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健康是身體和精神的雙重健康。心理健康才能夠體驗到幸福,即使遇到艱苦的環境也能苦中求樂,遇到突發的惡性事件也能夠及時擺脫出來,把不利因素轉化成積極的動力,使生活變得可以把握。如果心理不健康則是另外一種情形:易被傷害、自覺處境艱難,處處不順,時時痛苦。問題的根源是什么呢?
這是由人的心理結構決定的。心理結構包括下面幾種內涵:
對事物進行認識的認知系統:通過這個系統我們認識身邊的事物并得出好與不好或無所謂的結論。
情感系統:對事物認知以后就產生了相應的情感,或高興、愉快、沮喪、痛苦等。
行為系統:我們認為是好的、使我們高興的事,在行為上我們就積極地接近、參與,反之則遠離它、回避它。
那么這三個心理系統之間是什么關系呢?心理學家告訴我們,人的情感和行為的改變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決定的。這里有一個公式:A+B=C,A代表事件或刺激;B代表對事件或刺激的認識;C代表情感和行為的反應。這個公式就是著名的ABC公式。
通俗地講,同樣一件事情,A是不可改變的,但是由于不同人對該事件的不同認知,也就是B的不同,導致了結果C的不同。也就是說,同一件事你認為是好事,就會產生快樂的情緒和積極的行為;而你認為是壞事,就會產生不愉快的情緒和破壞性行為。
在進行認知療法的過程中,最大的障礙在于被治療者認為,造成他們情緒不好的是事件本身,他們不斷強調誰遇到這樣的事都是這樣,而不承認是因為他們對事件進行了消極認知所致。有句名言很能說明問題:風吹滅了蠟燭,卻吹旺了篝火。逆境使一些人變成了強者,卻使另一些人沉淪。可見認識過程對心理健康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下面的例子很能說明問題:母親望子成龍、省吃儉用、精打細算,目的是攢錢使自己的獨生子能夠進大學,出人頭地,這已經是她惟一的精神寄托。兒子卻不欲母親吃苦,逃課出去打工。當母親得知以后,如五雷轟頂,精神幾近崩潰。處于無望之中,產生了一系列的精神應激癥狀,情緒非常不穩定。在使用鎮靜劑使其情緒穩定后,使用認知療法治療。
首先找出最近的一條新聞:明年我國的大學畢業生將有35%找不到工作。而高級藍領技工緊缺。而后又從互聯網下載加拿大獨立技術移民的條件給她閱讀。通過旁證使她認識到,人人都去上大學未必是對的,為什么國外需要技術移民而不是學歷移民?說明有技術有專長的人到處都需要,和大學的文憑并沒有直接關系。通過幾次治療,她終于認識到把兒子的前途和上大學聯系在一起是不對的。因此產生的精神癥狀也就消除了。
生活中,當我們遇到不良刺激時,一是要承認它是客觀存在的,二是要從多個視角用積極的態度去認識它。這樣就可以使我們每個人抗拒不良刺激的精神抵抗力大大增強,使我們的精神永遠處于健康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