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河南省中醫院(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肝膽脾胃病科 李鮮教授 】
嘔吐是很常見的癥狀,那種胃被掏空的感覺,很難受,很多人都親身體驗過!
嘔吐是指胃內容物或一小部分腸內容物,通過食管逆流出口腔的一種反復動作。嘔吐可將食入胃內的有害物質排出體外,頻繁嘔吐可導致水電解質、酸堿平衡失調。此外,尚有干嘔,即有嘔聲而無物吐出之謂。
中醫認為,和胃降逆止嘔為治療嘔吐治法大法;依據病變所在部位,證候的寒熱虛實施之辨證處方用藥。具體治法亦各有不同。
《金匱要略》:“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主之。”本證屬胃腸實熱嘔吐,“食已即吐”,是食入于胃,旋即盡吐而出。因實熱壅阻胃腸,腑氣不通,以致在下則腸失傳導而便秘,在上則胃氣不降,且火性急迫上沖,故食已即吐。治用大黃甘草湯瀉熱去實,使實熱去,大便通,胃氣和,則嘔吐自止。
《金匱要略》:“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熱郁少陽,以寒熱往來,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食,心煩喜嘔為主證,治以小柴胡湯和解少陽以止嘔。
《金匱要略》:“諸嘔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湯主之。”這里的“嘔吐,谷不得下”,當是胃中停飲,脾胃升降失調,寒飲上逆所致,故用小半夏湯散寒化飲,和胃降逆以止嘔吐。方由生姜半夏組成,藥雖僅二味,但劑量有別,善能降逆和胃,為治嘔之要藥,應用時隨證化裁,即可治療諸般嘔吐,故小半夏湯又有“治嘔祖方”之稱。《金匱要略》:“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徹心中憒憒然無奈者,生姜半夏湯主之。”本證為寒飲搏結胸胃,氣機阻滯所致,治當通陽散飲,暢達氣機。治用生姜半夏湯。
《金匱要略》:“嘔吐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與之。思水者,豬苓散主之。”其病乃因飲停心下,胃氣上逆而嘔,嘔后思水,雖可提示心下之飲隨嘔而去,但也表明體內水精不能四布,津液不能上承,雖有飲入之水,但恐復停為飲,故用豬苓湯健脾利水。
《金匱要略》:“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茯苓澤瀉湯主之。”胃有飲停,上逆而吐,脾虛不運,因渴而飲,反復發作,出現嘔渴并見癥,形成反復嘔吐的胃反癥,用茯苓澤瀉湯健脾利水,化氣散飲。
《金匱要略》:“嘔而胸滿者,茱萸湯主之。”是因胃陽虛乏,寒飲內停,以致胃氣上逆而嘔吐,陰寒上乘,胸陽不展而胸滿,故以吳茱萸散寒降逆,溫中補虛止嘔。
《金匱要略》:“干嘔,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中陽不足,胃寒停飲而上逆所致嘔逆吐涎沫,治以溫中散寒,降逆止嘔。
補脾胃之虛,潤胃腸燥結。
《金匱要略》:“胃反嘔吐者,大半夏湯主之”。脾胃兩虛,不能腐熟運化水谷而形成虛寒胃反病,其癥狀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食谷不下,甚者心下痞硬,大便秘結。治以大半夏湯補虛潤燥,和胃降逆。方中重用半夏開解降逆,人參、白蜜補虛潤燥。
某女,32歲。主訴胃脘疼痛,多吐涎水而心煩。舌質淡嫩,苔水滑,脈弦無力。初以為胃中有寒而心陽不足,投以桂枝甘草湯加木香、砂仁,無效。再詢其證,有煩躁夜甚,涌吐清涎綿綿不絕,且頭額作痛。
辨為:肝胃虛寒挾飲證。
方選:吳茱萸湯
藥物組成:吳茱萸9克,生姜15克,黨參12克,大棗12枚。
服3劑后,諸癥皆消。
按語:胃脘疼痛而見嘔吐清涎,舌淡嫩,苔水滑,脈弦無力,肝胃虛寒挾飲之征,此用吳茱萸湯治療有較好療效。本案辨證還須注意一個證候特征,就是煩躁夜甚,這是陽虛陰盛,陰陽相爭的表現。夜半陰氣盛極,寒邪得陰氣之助而肆虐;同時,陰氣生于夜半,陽氣生與陰寒交爭,故煩躁于夜半子時加甚。《傷寒論》云:“厥陰病欲解時'從丑至卯止。”從另外一個角度揭示于厥陰氣旺之時,必然能與邪氣抗爭的現象。
李鮮 河南省中醫院(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肝膽脾胃病科主任中醫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世界中醫藥聯合會消化專業委員會 常務理事、河南省中醫中西醫結合脾胃病專業委員會 副主任委員、河南中醫肝膽病專業委員會 常委、鄭州市中西醫結合肝病委員會委員,河南省亞健康專業委員會 委員,河南省中西醫結合專家人才,中華中醫藥學會會員,《中醫藥學報》編委。主研課題6項,撰寫發表30余篇論文、5部醫學專著。
【李鮮教授研究生 張萍 整理 】