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臨床三科主任、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精神醫學科主任施慎遜教授介紹,目前我國抑郁癥發病率高達5%~6% ,這樣推算中國抑郁焦慮患者已達9000萬人,疾病負擔直逼糖尿病。而其中規范治療的不到10%,致使復發率居高不下。據統計,單次發作的抑郁癥50%~85%會有第二次發作。75%~80%的患者會多次復發。主要是由于患者治療中大多存在用藥劑量不足、療程不足、頻繁換藥、擅自停藥等不規范的現象。
中南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所長趙靖平教授指出,抑郁癥全程治療分急性期治療、恢復期治療和維持期治療三期。
國內外抑郁癥治療指南指出,抑郁癥急性期治療一般持續6~8周,急性期治療后患者的抑郁癥狀應基本消除。如此時仍存在明顯的睡眠障礙、疲乏、認知功能障礙等殘留癥狀,應繼續鞏固治療。一般抑郁癥藥物治療2~4周開始起效。如果患者用藥治療4~6周無效,可改用同類其他藥物或作用機制不同的藥物可能有效。
恢復期治療至少4~6個月,在此期間患者病情不穩,復燃風險較大,原則上應繼續使用急性期治療有效的藥物,并劑量不變。
維持期治療時間,多數意見認為首次抑郁發作維持治療為6~8個月;有2次以上的復發,特別是近5年有2次發作者應維持治療,一般至少2~3年,多次復發者主張長期維持治療。維持治療結束后,病情穩定可緩慢減藥直至終止治療,但應密切監測復發的早期征象,一旦發現,迅速恢復原治療。
“抑郁癥患者和家人最怕復發,而復發恰恰是很多患者不規范治療引起的。”北京回龍觀醫院院長楊甫德教授解釋,若抑郁癥急性期治療后立即停止,病情在一年之內復燃的比例高達50%。相反,繼續服藥的患者中,約有85%的患者能夠保持病情的穩定狀態。
楊甫德教授提醒,抑郁癥治療,藥物治療是根本,選擇哪種藥要聽精神專科醫生的安排。另外,心理治療為輔助,不能本末倒置,加強戶外體育鍛煉也有助于抑郁癥的康復。
相關閱讀
多數慢疼應防抑郁
慢性疼痛是比較常見的問題,要提醒大家,慢性疼痛患者中約40%的人會發展為抑郁癥,發病率比普通人群高4倍。但不少患者只強調軀體疼痛感受,將一些抑郁癥狀歸因于軀體疾病的癥狀表現,反復輾轉就醫于綜合醫院,貽誤了病情,錯失了早期診治的機會。
前兩天一位來就診的女患者來就是這種情況,1年半前她出現頭痛、頸肩痛、胃部隱痛等不適感。反復就診于當地和北京各大醫院,做了很多檢查,除發現淺表性胃炎外,其他未見異常。給予針對性治療和關節局部封閉治療數月,收效甚微,疼痛不適感仍明顯,不能正常生活勞動。
直到半年前患者出現失眠,情緒低,感覺做什么都沒興趣,生不如死等情緒問題時,才第一次就診于精神疾病醫院,診斷為抑郁癥,給予抗抑郁藥合并“安定類”藥物治療,服藥2周后,患者抑郁焦慮癥狀及疼痛不適感均有明顯減輕,也能夠從事家務勞動了。
多數慢性疼痛是抑郁癥的早期癥狀表現之一,主要具備以下特點:疼痛部位和程度常與基礎疾病不相符或者沒有可解釋疼痛癥狀的器質性病變;疼痛的發生、發展、持續或是加重與心理因素如焦慮、抑郁等情緒密切相關,相長相消;疼痛的部位常常不確定,可以是多個部位;疼痛性質多種多樣,可表現為持續性鈍痛、劇烈的爆發痛、間斷性電擊樣痛等。
因此,出現以上情況的疼痛,患者在關注軀體疾病時還要考慮到精神科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