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錫鳳 陶海燕 王曉茹 山東省濟南市中心醫(yī)院
已故名醫(yī)胡希恕先生是公認的經方大師,畢生沉酣仲景之學,兼受湯本求真的影響,臨床善用經方,近于出神入化,被譽為“經方學派的大師”。名醫(yī)劉渡舟先生曾贊譽他:“每當在病房會診,群賢齊集,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獨排眾議,不但辨證準確無誤,而且立方遣藥,雖寥寥幾味,看之無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皆得力于仲景之學也?!比缓K∠壬疤幨赖驼{,使其學術思想未能廣為傳播,誠為憾事,茲將胡希恕先生運用經方辨證經驗,略為剖析如下。
胡希恕對六經實質的認識
要靈活地運用經方必須先明白六經的本質,胡希恕先生學宗仲景,深受王祥徵影響,兼采湯本求真之論,認為六經辨證不是臟腑辨證而是八綱辨證。《傷寒論》雖以六經分篇,如“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辨厥陰病脈證并治”等。然書中對八綱之辨頗詳,如論中第7條“病有發(fā)熱惡寒者,發(fā)于陽也;無熱惡寒者,發(fā)于陰也……”是辨陰陽;第70條“發(fā)汗后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是辨虛實;第91條“傷寒,醫(yī)下之,續(xù)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急當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是辨表里;第122條“病人脈數(shù),數(shù)為熱,當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發(fā)汗,令陽氣微,膈氣虛,脈乃數(shù)也。數(shù)為客熱,不能消谷,以胃中虛冷,故吐也。”是辨寒熱,如此等等。這可以說是辨證施治的一般規(guī)律,何為六經?六經是指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而言。胡希恕先生指出:《傷寒論》之六經,雖稱“之為病”,其實質是證,而且來自八綱。八綱即指表、里、陰、陽、寒、熱、虛、實,其實在表里中間,還有一個半表半里,按數(shù)而論,應為九綱。由于言表里,而半表半里即寓其中,所以習慣上仍稱為八綱。疾病從病位而言,不外乎表、半表半里、里,從病性而言,不外乎陰陽、虛實、寒熱,而虛、實、寒、熱又可從屬于陰陽,如此可知,表陽熱實即為太陽,表陰虛寒則為少陰;里陽熱實即是陽明,里陰虛寒則為太陰;半表半里之陽熱實即為少陽,半表半里之陰虛寒則為厥陰。如此,無論表、里、半表半里皆具有陰陽兩類不同為證的反映,三而二之為六,即病之見于證者的六種基本類型。這即《傷寒論》所謂的“六經病”。由此可見,六經出自八綱,是毋庸置疑的。需要指出的是:少陰主表,厥陰主半表半里,胡希恕先生曾有專門論述,限于篇幅,茲不贅。
運用六經辨證的“三辨”
明確了六經與八綱的關系,就為臨床運用經方奠定了基礎。胡希恕先生應用經方分為三步辨證即首辨病位、次辨病性、最后辨方證。
辨病位
病位是指表、里、半表半里三部分。胡希恕先生指出表指體表,即由皮膚、肌肉、筋骨所組成的外在軀殼。若病邪集中反應于此體部時,便稱為表證。里是指人體的里面,即由食道、胃、小腸、大腸等組成的消化道。若病邪集中反應于此體部,便稱為里證。半表半里,是指表之內,里之外,即胸腹兩大腔間,為諸臟器所在之地。若病邪集中反應于此體部時,便稱為半表半里證。以上表、里、半表半里三者,是固定病位的反應,也就是說不論什么病,其病位的反應無非是或為表,或為里,或為半表半里。雖然,有時二者或三者同時出現(xiàn),但絕對不會超越此三者的范圍,但必須指出這里所說的病位,是指病邪反應的病位,不要誤認為是病變所在的病位,就是說即使病變在里,但病邪集中反應于表位,即稱之為表證。亦或稱之為邪在表或病在表。反之,雖病變、病灶在表,但病邪集中反應于里位,即稱之為里證,亦或稱之為邪在里或病在里。六經均有提綱證,尋此以辨,即可知病位之所在。
辨病性
病位既定,則當進一步確定病性,即陰陽、虛實、寒熱。胡希恕先生說:“病情(即病性)必反映于病位,而病位亦必因有病情的反映而反應,故無病情則亦無病位,無病位則亦無病情。則所謂表、里、半表半里等證,同時都必伴有或陰,或陽,或寒,或熱,或虛,或實證?!辈∥?、病性既定,則治則治法亦相應而定。如病在表,治之以汗法;病在里,治之以或清,或下,或消,或溫,或補;病在半表半里,治之以和法。
辨方證
方證即方劑的適應證,《傷寒論》中有桂枝湯證,柴胡湯證,是以方名證的范例。如果說辨病位、辨病性是一般辨證的話,那么辨方證則是辨證的繼續(xù)與深入。胡希恕先生曾明確指出:方證是辨證論治的尖端。我們知道治病能否取效,不論是臟腑辨證、經絡辨證,還是六經辨證,最終都要落實在方證上。僅僅確定病位、病性、治則治法還不夠。如太陽病,若發(fā)熱,汗出,惡風,脈浮緩者,則宜桂枝湯;若見發(fā)熱,無汗,身體疼痛,惡風而喘者,脈浮緊者,是麻黃湯證……雖然桂枝湯,麻黃湯,大青龍湯,葛根湯等均為太陽病的發(fā)汗方劑,但各有一定的適應證,如果用得其反,不但無益,而且有害,輕者變證蜂起,重者壞證叢生。《傷寒論》和《金匱要略》載方證頗多。需要指出的是很多人認為經方就是方證相應,如忽略了理論的指導,就會流于膚淺。胡希恕先生的辨方證不同于簡單的方證相應,而是在八綱辨證基礎上的進一步深化和細化,與辨證論治毫不抵觸,而是密不可分割的。
但由于疾病是復雜的,病位、病性可能會出現(xiàn)錯雜。如太陽陽明合病、太陽少陽合病、太陽少陰合病等。仲景已有合病并病之論,且有柴胡桂枝湯合方之用,實開后人無限法門。循此,則經方自可應用自如矣!
結 論
古今注解《傷寒論》者眾,而能學以致用者甚少,多數(shù)拘于理論探討,使很多人對學習《傷寒論》產生懷疑,這是未能明白運用經方的指導理論——六經辨證的實質所造成的,六經辨證是脫離臟腑經絡、具有獨特理論的體系,與臟腑辨證有互補之妙,實無對峙之情。胡希恕先生運用經方的“三辨”——辨病位、辨病性、辨方證,誠為入仲景之門的簡便法門。其理明、其法真、其效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