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區三:癌癥只能治,不能防。其實,癌癥有潛伏期,也可以預防。
癌癥也有潛伏期,腫瘤并不是一天形成的,有的可能長達20~30年,這個階段被稱為癌前病變期。如果我們查出身體內有致癌的高危因素,可以通過改變生活方式,或者通過治療,預防癌癥出現。
研究發現,有不少胃癌患者長期患有糜爛性胃炎,而且跟體內有幽門螺旋桿菌有關,因此,這類病人就要比普通人更勤于體檢,同時積極治療,才可以預防胃癌發生;肝癌患者則有相當一部分是乙肝、丙肝病人;還有乳腺癌患者,我們知道乳腺癌和內分泌有關,初潮過早或過晚、不生育、不哺乳的女性就更有必要常做檢查。
防癌檢查主要還針對一些特殊人群,也就是高危人群,比如經常接觸X射線、長期有不良生活習慣的人,尤其是40歲以上的人和有腫瘤家族史的人更要重視,建議每年進行一次防癌體檢。不同部位的癌具有不同的特點,我們會根據患者的意向、年齡、高危因素等確定不同的體檢方式、檢查時間,例如乙肝病毒攜帶者、常年吸煙者應每半年做一次篩查,乳腺癌每年做一次。
誤區四:設備越高級,準確率越高。其實,準確率和檢查之后醫生的判斷緊密相連。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醫療檢查設備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但是,并非對于所有的疾病來說,設備都是越好越準確。64排CT對于心腦血管疾病非常必要,對于防癌檢查來說,16排CT就足夠了。在檢查過程中,我們要選擇合適的,另外,CT檢查級別越高輻射就越強。
但是,也有些專門針對腫瘤的檢查是越先進越好的,越先進就越能發現小的病灶。目前最先進的腫瘤檢查設備是PET-CT,它對腫瘤的判斷非常“精準”,它是一個全身性檢查,不但能發現非常早期的微小病灶,而且對于發現腫瘤細胞但是找不到原發病灶的病人來說非常必要。目前,鄭州的三甲醫院中只有腫瘤醫院有一臺。
另外,PET-CT還有一個很大的作用,就是可以在發現腫瘤的同時,直接幫助醫生判斷腫瘤的分期。
舉個例子,有的患者體檢拍胸片的時候,發現肺部有腫塊,醫生建議患者盡快做手術,但是開胸以后,已經沒辦法再手術治療,因為已經出現了轉移,只好再縫合起來,患者白白受了手術之苦。這種情況時有發生。
但是,如果通過PET-CT的檢查,在精準定位肺部腫瘤的位置、大小的同時,還能發現有沒有出現遠端的轉移或擴散,根據這個可以判斷腫瘤所處的階段、有沒有手術的必要,指導醫生作出相應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