耳鳴這一癥候才可以,需要認真體會,這也許就是方證思維吧。
讓我們共同努力,實事求是,始終理會《傷寒論》,深研仲景醫學,做一代經方傳人。
副主任中醫師 副教授。河北省“三三三人才”三層次人才,中國農工民主黨員,中國卒中學會會員,中國針灸學會會員,中華中醫藥學會會員,中華中醫藥學會心身醫學分會第二屆委員會青年副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心身醫學分會第二屆委員會委員
河北省中醫藥學會內科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河北省中醫藥學會張錫純學術思想研究委員會常務委員,河北省中醫藥學會溫熱病分會常務委員,河北省中醫藥學會王清任學術思想研究會常務委員,河北省中西醫結合學會第一屆濁毒癥專業委員會青年學組副組長,河北省中西醫結合學會第一屆眩暈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滄州市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滄州市針灸學會常務理事,滄州市中西醫結合學會常務理事,胡希恕經方醫學滄州傳承基地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