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專業技術崗位,越是容易陷入自以為是的技術自戀中,而忽略客戶的需求。而這,正是很多技術型企業失敗的主要原因。進入數字化時代后,鋪天蓋地的大數據海洋,更容易讓企業癡迷于數據分析這個熱炒的“術”,而忽略“創造客戶價值”這個永恒的“道”。只有緊緊圍繞客戶需求與價值創造的技術和數據,才是有意義的。
文:中外管理
來源:摘編自中外管理出品《森諾科技的故事與哲理》
哲理的故事:
“這個項目方案,我們根本沒聽明白你們在講什么?后面的幾個項目就先不看了!請務必一周內重新給出整改方案。”2016年9月的一天,甲方向森諾鉆井造價項目組表達了他們的不滿。
這讓項目組感到格外沮喪,因為他們滿腔熱情,將近一個月加班加點做出來的6個項目方案,甲方卻只看了1個,后面的連看都沒看,就全部否定了。
當時正在忙其他項目的首席專家李英緊急趕來處理。她把情況向公司領導進行了匯報,代表公司首先去了一趟甲方辦公處表達了真誠歉意,認真傾聽了甲方想法,捕捉到對方的思路和需求,答應會給出一份令他們滿意的方案。
回來之后,李英看了一遍項目組的方案,感覺到真不能怪甲方沒耐心,最大的問題還在我們自己,就是思路和結構混亂,概念性的東西沒講清楚。分析依據和論據不清晰。一邊看一邊直搖頭的她發現這和團隊的工作習慣有很大關系:項目組同事往往都有“技術情結”,喜歡一頭扎進項目先去做技術數據細節的處理,而忽略甲方更關注的數據分析依據、數據背后的判斷以及形成的觀點。
過程中只要某一個小問題解決不了就卡在那兒過不去,于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不僅時間耽誤了,也打亂了工作節奏。
要想交出甲方滿意的方案,這個問題必須解決掉!李英決定把陷進技術情結中的同事們“拔”出來。
“我理解各位都很辛苦,但首先我們真的清楚人家到底要什么嗎?我和客戶又做了深入溝通,我發現咱們的方案結構和甲方的預期要求的確是存在偏差的。”李英跟各項目組負責人說得直截了當。一開始還在抱怨的各項目組負責人,此刻無言以對。
“所以在明白了甲方需求的基礎上,我們必須按照系統思維,先把整個思路框架和觀點脈絡理出來,否則可能就是在做離題萬里的無用功。”李英接著說:拎出框架之后再填空,把支撐觀點的細節豐富充實起來,只要方向對了,整體偏差就不會太大。
意識到問題之后,各項目組負責人如夢方醒。李英幫著每個負責人逐一梳理,PPT一張一張地修改。先從整體章節結構入手,然后清理每個章節哪些內容,主要觀點分幾個路徑方法展示,涉及到哪些論證資源需求。6個項目總共用了一周時間,把匯報PPT重新進行了梳理調整。
再次匯報,甲方果然非常滿意,態度有了很大轉變,并且這批成果在甲方匯報之后被其總部作為了此類項目的匯報模板。臉上露出笑容的項目組成員們,也收獲了一次集體成長。
故事的哲理:
越是專業技術崗位,越是容易陷入自以為是的技術自戀中,而忽略客戶的需求。而這,正是很多技術型企業失敗的主要原因。進入數字化時代后,鋪天蓋地的大數據海洋,更容易讓企業癡迷于數據分析這個熱炒的“術”,而忽略“創造客戶價值”這個永恒的“道”。只有緊緊圍繞客戶需求與價值創造的技術和數據,才是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