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太陽太陰合病
1、桂枝加厚樸杏子湯
【組方】: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炙甘草二兩,生姜三兩,大棗十二枚,厚樸二兩,杏仁五十枚(約20克)。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注】:18條“喘家”為素有喘,若得外感又現現桂枝湯證(發熱,惡風,自汗出,頭身痛,喘),則加厚樸、杏仁。若喘因邪而勢急,邪乘喘而威盛者,則宜再考慮它方。
43條為太陽病誤下產生微喘,故當有胸滿脈促,多為氣上沖,類似桂枝去芍藥湯之胸滿而更甚,因為還多了喘。與人參所主之心下痞硬有不同,人參證局于限心下痞硬,而喘者之胸滿為普普通的虛性膨滿。這時表又未解。所以治療基本上還是以桂枝湯打底,針對胸滿,加厚樸;針對喘,加杏仁。
無論哪一種,其(咳)喘皆痰飲之故。所以該方證屬太陽太陰合病。杏仁主咳逆上氣,厚樸消脹除滿、理氣化痰。杏仁開表、提壺揭蓋,此所以亦緩解咳喘故也。咳喘患者不論新(43)久(18),不論是慢性氣管炎、咽喉炎,還是感冒等病,也不論是否因誤下,若非熱實證者均有使用機會。
【編者(太極閑人)按】:老師講課中還講了不要把桂枝加厚樸杏仁湯證與麻黃湯證、麻杏石甘湯證證、葛根芩連湯證、四逆加人參湯證、生脈散證等混淆,還談了其它廣泛的問題以及其它廣泛的資料征引,甚至還涉及臟腑辯證,內容較雜,故割愛略去。
2、桂枝人參湯
【組方】:桂枝四兩,炙甘草四兩,白術三兩,人參三兩,干姜三兩。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內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注】:根據條文推理,太陽病用過解表的方法,但沒有解透,“外證未解”,又看到有點里實,過早的“數下之”,使熱邪陷里,造成“協”(又曰“挾”)利下不止、心下痞硬,這時若表證依然沒有解,這是表里同病了。
作為表不解,當有惡風、一定程度發熱、汗自出、頭身痛等癥狀,下之后的表不解還一般有氣上沖,解決辦法是桂枝湯或桂枝甘草湯;作為里不解,心下痞硬、下利或便溏,在太陰部分我們學過人參湯(即理中湯)。現在表里不解,故以桂枝甘草湯合方人參湯主之,稱為“桂枝人參湯”。桂枝、甘草補中益氣固表、降氣沖,解決表證問題(當然還得吃熱粥蓋被取微汗);術與干姜蠲寒飲止下利;人參解心下痞硬,甘草緩急。于是表里、陰陽雙解,簡約精妙。
若里有真寒,比如下利清谷、惡寒倦臥,或脈沉,用這個方就不行了,當先救里,救里用四逆湯。
桂枝人參湯常見于發熱感冒自服一些成藥,或醫生開方不對證,或平時常服減肥藥、保健藥,把自己搞虛了,感冒后仍繼服這些東西,造成表里不解而心下痞硬者。
條文中說了“數下之”,我們不要機械地理解,好像非得前面用了下法才能使用它,不是的。只要有是證,就可以用是方。比如,惡風(寒發),發熱,頭身疼痛,汗出,心下支撐,下利或便溏,口不渴,舌淡苔白滑,脈虛,那么就可以使用桂枝人參湯。
或問:這條的協熱利中肛門是否會熱?
協熱利,指下利時邪熱入里“協同”之意。有不同情況。如葛根芩連湯證是熱迫大腸,又表未解的“協熱利”,下利臭穢,可見肛門灼熱,或見小便黃;桂枝人參湯證乃里虛甚至微寒而兼邪熱趁虛而入的“協熱利”,下利溏稀,尿清脈弱。前者歸屬有實熱里證,當清熱止利,辛涼解表,后者歸屬有虛寒里證,當辛溫解表。
3、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
【組方】:桂枝,生姜各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枚,皂莢一枚(可用20克),去皮子,炙焦。右五味,以水七升,微微火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注】:首先談一下桂枝去芍藥湯,以前學過,見傷寒論21條:“太陽病,下之后,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
21條講太陽病用了錯誤的下法,誤下必傷中氣,成上實下虛,還產生脈促胸滿,這是有氣上沖,這表明人體還有一股試圖將氣血津液向上、向外輸送戰斗的跡象,這還是表證,可以停止錯治,用桂枝去芍藥湯來解決問題。下虛不宜用芍藥,桂枝治氣沖,故用桂枝湯去芍藥湯。
今天這一條也是錯用下法后有氣上沖,不過多了個“吐涎沫”,說明還有痰飲,當屬肺冷的一類,因此在桂枝去芍藥湯基礎上再加皂莢。皂莢辛溫,有點燥,有通關竅、排癰膿的作用。若虛熱的肺結核,皂莢辛燥不可輕試。因此不要一見“肺痿吐涎沫”就用這個方。
肺痿者,按金匱義,乃熱在上焦因咳為痿,是虛證,今之肺結核就屬于肺痿,當用葶藶大棗瀉肺湯之類,然金匱既列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則肺痿另當有肺冷之痿。
湯訣歌:桂枝去芍本消陰,痰飲挾邪迫肺金。一個皂驅粘膩濁,桂枝運氣是良箴。
方名冠以“千金”者,因仲景著述十六卷,惟《傷寒論》十卷傳于后世,宋時王洙自蠹簡中發現仲景之《金匱玉涵要略方》三卷,然《玉涵》與《傷寒論》無大差異,其間有《傷寒論》所無方劑,但因歷時頗久,每有散缺,故其時高保衡、孫奇、林億三氏協力由《千金方》、《外臺秘要》等書中,抄摘而成完本,命名為《金匱》。以“千金”二字冠于本方者,意謂由《千金方》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