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高普九“專題片解說詞(縣)
桃子
(男)這是一方歷史悠久,文化古老的土地。
(女)這是一片充滿活力而大有希望的土地。
(男)B縣,作為公劉故里,文化積淀濃厚,教育歷史悠久,重教遺風興盛,自古“學興俗美”,歷來人杰地靈。
(女)在這片熱土上,沐浴豳風的古豳兒女世代生息,創造過聞名遐邇的人文景觀。《詩經.豳風》從這里誕生;北宋范仲淹在這里建學。
(男)共和國的建立尤其是改革開放30年,為彬縣教育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女)B縣歷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教育,帶領群眾在發展教育的道路上,留下了一個個堅實的腳印:普及初等教育,實現“一無兩有”;普及六年義務教育,唱響過一曲曲雄壯的凱歌;實現“兩基”達標,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受到省市嘉獎;在全市率先通過了省級“實驗教學普及縣”驗收。岫巖縣人民以自己的血汗和智慧,譜寫了重教興學的壯麗詩篇。教育發展步入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
更高,向著蔚藍騰飛 岫巖縣高水平高質量普及九年義務教育
(男)隨著社會經濟迅猛發展,B縣教育事業日新月異,近年來,B縣縣委、政府始終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縣政府堅持“以人為本,育人為主,加大投入,改善條件,統籌城鄉,全面發展”的教育發展思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帶領干部群眾接力式發展教育,高水平高質量普及義務教育,極大改善辦學條件,全面提高教育質量,使“人民教育人民辦”和“辦好教育為人民”這同一篇章的上下兩闕達到珠聯璧合。
A 眾志成城謀發展 部門聯動興教育
(女)我縣全面貫徹落實科教興縣戰略,不斷提高教育綜合實力,促使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2005年開始,根據省、市關于“雙高普九”和教育均衡發展的要求,制定出臺了《岫巖縣2006—2010年教育發展規劃》、《B縣創建教育強縣實施方案》、《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管理提高教育質量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文件,精心部署,周密安排,扎實實施“雙高普九”工作,使全縣整體辦學水平不斷提高,教育綜合實力明顯增強。
(男)為切實加強對全縣“雙高普九”工作的領導,縣上成立由縣長任組長,主管副書記、副縣長任副組長,教育、財政、城建、公安、工商等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雙高普九”工作領導小組,形成縣委決策,縣政府統籌實施,人大、政協監督,齊抓共管的長效工作機制。明確了縣長、鄉鎮長第一責任人的職責,實行教育工作目標責任制;建立縣級領導和部門領導包鄉聯校,鄉鎮領導包片聯校的包鄉包片負責制。建立督查督辦制度,由縣委督查室、縣政府督查室和考評辦組成督查組,專門負責“雙高普九”工作的督查,并將督查情況及時進行通報。
(女)財政部門把教育經費作為財政保障的一項重要內容,依法落實財教育經費“三個增長”。在確保教育經費足額到位的基礎上,縣上設立了教育資金財政專戶,專戶管理,專款專用,無截留、克扣、挪用的現象。教師工資按時足額發放不拖欠。
(男)公安、工商、文化等部門加大對學校周邊環境整治力度,取締擺攤設點、占道經營、網吧游戲廳等,中小學周邊環境明顯改善。
(女)教育部門完善學校安全管理各項制度,夯實安全責任,經常性開展排查工作,保證了全縣中小學安全穩定工作。為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增強青少年法制觀念,與人事、公安、司法等部門聯系,為全縣中心小學以上學校配備了法制副校長,定期開展,中小學自我保護意識、安全防范意識明顯提高。
B 教育改革見成效 創新思路促均衡
(男)縣委、縣政府將教育工作納入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與經濟工作同部署、同安排、同落實。以教育“創強”為統攬,抓住教育改革的歷史機遇,全面實施“雙高普九”,推動全縣教育事業協調均衡發展,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義務教育。
(女)全面落實“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完善教育投入機制,加強義務教育經費投入保障機制,將中小學各項經費全部納入財政預算,全面落實財政對教育的“三個增長”,教育經費向農村學校和薄弱學校傾斜。
(男)建立中小學經費預算制度。在實施“一費制”基礎上,小學、初中生均公用經費分別按25元和45元的標準列入財政預算,中小學辦學經費明顯增加。同時,嚴格執行教育收費項目和標準,建立校務公開、公示制度,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有效制止了教育亂收費現象。
(女)完善“兩免一補”和貧困生救助機制。從2003年秋季開學,我縣按照中省市關于實施農村中小學“兩免一補”的政策要求,在全縣農村中小學全面實施“兩免一補”政策。2005年進一步完善,將城市低保家庭的義務教育階段也納入“兩免一補”范圍。2006年后半年起,對全縣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實行了“兩免一補”政策,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免費義務教育。
(男)制定出臺了《B縣貧困生救助辦法》,不斷加大貧困生救助力度,多方籌措資金,建立貧困生救助基金,完善救助檔案,確保每一位貧困兒童都能夠完成學業。三年累計籌措資金 103.8萬元,救助貧困生18.26萬 人次。
(女)根據“B縣十一五教育發展規劃”要求,2002年起,按照“合理布局、優化配置、適當撤并、擴大規模、整合資源”的原則,對農村小學布局先后進行了四次較大規模的布點調整,趕2007年底,全縣共撤并各級各類學校115所。2008年秋季,又撤銷2所農村完中高中部,目前全縣學校總數調減為201所,布局趨于合理,教育資源進一步優化配置。
(男)同時,建立城鄉教育互補機制。采取送教下鄉、定點支教、定時送教、互動交流的方式,把城區中小學校教師輪流支教制度化,連續3年選派教師60名到農村學校任教,指導農村學校教學工作。農村學校相應選派領導和教師到城區學校學習交流,促進城鄉學校互動共進,有力推動了教育均衡發展。
C 教育投如上臺階 校建工程上水平
(女)我縣充分發揮縣財政對教育投入的主渠道作用,全力推動教育事業健康發展。教育撥款增長比例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比例;生均公用經費逐年增長;中小學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逐年增長;縣財政新增財力用于教育的比例超過20%;城市教育費附加足額征收用于教育。
(男)在確保“三個增長”的基礎上,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持續加大教育投入,2003年以來,全縣累計投資近億元,改造校舍1648間32972平方米,全力實施校舍改造工程、重點項目工程、生態校園建設項目工程和外援項目工程,辦學條件逐年改善。
(女)2005年至2006年,累計投入5950多萬元,在縣城西區新建標準化高中“范公中學”和岫巖縣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購買了岫巖縣師范學校校產,又改建成高標準的初級中學紫薇中學;全縣改建、擴建中小學校121所,新建校舍16.17萬平方米,新建教學樓、圖書實驗樓31幢,維修危漏校舍8.4萬平方米,新建廁所9366.2平方米,新砌圍墻。
(男)2007年至2008年,投資2819.22萬元,拆遷、新建岫巖縣中學綜合樓;同期實施了范公中學二期工程建設,新建xx中學綜合樓,新建xx完小教學樓;爭取外援項目支持,新建xx完小教學樓636平方米,改造危改項目學校9所8284平方米,建設生態校園2所450平方米;縣財政實行“以獎代補”政策,為全縣新砌校園圍墻。
(女)特別是2008年,縣政府堅持“項目帶動、地方配套,重點扶持”的工作思路,搶抓歷史機遇,用足用活政策,發揮項目帶動優勢,全力推進教育重點工程、學校危改工程和災后重建工程建設。縣財政斥資3347萬元,在全省率先化解了鄉村“普九”債務,徹底消除了多年來困擾鄉村兩級和農村中小學校的沉重教育債務負擔;又列支5000萬元,抓好職教中心、范公中學等8所學校校舍建設;改造12所鄉鎮中心小學;建設2所寄宿制學校;完成農村65所學校微機室建設工程;還依托縣城通暖工程的實施,為城區10所學校安裝供暖設施。針對“地震波及的校舍災情,縣政府把災后重建作為校舍改造的工作重點,投入100萬元,加固xx中學、xx中心校等10所學校教學樓大梁,新砌圍墻;投入190萬元重建xx完小教學樓和新堡子完小教學樓;利用608萬元中省危房維修加固資金、維修xx中學等43所中小學校B、C級校舍47054平方米,新建廁所193間1930 平方米;爭取危改資金3667萬元,新建xx完小綜合樓、xx完小綜合樓、xx完小綜合樓xx小學綜合樓。
(男)我縣建立校舍改造長效機制,不斷加大校舍改造力度,全面消除了危漏校舍和土木結構校舍,完小以上學校實現了樓房化,初小、教學點實現了磚混結構平房化,使辦學硬件條件得到很大改善。
D 內部配置標準高 辦學條件現代化
(女)在加強校舍建設的同時,高標準配備小學自然、中學物理、化學、生物實驗室。全縣19所中學、45所小學實驗器材達到省頒I類標準,其他農村完小教學設備和實驗配備基本達到省頒Ⅱ類標準。全縣中小學均有圖書室、師生閱覽室、多功能教室、衛生保健室、體育器材室、音樂室、美術室等部室,內部設施配備齊全,能夠滿足教育教學需求。中小學實驗教學全面普及,最大限度的發揮了教育教學設施的功能效益。
(男)近年,我縣搶抓國家實施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的歷史機遇,加快校園網絡建設。累計投資1425.11萬元,為全縣中小學成套配備了遠程教育設施,建成彬縣教育中心網絡和134個衛星教學收視點。配備光盤播放系統438套,裝配微機2300臺,建成建成計算機教室65個,多媒體教室34 個,全縣中小學遠程教育覆蓋率達到100%。為中小學配備專業教師開設信息教育課程,教育現代化步伐全面加快。信息技術教育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廣泛應用,實現了教育資源共享,有效促進了全縣教育的均衡發展。
E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師資力量持續加強
(女)我縣在狠抓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不斷加強教育人事改革,強化教育內部管理,優化師資結構,狠抓兩支隊伍建設,全力打造骨干教師群體,全縣師資水平有了明顯提高。
(男)縣教育局始終按照德才兼備的原則,對中小學校長進行選拔、任免、考核、管理。有效提升了校長隊伍的專業化水平,收到良好的管理效益。
(女)在注重校長隊伍建設的同時,狠抓教師隊伍建設不放松。繼續全面推行以校長選任制和教師全員聘任制,結構工資制和崗位目標責任制為主要內容的“四制”改革。同時,努力加大教師培訓、培養力度, 積極實施教師素質提高工程,深入開展以新課程、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為重點的新一輪教師全員培訓和繼續教育,堅持搞好校長任職資格定期提高培訓,鼓勵、支持教師參加各類學歷提高教育,集中抓好在崗業務校本培訓,使教師的整體素質得到全面提高。
(男)近年來,采取文化課測試和面試相結合的方式,多次招聘優秀大中專畢業生,解決師資短缺、學科結構不合理的問題。2006年以來,為解決偏遠鄉鎮中小學英語、計算機專業教師缺編問題,又招聘優秀大中專畢業生充實教師隊伍,并做到崗前培訓,持證上崗。多年來,公開招聘錄用中小學教師1095人,教師隊伍不斷充實,學科結構趨于合理。
(女)全縣現有小學專任教師1771人,崗位合格率100%,學歷合格率為98.1%;初中專任教師1078人,崗位合格率為100%,學歷合格率為97.5;高中專任教師343人,崗位合格率為100%,學歷合格率為61.9%。新任教師崗位和學歷合格率均為100%,中小學校長崗位合格率達到100%。F 普及程度不斷提高 素質教育全面深化
(男)我縣嚴格按照《義務教育法》的要求,依法保障全縣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少年按時就近入學,同時,嚴控流失,積極勸返,全力幫扶,狠抓控輟保學和掃盲工作,確保義務教育普及率,不斷提高普及程度。
(女)全面落實“兩免一補”政策,使貧困家庭子女和殘疾少年兒童入學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得到有力保障。
(男)全縣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按時畢業率均達到100%;初中適齡少年入學率100%,按時畢業率98.4%;小學無輟學現象,初中輟學率1.6%;初等教育完成率99.89%,初級中等教育完成率98.2%,17歲以上人口非盲率98.6%;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92%,女童入學率100%。
(女)近三年來,由于我縣中小學辦學條件得到根本改善,育人環境不斷優化,全縣教育事業步入了整體推進、全面提高、均衡發展的新階段。教育管理、經費投入、辦學條件、師資隊伍、普及程度、學前教育、高中階段教育和素質教育等工作的各項指標任務均在2001年“兩基”復驗的基礎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各項指標基本達到高水平、高質量普及九年義務教育要求。
(男)在“雙高普九”中,我縣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嚴格執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認真落實新課程計劃,開齊課程,開足課時,并積極開展校本教研,全縣中小學普遍開設了勞技課和社會綜合實踐課,并納入全年綜合目標管理,做到了課時、教材、師資、基地、考核五落實,80%以上的學校都開發出了具有本地特色的研究性作業,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中創出了特色。
(女)在素質教育中,堅持“德育為首、育人為本”,強化德育,注重質量,全面加強素質教育。學校普遍建立了德育實踐基地,積極開展德育特色創建活動,努力形成“用優良傳統育人,從細微處養成”的德育特色,切實增強了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針對學生年齡特征,小學突出文明行為習慣養成,中學突出心理健康和法制教育。經過近三年來的積極努力,校園文化育人作用日益顯現。全縣中小學體質健康達標率為98%,學生健康知識知曉率達到95%,視力不良率得到有效控制,學校無流行性傳染病發生。學生行為規范合格率達到99.7%。連年保持了中小學生犯罪率的0記錄。
(男)縣教育局積極貫徹新的教育理念,積極實施新課程改革,大力推行學校管理和評價制度改革,取消了學生學習成績排名公布制,革新了學校綜合工作評估辦法,執行了中央、省、市關于減輕課業負擔的法規政策,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加強體育、衛生、藝術教育,使學生的綜合素質明顯增強,全縣中小學教育質量穩步提升。
G 教育質量穩中有升 職成幼教協調發展
(女)為了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擴大高中教育辦學規模,近年來,縣政府投資5000多萬元,在縣城西區建成B縣范公中學,合并了兩所完中高中部,在縣城設置了2所普通高中和1所職高,高中階段教育迅猛發展。目前,高中階段在校學生9254人,其中職高1576人,有教職工586人,其中專任教師397人,具有研究生學歷15人,達到 3.8 %。全縣高中階段入學率達到85.2%。
(男)時值改革開放30周年,通過狠抓過程管理,強化質量措施,高考質量穩步回升,2008年本科上線人數達到1378人,創歷史新高。二本上線人數達到334人,上線率達12.98%,二本上線人數、上線率及其增長幅度再次躍居北五縣之首。
(女)我縣在“普九”之后全面加強職業教育,努力實現職業教育與基礎教育的協調發展。職業教育的長足發展,為發展縣域經濟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縣職教中心培訓、安置成績斐然,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8%,被教育部確定為國家級重點職業學校。
(男)近年又將全縣各類培訓整合到縣職教中心,將職業教育的著力點轉移到培育社會實用人才上來。認真實施“陽光工程”、“雨露工程”和“溫暖工程”,向京、津、滬、贛等地區輸送轉移勞動力 人,
(女)自“兩基”實施以來,縣上大力發展成人教育,切實做好掃盲工。全縣按照 “五有標準”建成鄉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16所,鄉村自籌經費24.09萬元,建起村級成人文化技術學校205所,鄉、村兩級成人文化技術學校221所,辦學覆蓋率達100%。
(男)縣成人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堅持“一堵二掃三提高”的掃盲工作方針,扎扎實實開展掃除剩余青壯年文盲的工作,近三年脫盲人數3700人,全縣青壯年人口非盲率達到98.6%,鞏固率97.8%。農民接受實用技術培訓達65000人次,進行勞動力轉移培訓2800人次,帶動了農村社會經濟又快又好發展。
(女)近年來,我縣大力發展學前教育,幼兒教育事業快速發展。以縣辦幼兒園標準化建設為龍頭,同時采取優惠政策支持,發揮民間資本,鼓勵社會力量辦學,輻射帶動民辦教育事業蓬勃發展,趕2007年底,各鄉鎮相繼建起了中心幼兒園。目前,全縣公民辦幼兒園23個,已創建省市級示范幼兒園5個。現有專任幼兒教師301人,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61%。學前教育適齡人口三年入園普及率為85.4%,學前一年入園率91.5%。
(男)B縣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不斷深化教育改革,教育工作穩步推進,教育質量穩步提升。初中、小學畢業生合格率、體育合格率穩中有升,高考成績梯級邁進。職成幼教協調發展,逐步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全民教育體系。
更高,向著蔚藍騰飛 ——B縣高水平高質量普及九年義務教育
(男)這是一方歷史悠久,文化古老的土地。
(女)這是一片充滿活力而大有希望的土地。
(男)岫巖縣,文化積淀濃厚,教育歷史悠久,重教遺風興盛,自古“學興俗美”,歷來人杰地靈。
(女)在這片熱土上,沐浴豳風的古豳兒女世代生息,創造過聞名遐邇的人文景觀。《詩經.豳風》從這里誕生;北宋范仲淹在這里建學。
(男)共和國的建立尤其是改革開放30年,為彬縣教育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女)B縣歷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教育,帶領群眾在發展教育的道路上,留下了一個個堅實的腳印:普及初等教育,實現“一無兩有”;普及六年義務教育,唱響過一曲曲雄壯的凱歌;實現“兩基”達標,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受到省市嘉獎;在全市率先通過了省級“實驗教學普及縣”驗收。岫巖縣人民以自己的血汗和智慧,譜寫了重教興學的壯麗詩篇。教育發展步入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
(女)B縣教育近年榮獲一系列殊榮: 2005年被評為全國職業教育先進縣、全省遠程教育先進縣、全省“兩基”工作先進縣、全市幼兒教育先進縣; 2006年來先后創建了5個省級教育強鄉鎮,10個市級教育強鄉鎮。被評為全省教育系統“創選評”先進單位;2007年又被省政府評為“兩基”鞏固提高“先進集體”;2008年被評為目標責任制考核先進單位和職業教育先進單位。
(男)在這片118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全社會重教、支教、興教蔚然成風。33.4萬彬縣人民在縣委、縣政府帶領下,在誕生《詩經.豳風》的熱土上描畫B縣教育事業更加壯美的春天,以“雙高普九”為契機,正在向創建省級教育強縣的的目標邁進。全縣上下同心同德,萬眾一心,科教興彬,必將創造二十一世紀B縣教育事業的新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