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絡
發明"風口論"的雷軍最近公開解釋:"風口的意思是順勢而為。"但顯然,被風口這個詞誤導的人不在少數……
文/青云
"移動互聯網風口"是近幾年最熱的新經濟代名詞之一,紅透了半邊天。但今年,人們越來越少談及"風口",這個熱詞正在被冷落。
在此背景下,小米創始人雷軍近日在微博上給"風口論"以詳細的"名詞解釋":"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我引用這句話是為了說明創業成功的本質是找到風口,順勢而為。"雷軍還說,勢來自于《孫子兵法·兵勢篇》,"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于千仞之山者,勢也"。
究竟是移動互聯網風口已過,還是資本的寒冬"冷凍"了創業熱情?在筆者看來,"冷"的背后有幾大現實主因。
移動互聯網創業空間已逼仄?
2015,互聯網圈開始流行"打不死就合并"的模式,一連串的合并貫穿全年。
是年2月14日,滴滴打車與快的打車實現戰略合并;4月17日,58同城宣布戰略入股趕集網;10月8日,美團與大眾點評宣布合并。不久后,攜程與去哪兒也合并了……
不難看出,開啟了合并模式的公司,多數是依托這波移動互聯網熱潮涌現的新公司。它們曾經是競爭最激烈的對手,但在市場和資本的"撮合"下,紛紛走向了合并。這讓創業者憂心忡忡,特別是這些合并的公司背后往往有BAT的身影。一個不得不承認的現實就是移動互聯網創業漸漸進入尾聲,所謂風口已經過去。盡管5G還沒有到來。
做個簡單的測試就能知道這并非危言聳聽:打開手機看看,你的智能手機上有幾個應用是過去半年里由新公司開發的呢?對筆者來說,手機里已經很久沒有接納一個新的移動應用了,即便偶爾加一個,也會因為其過低的使用頻率而在下載后不久就刪除。這不是因為手機空間狹小容不下幾個低頻App,而是目前主流移動應用已經滿足了用戶絕大多數的需求,如果不是必要,誰會再下載一個呢?
BAT三家公司的托拉斯化形成了很高的競爭壁壘,讓移動互聯網創業的難度進一步加大。仔細看一下BAT的業務布局就能看出,三巨頭的業務交叉重疊越來越多,在業務布局上開始趨同。就移動互聯網來說,創業者更加難以突破。過去幾年間,很少有互聯網創業公司能避開BAT三大巨頭的陰影,獨立的移動互聯網創業公司更是紛紛被收編。不是被BAT財團戰略投資,就是被變相收購——似乎誰也難逃其"魔掌"。
這意味著中國互聯網行業開始走向集中和壟斷,面對巨頭們依托先發優勢加以投資并購打造的壁壘,創業者難以跨越進而成長為新的大公司,而只能在巨頭的夾縫中生存。
移動互聯網創業熱度不復往昔的情況下,風口已經不再是風口了。
"風口"=投機!
風口這個詞的盛行,與提出"風口理論"的雷軍自然分不開。2009年12月,雷軍在40歲生日會上與陳年、李學凌等好友長談,堅定殺入手機行業的想法,此時"風口理論"已經成型,小米成為其隨后幾年的最佳試驗場。2010年4月,雷軍創辦小米,2011年8月,小米一代手機驚艷亮相。2013年,小米開始步入發展快車道,小米的成功讓雷軍更加堅定"風口理論"的正確性。他在接受媒體采訪、出席各種公開活動時,經常將"風口"掛在嘴邊,成為風靡創投圈的成功方法論。
風口理論從出現那天起就一直受到質疑。比如:馬云認為,"豬碰上風也會飛,但是風過去摔死的還是豬,因為你還是豬。"周鴻祎也直言"風口上的豬是一句正確的廢話"。
但成功者的話會被記住,小米的高成長性成為其最好的背書。即便是馬云、李彥宏在不同場合表達過不同意見,但風口論依然烽火燎原。直到背書了這句話的小米如今也開始步入衰落。
如果若干年后復盤小米的發展史,2015年很可能是個轉折點。這一年,小米先后遭遇了銷量計劃落空、高端產品線失利、估值縮水等問題,發展遇到巨大瓶頸。至今,仍然看不到有好的辦法改變。相反,小米的競爭對手華為,一家篤定技術和品牌穩扎穩打的企業,在手機上完全超越小米。這不得不讓人反思馬云那句話,所謂風口,究竟是得意一時還是曇花一現?追風還是造風更能立于不敗之地?
對于風口理論,雷軍也曾做過解釋,他提到"1萬小時定律"和"選擇比努力重要"兩大理論,前者是"風口理論"的前提,沒有深厚積累即便遇到發展良機,也會失之交臂;后者是"風口理論"的核心,"不能只顧埋頭苦干,不去抬頭看路。應該花足夠時間研究風口,這樣你成功的概率要大很多"。
順勢而為,萬仞之上推千鈞之石,這當然不是錯誤。但風口理論因移動互聯網而起,也因移動互聯網而落,特別是小米自身的起伏更讓"風口論"貼上了投機的標簽。
順勢而為,還是量力而為?
盡管當下的創業氛圍比去年"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剛被提出時有所回落,但對于真正做產品、干事業的創業者來說,機會總是有的。VR、DT方興未艾,廣大的農村市場等待著被互聯網的方法論重塑。
吳軍博士在《浪潮之巔》中曾經寫到,近一百多年來,總有一些公司很幸運地、有意識或無意識地站在技術革命的浪尖之上。一旦處在了那個位置,即使不做任何事,也可以隨著波浪順順當當地向前漂上10年甚至更長時間。在這十幾年間,它們代表著科技的浪潮,直到下一波浪潮的來臨。
毫無疑問,誰都愿意做那個浪潮之巔的幸運兒,但更應該看到,時代的浪潮并非企業所能主宰,能否站在浪尖拜賜于時代造就的幸運。所以,與其一味去追風、順勢,不如做好自己的產品和經營。消費者的需求永遠都在,做一個有價值能活下去的公司更具實際意義。
(本文作者系家電行業觀察人士)
特約編輯/周穎
來源:中外管理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