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絡
可以預見,微軟此次收購的野心應該是劍指——第二個Facebook。但是,從微軟“來一個滅一個”的光輝歷史來看,從小管身邊不少人收到了N封受邀加入“領英”的郵件,第一反應還是刪到垃圾箱的現象看,懸。
就在微軟豪購LinkedIn“霸屏”之際,小管問大家一個問題,你收到領英不厭其煩的邀請郵件后,是注冊了,還是刪除了?對于此事件,小管又忍不住有了三個反思,且聽慢慢道來:
反思一:關了MSN再去收別人,荒唐!
幾日前,MSN中國才剛剛徹底離去,微軟就迫不及待將新歡LinkedIn引入公眾的視線。新歡舊愛一出一進,節奏之快,時間之巧合不得不讓人唏噓。MSN的退出仿佛是微軟為LinkedIn加入而做的精心準備?看著昔日王者MSN離去的背影,我們真為微軟搞砸這么一個金飯碗而惋惜,真是丟了西瓜撿了芝麻。
或者,是微軟從LinkedIn那里,嗅到了一絲MSN的味道(都是白領、金領在用嘛)。在MSN上戰略失誤的微軟,帶著一副悔青的腸子,非要大口吞下LinkedIn,至于報價多少,自然可以信口開河了。
傳聞,在LinkedIn上市之前,微軟曾幾度伸出橄欖枝示好,從最初的5億美元,到再報價的近20億美元,LinkedIn險些被微軟收入囊中。而現在,收購價格高出了十萬英尺。收購消息一經放出,隨即引得網友驚呼,“微軟瘋了!”“愚蠢至極!”
反思二:一買一賣諾基亞虧幾十億美金,微軟在收購上簡直一敗涂地
其實這一樁交易,不僅微軟需要有“高價買”的膽識,LinkedIn更需要有“放手賣”的勇氣。為什么這么說呢?
小管翻開微軟的并購史,仔細排查了一下,乍看微軟的收購史,簡直是一部血淚史。
收購諾基亞,微軟70億美元買,3.5億美元賣,付出了血的教訓。而12億美元收購Yammer,85億美元現金收購在線聊天工具Skype,試圖替換MSN,卻因Skype和Yammer幾年來的不慍不火,微軟隔靴搔癢幾年之后決定再次押重注于新貴LinkedIn身上。
以Skype為例,2011年,微軟以85億美元現金收購Skype。
而在2012年時,Skype聯合創始人塔林就開始吐槽:微軟的大公司官僚化作風耽誤了Skype的發展。
塔林還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微軟目前的問題所在:科技行業已進入到移動計算時代,人們更看重移動設備續航能力、存儲容量和網絡帶寬。反觀微軟的Windows和Office,它們的開發還處在臺式機、筆記本時代。
從而,在微軟“耽誤”Skype的這一段歲月里,微信、WhatsApp、Line等鮮肉早已迅速崛起。
所以說,幾年來,微軟在戰略上如饑似渴的將觸角伸向了不同領域“買買買”,而在并購之后又沒能為其原有的市場增添一二。微軟這幾年的表現,仿佛一個溺水的老婦,能夠抱上一棵大樹的愿望越強烈,心氣越發不足。幾經折騰之后,不僅沒能搞好自己的買賣,還砸爛了人家的攤子。
反思三:為啥還對社交如此情有獨鐘?
既然放棄了MSN,為何微軟還接連收購社交領域的公司呢?
收購Skype,據稱目的是該交易有助于微軟吸引更多互聯網用戶,并在互聯網廣告市場縮小與谷歌之間的差距。
可見,微軟的每一次收購貌似并非有明確戰略,只是為了防御,你有我也得有。
這讓小管想起了百度,當一個巨無霸得以壟斷,繼而看不上一些“小錢”的時候,就會出現自我封閉,出現戰略盲目。
但也有分析認為,微軟需要分社交網絡一杯羹,想讓用戶在不使用Windows操作系統的情況下繼續依賴微軟,轉而重視云服務,進而向一個重要的服務提供商身份轉變。寄希望于LinkedIn后,微軟半陰的天空上好似汪著一輪太陽。
我們看看官方的說法是什么:
微軟CEO納德拉:“此次收購LinkedIn的交易是我們重塑生產力和業務流程的大膽計劃,很關鍵。我們將借力LinkedIn云計算方面的資產,增強微軟目前最強勁的云計算業務領域,同時還將強大微軟的服務網絡,為微軟注入更好的長期變現機會。”
LinkedIn CEO杰夫·維納:“利用LinkedIn的網絡去支撐微軟10億用戶生態系統中的社交和身份功能,提升LinkedIn覆蓋范圍和用戶參與度。對LinkedIn來說,這就是最好的決定。”
可以預見,微軟的目的顯然不是繼續讓LinkedIn做一個職場社交網站。目標應該劍指——第二個Facebook。
但是,從微軟“來一個滅一個”的光輝歷史來看,從小管身邊不少人收到了N封受邀加入“領英”的郵件,第一反應還是刪到垃圾箱的現象看,懸。
作者:懷元、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