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使一個偉大的聲音沉寂之后,他生前平淡無奇的話,都成了至理名言。
——白朗寧。
我想用這樣一句名言來引出正文,每個人對死亡都會有不同的理解,但大部分人都會有個相同點,那就是怕死。死亡本身其實一點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再也沒有機會去完成那些心理真正想做的事情。
曾今擔任微軟副總裁的李開復就面臨過死亡,當醫生說他只剩下100天生命后,他的心情近乎是絕望的,同時也讓他明白了活著究竟為了什么,讓我們看看他死里逃生后的感悟吧,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發現腹部有20多顆腫瘤時,我就像被正式宣判死刑一樣。
先前還期待能夠僥幸逃過厄運,一下子全部落空了,擺在眼前的,冷森森的就是死期將至,我可能只剩100天好活。
100天,那可是一晃眼就會過去的!無數個清晨黑夜,我睜大了眼,唯恐一閉上眼,我能看到這個世界的機會就一分一秒的減少了。傷心、絕望、懊悔、憤怒、跟老天爺討價還價......
各種情緒輪番在我的胸膛里翻滾煎熬。我苦苦悶著、撐著,瘋狂似的尋找最后一根能抓到的稻草,仿佛一頭受傷的野獸,被關在窄小的牢籠里。我過去所在意的一切、一切全都退開,只剩下幾件看似尋常的小事,在那個時刻,卻鮮活的跳到眼前、心上,催促著我:
「你還有多少時間遲疑!再不做就來不及了!」
我腦海里一遍一遍的想到先鈴、想到孩子,想到母親和哥哥姊姊,也想到幾位好朋友,我還想到了我錯過的許多短暫的美好時刻......。過去,我總覺得時間還很多─等我準備好這個演講,做完那個采訪,忙完這件投資案子;等我把每天發的微博和臉書內容都處理好......,每件事都比這些「小事」重要.
結果到頭來,在我的生命僅存最后的100天時,我才發現,我這一生最大的錯誤是,我是徹頭徹尾的舍本逐末把最要緊的事擱到最后,卻把人生最精華的時光,浪費在追逐那些看起來五彩斑斕的泡沫。
過去,我曾在美國教會學校就讀,而且在基督教為主的美國社會生活了30多年,耳濡目染之下,一定程度上都認為人生只有1次。如果人生只有1次,那么人生當然要分秒必爭,而且要無所不用其極的做到最大化影響力、最大化效率。
在這樣的信念之下,我不斷挑選、改換人生跑道。
從CMU到蘋果,因為我覺得蹲在研究室里寫論文不能最大化影響力;加入微軟回到中國,因為這一方面是我父親期望我完成的,一方面也是因為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而當時的環境也充滿機會,我如果回去,可以產生相當程度的影響力。
所以我寫了7封給學生的信、出版了5本書,發過1萬多條微博,舉行500多場演講......,一切一切都是為了給年輕人正面的影響。后來我加入Google,是為了學會如何打造頂尖的網路產品;
離開Google 做創新工場,則是希望用我的專長來幫助年輕人,做出可以產生實質利益的產品。我充滿信心的到處宣揚我的理念,我建議年輕人要做最好的自己、要最大化影響力;我鼓勵年輕人要積極主動、尋找興趣、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但是,一帆風順的人生履歷,讓我的驕傲悄悄滋長;理工科培養出來的思維模式,包括因果邏輯、結果導向和一切以量化判斷......,讓我在追求效率時變得冷漠無情。
我是走在一條頗為正確的道路上,但是,過度的名聲卻讓我的中心軸偏了。
賈伯斯曾說過:「記住你即將死去」
這句話如今已成為我的座右銘,每天提醒我看清楚什么才是生命中重要的選擇;
因為所有的榮耀與驕傲、難堪與恐懼,都會在死亡面前消失,留下真正重要的東西。如果覺察到自己沉溺在擔心會失去某些東西時,「記住你即將死去」會是最好的解藥。我曾以為微軟官司是我這一生最極端的煉獄,經過那段恐怖時光,一切挑戰都顯得微不足道。
但是經歷過死亡的威脅與病痛的折磨,微軟官司當時所擔心的名譽損失、工作生涯等等,已經毫無意義,人生更大的挑戰是如何克服面對死亡的恐懼?
以及,如果生命只剩100天了,怎么做?
在最后的時刻,我只想好好的做這些事:
在混合著悲傷、憤怒、絕望和追悔的情緒里,茫然四顧,但死亡的急迫感卻提醒我,無論如何要在最后的時刻,好好的做幾件事:
1. 讓我的親人、朋友知道我真心愛他們,
是他們讓我的生命充滿了溫暖和光輝;
2. 我要跟他們一起創造難忘的時光,
讓我們彼此的生命都記住在那個時刻里我們互放的光亮;
3. 我要在活著的每一個時刻都是全心全意的活著,我不會再花心思去臆測、追想那些還沒來到、或者已經遠離的事。一生都在照顧臨終病人的護理師維爾〈Bonnie Ware〉也說,人在臨終時最后悔的5件事是:
(記得關注筆者的公眾號:KDJ002352,學習理財投資,嘿嘿嘿,名額有限你懂的......)
1.我希望當初有勇氣過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而不是別人希望我過的生活。
2.我希望當初我沒有花這么多精力在工作上。
3.我希望當初我能有勇氣表達我的感受。
4.我希望當初我能和朋友保持聯系。
5.我希望當初我能讓自己活得更開心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