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托克夫斯基改編的巴赫“夏空舞曲”
關于巴赫的“夏空舞曲”在物質貧乏的地方,上帝就把富饒的精神賜給了巴赫!
這是最近在網上訂購的一張老唱片——上世紀著名音樂家、指揮家史托考夫斯基改編的巴赫作品集,由本人親自指揮倫敦交響樂團,唱片中另有亨德爾的《皇家煙火音樂》,RCA VICTOR 交響樂團演奏,史托考夫斯基指揮。
史托考夫斯基的巴赫改編音樂是上世紀頗具傳奇性的作品,也引起很多爭議。
史托考夫斯基是管風琴家出身後改行指揮,潛心研究巴赫,常以管風琴的思維詮釋巴赫的音樂,把巴赫的作品改編成現代編制的管弦樂。他堅持認為如果巴赫時代有我們現代樂團的編制和力量,肯定也會像他一樣譜曲。二十世紀初人們對巴赫的音樂知之很少,史托考夫斯基的巴赫改編曲使許多人重新認知這位三百年前的作曲家,偉大的音樂之父。雖然有學院派的質疑,史托考夫斯基的工作還是很有意義的,至少印證了巴赫的音樂是古典主義、浪漫主義以及后浪漫派瓦格納、普魯克納、馬勒們的音樂之源頭。
這張唱片是史托考夫斯基晚期的一次錄音,是一份很珍貴的史料。RCA公司的金印系列。唱片的第一曲就是著名的《夏空舞曲》,原曲為巴赫所作《無伴奏小提琴組曲第二首》NO2 PARTITAS(d小調,BWV1004)的末樂章(第五曲)。巴赫共作有小提琴奏鳴曲(SONATA)和組曲(帕蒂塔PARTITA)各三首,共六首小提琴獨奏(SOLO)作品,歷來被奉為小提琴演奏藝術的頂峰。小提琴家無不把演繹巴赫的無伴奏曲作為其成熟的標志。因而名家演奏無數。海菲斯、梅紐因、大衛.歐伊斯特拉赫、帕爾曼、鄭京和、葛魯米歐、安妮索菲.穆特等莫不如此。如果說帕格尼尼的24首隨想曲可以顯示小提琴家的非凡技藝,巴赫的無伴奏則是小提琴家的藝術修為的試金石。(我收藏有斯托克夫斯基改編的巴赫“夏空舞曲” - 阿東 - 東韻齋主謝林演奏的該曲目,企鵝三星帶花名片,DG公司的雙CD廉價版。)
“夏空”原系西班牙古老的舞曲,后流傳歐洲各國,并成為獨立的器樂體裁。常用三拍子,中庸速度,情緒較莊重。樂曲結構由簡短的主題及其變奏構成。巴赫的夏空由八小節的主題及其三十二個變奏構成。中庸速度,3/4拍子,d小調(中間轉入同名D大調,最后返回d小調),被稱為巴赫音樂杰作中之杰作。巴赫的“夏空”是古典音樂會的重要的保留曲目。1952年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巴赫研究家威策(Albert Schweizer,1875—1956)曾用一句話概括了巴赫的夏空舞曲:“巴赫用一個簡單的主題呼喚出了一個世界。”關于樂曲內容,德國音樂史學斯匹塔(Phililpp Spitta,1841—1894)曾作如下的描述: “音樂的洪流從難以覺察的來源奔涌而來,顯示出作者對小提琴技巧有最深切的了解,同時具備著支配宏偉想象的絕對能力,這是任何藝術家難與比擬的。…我們從嚴肅雄偉的開端經過痛苦不安的第二主題,過渡到一連串鬼怪般的三十二分音符上下奔馳,陰險地籠罩著的第三主題。那一陣陣顫抖的琶音,緩緩移動,象一匹巨幕飄懸在陰郁的山谷之上。忽然一陣狂風襲來,將它團成一個巨球,向森林猛力摔去。樹木呻吟搖動,樹葉到處飛揚。由此我們進入美麗莊嚴的D大調。傍晚的陽光照耀山谷,金色的光彩在大氣中蕩漾,溪水變成流金,倒映著穹宇,莊嚴奪目的霞光直沖云霄。到D大調這一大段落將要結束的時候,音樂變得象管風琴,有時又仿佛聽到許多小提琴在一起歌唱。”
我對這些巴赫研究學者真是五體投地,短短的“夏空”竟有如此豐富深刻的內涵!
巴赫的夏空舞曲我們常見的是獨奏小提琴版,也有管風琴和吉他的改編曲。謝林被譽為學院派的演奏家,擅長巴赫,他的二首巴赫小提琴協奏曲我聽過N遍,高貴、雅致、溫馨的感覺。但這套巴赫無伴奏我只聽過一遍,還沒有較深的感覺,自覺道行太淺。
且看史托考夫斯基為我們這些外行詮釋巴赫,聽他的夏空改編曲你絕對不會無動于衷,斯匹他描述的“難以覺察來源”的音樂洪流洶涌澎拜就在眼前!經歷了“痛苦不安”才有的“嚴肅雄偉”、“狂風”“飛揚”、“進入美麗莊嚴”和“直沖云霄”境界。史托考夫斯基把夏空改編成氣象瞬變、宏大的管弦樂!
這是珍貴的歷史錄音,很發燒,也很HIFI!用作考機也挺管用。
【音樂編譯小組原創翻譯】:1、八十歲時論阿勞丨論阿勞的演奏藝術;2、八十五歲論阿勞丨他的演奏何以偉大?3、鋼琴家特里福諾夫專訪丨“我在游泳池里練琴”;4、十五問王羽佳丨“演出”對你意味著什么?5、王羽佳訪談丨“穿長裙?待我四十歲!”6、王羽佳專訪丨她贏得了沒有參加的“比賽”!7、采訪阿格里奇丨“音樂必須是自然流露的事情!” 8、帕爾曼追憶海菲茲丨“這么多小提琴家都試圖模仿他,但他們的演奏卻成了活生生的諷刺。”;9、肖邦大賽訪傅聰丨“這個比賽沒有完美的瑪祖卡。” 10、韓國鋼琴家趙成珍訪談丨“如果我遇見肖邦……”;11、憨豆先生采訪郎朗丨談肖邦以及古典音樂普及;12、古稀之年克萊默訪談丨談《克萊默版貝多芬協奏曲》(亨勒出版社);13、“奧伊斯特拉赫經常鼓勵我,去尋找屬于自己的聲音”丨“當代怪杰”吉頓·克萊默訪談;14、“指揮家”李云迪訪談丨“音樂源自內心,這就是為什么即便我們一遍遍地彈奏相同的曲子,表演依然不是機械化的原因。” 15、郎朗弟子馬克西姆·朗多訪談丨“郎朗對所有事物的熱情深深感染著我,當我們在一起演奏時,可以感受到創造出的音樂竟然如此歡樂!” 16、肖邦“迷妹”阿格里奇論肖邦《第一鋼琴協奏曲》丨“我多么渴望去親眼看到肖邦怎樣彈琴!”;17、紐愛新總監梵志登訪談丨“我并不想被公眾看作對某位作曲家有特殊癖好,演的最多或最為喜歡。” 18、埃格納鋼琴三重奏訪談丨你有父親、母親和孩子,等我們長大了,孩子就會成為父親和母親,這就是室內樂想要闡明的觀點!19、華裔小提琴家侯以嘉訪談丨“沒有技巧就沒有表達的自由;但只關注技術,很快會變得無聊或疲勞,并失去練習專注度。” 【古典音樂譯文公眾號】1、作曲家拉威爾1928年演講丨“真正的藝術作品是不可能靠分析鑒定的”;2、你怎么看音樂家找工作越來越難丨大提琴家斯塔克訪談(上篇);3、他曾聲明永遠不在器樂演奏比賽中擔任評委丨大提琴家斯塔克訪談(下篇);4、布倫德爾談莫扎特丨到底什么讓他的音樂如此奇妙? 5、被遺忘的克萊門第丨他的鍵盤音樂文獻如何影響海頓、莫扎特、貝多芬以及浪漫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