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第7條】病有發熱惡寒者,發于陽也;無熱惡寒者,發于陰也。發于陽,七日愈;發于陰,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
觀點1有惡寒,發熱的癥狀,指陽證,主指太陽。只惡寒不發熱,指陰證,主指少陰。
觀點2惡寒發熱指發于太陽中風,風為陽邪。無熱惡寒,指太陽傷寒,那時候還只感覺惡寒,沒有引起發熱。
六天七天這個出自于易經,奇數為陽,偶數為陰。一般情況下,我們指一周,常規情況下,外感病常規一周也好了。
【傷寒論第8條】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
外感病,不經治療,一般到了7天估計有可能好了,是因為正恢復邪氣減弱,自行好了。如果要出現傳陽明經脈了,針刺足陽明經的穴位,使其不傳到陽明經而自愈。
【傷寒論第9條】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
如果表證要愈了,這個時間是上午9點,到下午3點,因為這個時間段,是一天中陽氣最足的時候。這個就是大概,意思就是說,外界陽氣盛,可利于疾病恢復。
【傷寒論第10條】風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太陽病表已經解除了,還余留了一些其他如打噴嚏,流清鼻涕等一些癥狀,那么等再過十來天(大概)正氣恢復,也就好了。
【傷寒論第11條】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
這條也是比較核心的,在危重病的時候可能會遇到,病人身上很燙,如果是熱證,應該喜歡涼快些,反而想多穿衣服,這個也是陽虛,陰寒內盛,陽氣被格拒到體表了。外面看到的是熱,本質是寒。另外一種,身上冷,病人反而要脫衣服涼快些才舒服,這個是本質是熱證,陽盛于內,格陰于外。
作為中醫或者臨床醫生,我們應該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我們看病的時候看到是火,也不管實火還是虛火,我都去清,像是炎癥,我都用抗生素,這個肯定是不對的,我覺得中醫妙就妙在,他能治病,同時還含有一定的哲理性,能反應一個事物的真實面貌,在問診的時候,我們應該多問問病人的飲食情況,睡眠情況,大小便,還有四肢溫涼,喜歡喝冷水還是熱水,這在我學中醫之前,是根本想不到的,就算診斷學上涉及了這些內容,但大家一般都不會去問的,因為感覺和他的主要癥狀不聯系。在中醫里,所有的這些平常癥狀,都是存在一定的聯系了。問這些,主要還是判斷病人的病證的表里,虛實,寒熱,陰陽。就是中醫的八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