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谷嚴芳、張清苓分別對古今中外有關豬苓湯證治療有效的醫案進行統計分析, 結果如下:陳氏通過統計認為排在前6 位的癥狀依次為:小便不利, 腰酸痛, 口渴, 心煩失眠, 尿血, 神疲乏力;張氏統計結果認為出現次數最多的前5 個癥狀分別是:小便不利, 心煩失眠, 腰酸痛, 口渴, 尿血等;而谷氏等的結果認為排在前5 位的癥狀依次是:小便短少, 口渴, 血尿, 腰痛, 發熱等。三者的統計結果大同小異, 與傷寒論原文比較, 小便不利、口渴、心煩失眠、發熱皆與之相同。因此小便不利、口渴、心煩失眠、發熱這四個癥狀應作為豬苓湯證的辯證依據。這里需要指出的是小便不利范圍較廣, 它包括了尿頻, 尿急, 尿痛, 小便不禁以及尿后余瀝不盡等。(REF:全世建,曾慶波,李政木.豬苓湯研究綜述[J].中醫藥通報,2004(05):57-60+62.)
豬苓湯證的病機是:陰虛有熱, 水液內停。其證候表現為心煩不得眠, 渴欲飲水, 咳嗽而嘔,下利粘滯, 腰酸痛、腿軟乏力, 小便頻急短赤或有尿道熱疼, 尿血。舌質晦淡而紅, 苔薄黃膩或滑,脈細數或細弦,以此為指導, 運用于臨床,曾治愈諸如急性膀胱炎、慢性腎盂腎炎、腎結石、乳糜尿、慢性前列腺炎等多例患者。(REF:張長恩.豬苓湯證探究[J].北京中醫,1990(05):40-42.)
此證本屬“陽明熱證”下后熱陷膀胱水氣內停的一種變證,即變為不是“陽明熱證”的一種“證”。其實,歸屬陽明病的這種認識是受柯韻伯的影響,柯氏稱“梔子湯所不及者,白虎湯繼之;白虎湯所不及者,豬苓湯繼之,此陽明起手之法?!贝蠖嘧⒓覍Υ苏f推崇備至,我是不贊成的。陽明“起手”,怎能“起”到下焦膀胱病呢?病在膀胱的水氣病,又怎能與病在胃腸的燥化病相提并論呢?真正體現陰虛停水的豬苓湯證是在少陰病中(319條)論述的,屬少陰熱化的證型之一。而陽明病篇的豬苓湯證,在癥狀上并沒有反映出“陰虛”的病機。所以我體會,仲景于陽明病篇列出豬苓湯證的本義,不在223條的證治,而在于224條的治禁。224條云:“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復利其小便故也”。以“渴”為辨證指標揭示出治禁。在仲景看來,發汗與利小便是導致律液外出陽明燥化的重要緣因,于很多條文中論述了小便利與大便硬的病理聯系,所以仲景于此強調類似豬苓湯一類的方藥,在陽明病,尤其“汗出多而渴”的情況下,應當禁用。揭示了陽明易從燥化的病理特性及嚴防傷津的治療特點。(REF姜建國.試析《傷寒論》陽明病篇豬苓湯證[J].中醫雜志,1990(11):58-59.)
豬苓湯......究其病位在腎與膀胱,病機為水熱互結、郁熱傷陰。少陰為心、腎兩臟, 腎主水, 若腎陰虛,一方面腎氣不充,失于主水之功,可致水液內停;而另一方面腎陰不能上濟心火, 而心火亢盛, 火熱之邪與停聚之水相互搏結而水熱互結。水熱相搏, 不能氣化, 陰津不布, 加之熱邪傷陰, 可見口渴欲飲;水熱之邪下滲膀胱導致膀胱氣化不行, 則見小便不利;泛濫中焦,下滲于腸, 則為下利;上攻于肺則咳;中犯于胃則嘔;陰虛火旺,心腎不交,則不寐。(REF:樸恩希,谷浩榮,賈春華.五苓散方證與豬苓湯方證辨析[J].吉林中醫藥, 2011(1):63-65.)
豬苓湯證病機有陰虛說于理欠當……首先,考《傷寒論》原文,豬苓湯證并無明顯陰虛的表現,該證之“渴欲飲水,小便不利”,“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等原可由水熱引起。如《傷寒淪》第71條五苓散證便有“小便不利,微熱消渴”的表現,此為水邪內停所致。所不同的是,豬苓湯證為“發熱”,五苓散證僅有“微熱”,二方雖主治水邪,而豬苓湯證偏于熱則明矣。又如陽明溫熱發黃證雖無陰虛,也有類似豬苓湯證的表現,如小便不利,渴飲水漿,發熱,心中懊儂等。筆者認為二者的區別有兩個方面,從病機上比較,發黃者偏于濕且熱邪較重,豬苓湯證偏于水飲而熱邪較輕;從癥狀上鑒別,一為有無發黃,二為汗出與否。陽明濕熱發黃證或無汗或但頭汗出,齊頸而還;而豬苓湯證從“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可知汗出較少,而“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若再根據豬苓湯證其他水邪之表現如下利、咳、嘔等則更可明辨矣。由上可知,豬苓湯之癥狀本身便可由水熱所致,并無陰虛的征象。故《醫宗金鑒》在注釋少陰篇豬苓湯證條時云:“少陰病六七日,下利粘穢,咳而嘔渴,煩不得眠,是少陰熱飲為病也”。既然豬苓湯證原文并無明顯陰虛的表現,又當如何解釋方中運用阿膠呢?筆者認為,仲景運用阿膠,并非本證原有陰虛,乃恐利水傷陰而設。如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陽明病》中所云:“用阿膠者,因太陽之府原與少陰相連,恐諸利水之藥或有損于少陰,故加阿膠大滋真陰之品,以助少陰之氣化也?!币虻?24條豬苓湯之禁忌已經明云:“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復利其小便故也”。豬苓湯利水之力較強,既然“汗多胃中燥”之胃陰虛證己在禁用之列,下焦陰虛之證焉可應用?可見,方中運用阿膠,并非本證原有陰虛。另外,除上述阿膠的功能外,方中之豬苓、茯苓、澤瀉均為淡滲利水之藥,滑石利水清熱,因而本方乃仲景為利水清熱而設其理已明。至于后世醫家用來治療陰虛水熱互結之證,屬據方藥組成而靈活運用,并非仲景原意。(REF:張雪亮.豬苓湯證病機辨[J].中醫雜志,1989(06):59.)
整理丨王德福
校對丨菟絲子
圖片丨菟絲子
版權聲明
本平臺所使用的圖片、音視頻、文字僅用于學習交流,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侵權及使用不當情況,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刪除或協商授權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