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某某,女,61歲。2000年11月14日初診。
患者陳述1月多來發生右眼跳動但不痛,其初是間斷性的跳動,繼則越來越頻繁,目前是整天幾乎不停止的跳動,以致使人心煩不安。
曾服幾種鎮靜藥都無效,而且越發越頻繁,乃請針灸科醫生配以針刺治療,針刺時跳動減輕,起針后不久又跳動如故,已針刺10次沒有改善。經介紹前來求治。
現癥:
右眼不斷跳動,不脹不痛,晚間睡后則跳動停止,時有頭暈,心煩易怒,眠食二便均可,血壓不高。察其形體略矮而偏胖,性情偏急,面色白潤,舌質略淡而苔白潤,脈弦細沉。
辨治:
肝風內動,挾痰上擾,阻滯絡道,使眼部肌肉失于濡養而抽動也。當平肝緩肝,祛風豁痰,辛咸通絡以治之。
用三蟲藥合芍藥甘草湯加味。
方藥如下:
全蝎10g,僵蠶15g,地龍15g,制天南星15g(先煎30分鐘),白芍藥30g,菊花30g,石決明30g,炙甘草10g。
2劑。日1劑,水煎服。
復診(11月21日):
上方服2劑后跳動停止,又自配1劑服用以鞏固療效。察其舌正脈平,陰陽和調。告之不必服藥,注意不要過分用眼即可。
按
清代葉天士發明內風,認為“乃身中陽氣之變動,肝為風臟,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榮,故肝陽偏亢,內風時起”(《臨證指南醫案·中風》)。
其后,張山雷更明確指出:“內動之風,皆肝木之旺,木火生風”(《中風粼診·中風總論》)。
近現代醫家將其概括為“肝風內動”,并根據《素問·至真要大論“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諸項強直,皆屬于風”的論述,將“肝風內動”的臨證特點表述為:凡具有頭搖眩暈,昏仆,肢體麻木、拘攣、眴動、抽搐,半身不遂,角弓反張,舌強不語,兩眼直視等,具“掉?!薄ⅰ皬娭薄碧卣鞯淖C候,皆屬“肝風內動”所致。
而在引起“肝風內動”的原因方面,除“肝陽化風”外,更有“熱極生風”、“陰虛風動”等發揮。不過,就“肝風內動”的臨床表現特點而言,尚不止于“掉?!焙汀皬娭薄薄?/p>
《素問·風論》指出“風者善行而數變?!庇纱丝梢?,風病的共通性特點是“變”,即其證候表現變化多端;“動”,即其證候表現異常動態,且可發生于內外任何部位。
這就說明“肝風內動”的證候表現除“掉眩”和“強直”以外,還具有“變”和“動”的特點。
換言之,凡具有“變”和“動”特點的證候,都要考慮“肝風內動”的可能,這意味著“肝風內動”證候表現的復雜性和多樣性。
郭子光教授在臨床上經治了幾種少見的“肝風內動”頑癥,印證了古人關于風病的“變”和“動”的認識。茲錄于此,以供參考。
眼瞼痙攣即動眼神經痙攣,其發生之原因,古今醫家有謂賊風內侵,或痰火上炎者,有謂邪氣閉塞,或氣血失調者,有謂勞瞻竭視,陰虧失于濡養者。
然而,肝開竅于目,肝主筋,肝風內動引起眼瞼痙攣卻不被古今醫家所重視。郭子光教授認為眼瞼痙攣、磨牙等以肝風內動引起者居多,從此論治多應手取效。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